很多人在体检时,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CT血管造影检查或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会发现脑血管供血不足。要知道,脑供血不足与脑部健康关系密切,可能会导致缺血性脑卒中、血管性痴呆,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检查发现脑血管供血不足时,大家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积极治疗。
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脑供血不足 人体的大脑相当于军队的总司令,指挥着人体完成各项生理活动。如果大脑供血不足,人体就会出现头痛、头晕、疲劳、感觉异常、性格突变等症状。日常生活中,出现下列症状时,应尽早就医。
(1)头晕、头痛:头晕、头痛、眩晕是脑供血不足的典型症状之一。
(2)疲劳、嗜睡:疲劳,整天昏昏欲睡,或者失眠,难以入睡。
(3)感觉异常:面麻、舌麻、唇麻,或一侧手脚麻木等现象。
(4)性格突变:突然变得暴躁、易怒、焦虑、冷漠、抑郁等。
(5)智力衰退: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或智力衰退,记忆力下降。
(6)运动神经功能障碍:突然嘴歪,流口水,说话困难,吐字不清,失语或语不达意,吞咽困难,一侧肢体发麻无力或活动不灵,持物跌落,走路不稳或突然跌倒等。
(7)有些人还会出现视物不清甚至突然而短暂的失明,或者突发性耳鸣、听力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
脑血管供血不足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血管内皮是光滑平整连贯的,但是在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素的影响下极易造成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会发生凋亡、脱落,变得坑坑洼洼。
内皮受损以后,内皮下层组织暴露出来,血液中增高的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脂质就会通过受损的内皮进入到血管壁,沉积于血管内皮下,使血管内皮增厚、变硬。与此同时,在人体中发挥止血功能的血小板也会迅速黏附、聚集于受损处,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斑块不断长大,使血管的管腔变狭窄,血流受阻,影响大脑供血。
并且,颈动脉斑块在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酗酒、暴饮暴食、寒冷等情况的刺激下还可能发生破裂,形成血栓随血流运行到脑血管,引发脑梗死。
积极干预动脉粥样硬化,远离心脑血管病 想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预防脑血管供血不足,除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还要服用药物进行治疗。他汀类和贝特类药物是临床常用的降脂药。但这两类药物均有肝肾损害及横纹肌溶解引起的肌肉酸痛无力等副作用,合用风险更大。阿司匹林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但长期服用阿司匹林,8%~45%的患者会发生阿司匹林抵抗——在规律服用治疗剂量阿司匹林的情况下,仍有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近年来,研究证实通心络胶囊在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具有很好的疗效和独特的优势。首先,通心络胶囊可以疏通脑血管,改善脑供血不足状态,并且可以修复已经受损的血管内皮,让斑块没有形成的环境;对于已经形成的斑块,通心络胶囊可以通过增加斑块包膜厚度、减少斑块内脂质等稳定斑块;通心络胶囊还能抑制血管痉挛,防止斑块破裂,减少心梗、脑梗等急性事件发生。
在调节血脂方面,通心络胶囊能降低对健康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并且与他汀类联用可增强调脂效果。
通心络胶囊还可以增强机体的纤溶活性,降低血小板的凝集性,抑制血栓形成。与阿司匹林联用,可以提高抗血小板疗效,降低阿司匹林抵抗。
我国医学界专家们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提出了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联合通心络胶囊作为防治心脑血管病的“金三角”方案。该方案不仅可以实现未发生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的一级预防,还能对已经发生脑梗的患者进行二级预防,对脑梗的后遗症也有明确的疗效。
生活中,脑血管供血不足的发生率很高。专家指出,一旦体检发现脑供血不足,一定要引起重视,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