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铿建议,构建基于智慧物业的城镇数字化新型基层治理平台,提升并尽快出台智慧社区行业标准和智慧物业等级评定规定。基于标准和分级,加快出台针对智慧物业重点企业的专项鼓励和扶持政策。
蓝光嘉宝服务在港交所上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为加强城乡基层治理指明了方向。这次疫情使我们认识到,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重在基层。
改革开放42年,我国基层治理虽然显著提升,但治理任务还相当繁重,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基层治理,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全国人大代表、蓝光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杨铿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物业企业是城镇基层治理体系的基础,是行政管理手段下沉的有效途径,而发展智慧物业则是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建议政府加大对智慧物业的公共投入,以此为抓手,构建党委、社区居委会、物业企业“三位一体”的城镇基层治理新机制。
疫情考验基层治理,智慧物业优势凸显
疫情期间,《半月谈》刊文指出,“抗疫考评基层治理十大软肋”,反映出当前基层治理普遍存在机制不健全、部门系统间信息不通畅、缺乏靠前服务的专业化队伍、工作手段落后效率低等突出问题,对人民生活的安全、保障、便利、品质的多个维度具有显著影响。
杨铿指出,物业企业是城镇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础,是行政管理手段下沉的有效手段。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城市战疫中,凸显出物业企业是连接居民、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商业企业和党政机关的关键节点,是城市基层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杨铿同时认为,发展智慧物业是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以参与抗疫为例,拥有智慧化手段的物业企业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物业服务”的创新服务模式,打通“线下+线上”的立体布防和服务体系,在查找密切接触者阻断人传人、隔离期间远程问诊医疗、无接触居家生活服务、远程办公保障等方面,凸显了明显优势。
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部分社区以智慧物业为圆心,结合社区网格化管理,以科技化的手段,打通了物业企业与社区居委会、派出所、卫生防疫、社会组织的快速联动通道,为社区基层治理网络全覆盖、城市治理下沉触达居民工作生活场景的最后100米,提供了成功样本。
提升物企公共属性,扩大物业服务范围
根据大数据研究机构克而瑞物管的最新调研数据,将近80%的业主高度认可物业服务在抗疫中的作用,其中,综合实力前30名的物业企业,其业主认可度高达83.41%。
杨铿认为,物业企业在抗疫中担当了大量公共事务的职能职责,也有基础有能力在疫情后担任更长期更广泛的公共宣传、预防、建设职能。将物业企业纳入基层治理体系,将很大程度上迅速补足基层治理人手不足、解决居民最后100米管理服务等核心痛点。
因此他建议,在城市和街镇,下沉基层治理重心,将物管公司纳入基层管理实施体系,构建党委、社区居委会、物业企业“三位一体”的三级组织统筹管理,公安、卫生、消防、志愿者等多主体协同的基层治理体系。党委是指挥棒,社区居委会是组织和监督员,物业企业和社区志愿工作者负责具体的实施落地。
目前,我国城镇常住人口8.48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据2019年国家统计公报)。全国物业企业服务覆盖人口约5亿人,物业覆盖率仅58.9%,杨铿建议,出台政策全面扩大规范化物业服务范围,实现城镇生活和工作场景物业管理全覆盖。
一方面,对市场化物业企业,鼓励和保护其正常开展物业服务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厘清业委会、业主、物业公司管理和规范业委会职权,出台政策解决物业收费难、调价难、维修资金启用难等痛点问题。
另一方面,以政府补贴和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物业企业承担公共服务职能,鼓励物业服务机构承担农民安置房、公租房、老旧小区、乡镇开放式街区等的物业管理和服务,填补基层治理空白。
构建新型基层治理平台,支持智慧物业发展
抗疫实践表明,智慧物业兼具公共品和商品的价值,是物业企业作为基层治理触手的迭代升级。智慧物业与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进行系统打通,可实现基于对公民数据管理的国家现代化治理机制的构建。
因此,杨铿建议,构建基于智慧物业的城镇数字化新型基层治理平台,提升并尽快出台智慧社区行业标准和智慧物业等级评定规定。基于标准和分级,加快出台针对智慧物业重点企业的专项鼓励和扶持政策。
鼓励智慧化程度较高的物业行业领军企业,利用已有的客户资源和大数据积累,将智慧社区对外向社会延伸——从链接家庭和商户的商业服务系统,扩展至链接社区公共服务和民生供需多元化平台。
要加大对物业服务公共职能的政府投入。对物业承担的公共事务进行政策性补贴或政府购买服务。对智慧物业开发积累的大数据,可以实施政府采购,用于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处置、不良事件预警、社会征信管理等公共领域。
支持行业整合,鼓励头部物业企业加强对中小微物业企业的兼并重组,将头部企业优秀的物业管理标准、智慧物业科技手段注入被兼并的中小物业公司,同时,加大对物业行业的融资支持,放宽贷款抵押条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