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热浪和复工的人潮是一起涌上街头的,面对疫情和复杂国际形势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很多人被焦虑裹挟着前进。
各行各业的大小企业,面临很多的挑战,交通运输、原料供应、上下游协作,处处都是考验。看似回归正轨的职工们有一个心照不宣的共识:从寒冬中完全复苏,需要时间。
但越是在这样一个特殊时刻,人性的温暖就越弥足珍贵。疫情可以改变人们的物理距离,但却把企业与员工的心栓得更紧更实。今年以来,我们看到了太多企业与员工互相坚守,共克时艰的动人故事。
赵丹是佳木斯骨科医院最老的员工,早在医院还没有改制前,她就是这里的护士,一个月10个夜班的日子,她做了23年。
今年3月末,疫情又一次打破了当地的平静,汤原县医护人员力量不足,万分危急时刻,佳木斯骨科医院接到支援任务,已成为护理部主任的赵丹临危受命,从接到任务,到20人援疫队伍的集结完毕,仅仅用了2小时。
医院一早也为驰援队伍准备好红色冲锋衣、充裕的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凌晨四点,整个城市还沉浸在朦胧的月色中,红色的身影已经在夜里穿梭。
短暂的出征仪式上有掌声、有赞歌,但当人们谈论着医护人员如何勇敢时,作为“老大姐”的赵丹心里却倍感沉重。“队伍里医护人员有的20多岁,有的40多岁,不是父母的孩子,就是孩子的父母。脱下防护服,也都只是普通人。我当时心里的信念是怎么带人走的,就要怎么把人带回来”,她回忆。
佳木斯骨科医院护理部主任赵丹与支援汤原县的医护人员
在汤原县援疫的一个月,失眠是常态。从喝水到消毒,赵丹每天都事无巨细地叮嘱着20位援疫医护人员,她知道在彼时的环境里,每一个人的任何一瞬间,都会有无数种可能发生。直到抗疫结束,全队完成14天隔离期,看着全员阴性的核酸检测表,她心里的石头才落下来,“医生也好,护士也好,首先也是一份职业,要救死扶伤,也要让自己安身立命”,赵丹说。
采访的过程中,有一个暖心的细节,谈及后辈,赵丹常常称他们为“孩子”。在这次驰援归来后的一周,就是国际护士节,对于送孩子们什么礼物,赵丹早早就有了心里打算,23年间医院模样大变,可高纬度的冬天依然像23年前一样又冷又漫长,一年12个月,有8个月都是秋冬。
佳木斯骨科医院的夜班是从下午4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作为护士半夜取药,上楼下楼,带回来一身寒气,于是还在隔离期间的赵丹,就和同事一起,为全院的医护人员定制了一批针织开衫。从十几个样品中选出最暖和的,黑色为底,红白两色镶边,宽宽大大,方便套在护士服外面。
毛衣的领标上有两行特别的字是她拟写的:青春与白衣相伴,岁月与燕尾同行。这是她对后辈们的叮嘱,也是自己的真实写照。
很快针织衫就成为护士们值夜班的标配,深夜里赵丹向护士站走去,此时的住院部寂静,偌大的走廊里,只有护士站亮着灯,她远远地望见年轻的护士从病房走出,轻轻带上门,将手揣进针织衫的衣兜,那一瞬间赵丹脸上荡漾起舒心的笑容,“我希望能够让每天照顾病人的‘孩子们’也感受到被照顾”。
中东地区是海马汽车重要的海外市场,疫情发生前,中东长期驻扎着20多位海马汽车的中方员工,2020年以来,海马汽车将这个数字缩减到4人左右。
“外派员工要承受疫情风险”,海马汽车技术工程部长王大法的心里总是压着一杆重重的“秤”,只能是谨慎、谨慎、再谨慎。
在海马汽车外派员工的行李中,有着足够的抗原试剂盒,公司要求他们每48小时就要自测一次,合作方的工作人员每周也都会进行核酸检测。“在中东,公司是有公车安排的,为了降低感染的几率,疫情期间公司规定不允许外派员工乘坐当地的公共交通,通勤都由自家的海马汽车承担。同时,也与当地的医疗机构提前沟通好了应急预案。”王大法说。
海马汽车技术工程部长王大法
当然,即便做好了各项防备措施,与国内迥异的生活环境还是会让外派员工不时会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在精准的核酸结果得出之前,王大法的心都悬在半空。中国与中东有5个小时时差,焦灼的等待有时发生在深夜。“每次我们收到‘阴性’的员工核酸报告后,总部的同事们才敢安心入睡。”
海马汽车对员工的照顾,不仅仅体现在基本的疫情防护上,身处异乡,衣食住行的每一个细节都牵动着总部同事们的心。
海马汽车外派员工
中东气候极其干燥,北回归线从中部穿过,仿佛一座无形的火焰山横贯整个大陆,所有的土地都在经受着炙烤,喝水是当地生活的头等大事。王大法说,“我们第一次去中东的时候,会像在国内一样从水龙头中接水、烧水,不久后就有同事感到身体不适,当地的朋友告诉我们,中东的自来水中含有大量的钙镁离子,硬度很高,外来人员不适应,最好喝矿泉水。”
得知这一情况,海马汽车总部的后勤,紧急从国内调运了一批软水机到中东的办公和居住地,当地的硬水经过软水机处理之后,终于可以直接饮用,外派员工们也告别了隔三岔五上街采买矿泉水的日子。开拓海外市场的艰辛,也被一台台软水机的涓涓细流所冲淡,也浸润了以王大法为代表的外派员工的心田。
将视线从海外移回国内“珠城”—蚌埠。从蚌埠市区出发,向东30公里,在高速公路和省道交错的地方,就是雅克菱口腔用品的生产车间。
陈新胜是这里的车间主任,他通常会比班车时间早到二十分钟,有条不紊地检查、清点、准备。进入车间前,他都会先去食堂拿一杯绿豆汤,然后带进恒温的车间。“最近这段时间,安徽一直是高温天气,面对高温的炙烤,公司给我们准备了绿豆汤解暑,也会经常发放一些藿香正气水等防暑必备品。”
雅克菱车间主任陈新胜
在进入生产车间前,陈新胜穿戴上了全套的工作服和头套、手套、鞋套以及口罩。我们看到,在旁边其实摆放着不同型号的口罩和手套,以及半箱未拆封的耳塞,但陈新胜并未戴上。谈及为何,他表示,雅克菱对于每一件劳保用品采购,都是要先拿到一些不同品牌、不同规格的样品,分发给大家试用,再结合大家的使用反馈确定最合适的产品。“耳塞是因为以前我们生产车间中有个别机器噪音比较大,虽然没有达到噪声标准,但还会让员工带上耳塞。现在随着车间机器改造完成,耳塞已经用不到了。”
耳塞也好,头套、口罩也罢,对于员工来说这是工作的必备品。但对于雅克菱而言,精挑细选适合的劳保物资,是对员工的负责。虽然现在随着车间机器改造完成,噪声和耳塞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们却是工厂对员工用心的一份见证。而正是这样无微不至的关怀,才能在意外情况到来时,无形之中把所有人的心拧成一股绳。
雅克菱车间主任陈新胜
不久前的一个周日,一场暴雨突如其来,积水倒灌进雅克菱的原料仓库,水位上涨很快。彼时,陈新胜刚好在工厂值班,眼看积水已经漫过货架的底部,他叫上几个值班工人,手提肩扛转移原料。
急需人手的消息通过群聊传开,暴雨中,工人们骑着电动车从工厂的四面八方赶来,第一个工人抵达时,距离群消息发出不过几分钟。十几个工人挽起裤脚、踩着拖鞋,七手八脚将原料搬上叉车,到原料全部转移结束,仅仅过去2个多小时。
也是在那个时候,冒着热气的包子出现在食堂,雨声、说笑声、电动车的鸣笛声填满休息日的工厂。到陈新胜和工友们离开时,已经天黑,大家裤管湿了半截,电动车再次驶入雨中,少了来时的匆忙,车轮卷起点点水花,倒映出“以厂为家”的故事。
雅克菱的生产车间是观察时代的微观视角,而日常为企业提供产业服务的刘硕所看到的则更多是企业的“群像”。
他的工作中,很大的一部分重心是走访园区中的各家企业,深度挖掘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方面需求,再协同团队提供政策、活动、技术、金融、空间等资源对接服务。“最忙的时候每天走访的企业数量能够达到20家以上。”而目前,他所负责的园区常驻中小企业总共达500多家。
中孵高科园区O2O运营服务事业部副总监刘硕
常年奔走在“一线”与中小企业“面对面”,使得他对于企业的需求变化有着更敏锐的洞察。“原以为受今年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中小企业的生存愈发艰难,会忽视职工关怀,但我在园区中看见的却恰恰相反。”
“今年上半年,我接触到的很多园区中的企业,每两周就会为员工发放消毒液、洗手液和口罩。并且很多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发放防疫用品,兼顾到他们员工的家人。”刘硕说。
中孵高科园区O2O运营服务事业部副总监刘硕
除此之外,刘硕在工作中还发现,很多企业还会给员工提供一些创新性的关怀服务。王珂(化名)是园区里的老面孔,也是刘硕的熟人之一,一直有微信沟通。在聊天时,王珂说了一件让刘硕意外的事情,“今年上半年,我们公司给每个员工都买了隔离险,包括我在内的一些同事都有被隔离,隔离期间疫情险每天会补助200块钱,最多14天。虽然看着不多,但却真实地展现了公司在员工关怀上的细致。”
在艰难时刻,公司没有亏待员工,员工自然也会心生感激。据刘硕表示,即使疫情期间线上办公,王珂所在的公司,在产品更新上线方面也完全没有延迟,都按照既定的时间点,准时上线。“让员工没有后顾之忧,企业才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无论是感染、隔离、诊断、治疗,疫情险都是一个保障,这是员工和企业的安全感,是行走在疫情之下的定心丸。
疫情让企业和员工达成更深层次的绑定,一种新型雇佣关系便开始形成,就像媒体人章劢闻先生所谈:未来,员工不再是简单的、听命于公司领导者的一个群体,需要把他们看成是与你一同打拼的“合伙人”。
6月6日,京东企业业务浙沪大客户部团队的沈曦露正式复工。初春时放在工位上的柠檬水已经在梅雨季中发霉。桌子上的灰,标记着3个月的时间。
复工后,沈曦露很重要的工作是补齐疫情期间的合同,一些物资采购合同由于当时实在无法盖章,她便向公司申请了特事特办,先供货再盖章。也正是这些合同,记录了在沪企业对员工的责任和这座城市的暂停与重启。
3月中旬沈曦露便进入居家办公模式,当月下旬沈曦露接到老客户上海某知名制造企业的需求,为包括公司正式职工、第三方合同工、实习生、清洁工、保安、驻公司快递员等2000余名在沪员工供应生活物资。
京东企业业务浙沪大客户部沈曦露
这段时间,运输、配送是非常大的挑战。从寻找供应商开始,装车、运输、卸货、配送,沈曦露手机里有几十个沟通群,不分昼夜地亮起。为了最大可能保证蔬果的新鲜,山东的蔬菜大棚中,农人们分秒必争,常常在凌晨采摘、分拣、抽真空,保证天亮时分大货车可以驶向南方。沈曦露和供应商每天都在寻找有通行证的司机,运费已经涨到平时的几倍。那段时间,路上司机的核酸期限、途经各地的防疫政策,都与她有关。
找到京东的企业越来越多,她时时翻看着手机,从配送的对象和物资看,她做的事情不是生意,“我希望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为客户公司被封控的员工带去帮助,让他们知道自己并不孤单。”
京东帮助客户企业给员工采购的物资包
防疫物资的采购要求更快的速度。在沈曦露服务的客户中,有企业希望为员工采购某种处方药,按规定采购处方药一定要提前签署单独合同,这对提供给客户的效率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在咨询京东健康的专业医生后,她很快找到可替代的非处方药物。她说,“像这样的多部门联动在过去3个月时刻都在发生。”
上海疫情期间,京东帮助企业采购的物资
作为一家新型实体企业,京东很早就开始将数字技术应用到关爱职工管理中。而如今这些技术成果正经由京东企业业务这一窗口向广大企业客户开放。从高温降暑用品,到防疫物资,再到各类场景下的劳保用品、员工福利,企业不仅能够借助京东企业业务打造的数字化场景解决方案一站式完成相关物资的采购,还能高效对接品牌方、综合服务商、设计平台、IP版权方等丰富的礼品供应链生态,实现员工关怀物资的按需定制。借由京东企业业务针对企业履约配送和交付验收需求搭建的“企业级供应链”,各类员工关怀物资也能够以多点同时配送、多次采购集中送、一次采购分批送等B端专属的配送方式,快速完成交付。
当下,在时代的洪流中,企业和员工正在经历时代从未有过的巨变,如何打造“人企无间”的新型劳动关系,将是每一个企业都要面对的课题。
文章来源:最人物(ID:iiirenwu)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