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更可期,未来发展重心有这些

2022-09-01 11:27 来源:中国企业网 次阅读
 
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更可期,未来发展重心有这些
  面对气候变化、资源短缺、人口老龄化等诸多挑战,推动全球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国内“双碳”目标的提出,掀起了一场涉及能源转型、产业转型、金融转型、生活方式转型的绿色革命,并将全方位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绿色将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底色。

  当前国内绿色金融发展处于什么水平?面临哪些挑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科技在绿色金融中扮演着什么角色?8月29日,在由第一财经举办的2022浦江创新论坛科技金融专题论坛上,围绕“探路绿色金融”主题,多位来自业内的金融从业者与专家分享了他们的观点和看法。

2022浦江创新论坛“探路绿色金融”专题论坛


  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表示,目前企业寻求绿色低碳发展,加快绿色转型或绿色升级,而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是一项重要的资源保障,这也引领着相关的投融资行为,发展绿色金融成为金融行业的主旋律。

  论坛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做了题为《提升防范风险能力,促进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主旨演讲,他认为,绿色金融目前发展势头较快,但这是一个长期推进的过程,如何更好的促进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是关键。“不仅要推进发展,也要防范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在他看来,绿色金融的风险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包括由气候环境变化所带来的风险;绿色金融活动的基础设施不足所带来的风险;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机制不健全所带来的金融风险;绿色转型过程中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即转型风险。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


  对此,屠光绍认为,提升绿色金融风险防范和管理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坚持绿色金融与绿色经营的协调互动、完善绿色金融的基础设施、健全绿色金融体系、提升风险防范和管理的水平。

  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并行

  自2016年央行等七部委共同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后,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步入快车道,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市场发展都已取得初步成效。

  作为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一,湖州绿色金融改革成效显著,已累计获得50多项金融“首创”或“率先”成果。在会上,湖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黄丁伟介绍了当地五年来的改革创新经验。

湖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黄丁伟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湖州绿色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达25.6%,高于全国平均16.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44.6%;绿色专营机构达到47家;创新172款绿色金融产品,其中19个创新案例被央行研究局收录在典型案例汇编中。“湖州绿色金融发展正处于承上启下、乘胜前进的阶段。”黄丁伟称,步入新阶段,绿色金融的任务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将以绿色低碳共富为主题。

  如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绿色金融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根据相关估算,为了实现双碳目标,绿色低碳产业领域需4万亿元左右的投融资,这就需要依靠金融市场撬动社会资本。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已成为促进经济低碳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选择。

  在这一过程中,碳市场的建立是关键。碳市场是连接绿色金融与碳达峰、碳中和的纽带,是绿色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环节。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李瑾在论坛上称,碳市场是支撑双碳目标愿景下的一个有效的市场政策工具,能在碳排放资源约束条件下形成碳定价机制,这可以解决绿色金融中如何识别绿色、如何定价、如何形成有效的价格信号。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李瑾


  但也有观点提出,实现双碳目标,仅靠绿色金融远远不够,诸如钢铁等行业同样面临巨大的转型投资需求,但并不符合绿色金融标准。在此背景下,“转型金融”应运而生。李瑾称,绿色金融聚焦于为绿色的循环经济提供服务,转型金融则更主要为高碳的经济活动向低碳转型提供融资,如传统火力发电,石化、电解铝、造纸等高碳行业,它们在市场存量资产中占比较高,也需要转型,但暂时不能纳入绿色金融范畴。

  湖州在转型金融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出台全国首个转型金融发展路线图,编制首个《转型金融支持目录》,精准界定转型金融活动范围,明确转型金融支持的9大行业、30项细分领域、57项低碳转型技术路径以及对应的转型目标;并建设转型金融数字化系统,实现转型活动“可衡量、可报告、可核查”。

  除了转型金融,气候投融资试点也是近期各方关注的重心。去年底,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通知》,8月25日,在综合考虑申报地方工作基础、实施意愿和推广示范效果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了23个地方入选气候投融资试点,上海市浦东新区位列其中。

  李瑾表示,气候投融资涉及面较广,一方面需要在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相关的产业和项目中制定相应的标准,建立一系列基础体系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在金融管理端,激励和引导更多金融机构将金融资源投向与双碳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项目和产业中,两者之间的匹配非常关键。

  绿色金融体系不断完善

  助力“双碳”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完善。市场主体准确把握“绿色”的涵义,是绿色金融规范“成长”的前提。近年来,在绿色金融实践中,金融管理部门围绕绿色金融标准的制定、信息披露的建立,以及项目库的开发等均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目前,《绿色债券的支持项目目录》《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环境权益融资工具》《碳金融产品》等绿色金融标准已经发布,还有10多项标准进入立项或征求意见环节,涉及环境、社会和治理评价以及碳核算等多个领域。各部门将以高标准推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制定科学有序的标准实施路线图,注重绿色金融标准的协调。

  “但也有一些挑战,包括如何识别真正的绿色,如何让金融去支付这部分绿色溢价,如何让绿色金融资源更精准的匹配到相关项目、企业和技术推广等。”李瑾说道,碳市场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这相当于把原本具有外部性的碳的资源,通过市场机制形成定价,进而更好的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和关注。

  从企业的角度,低碳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作为光伏硅料龙头企业,协鑫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协鑫科技”)正以专业的技术切实践行低碳。协鑫科技联席首席执行官兰天石在论坛上介绍称,2006年进入光伏行业时,多晶硅每公斤电耗达到200度左右;到了2011年,公司率先使用冷氢化技术将电耗降到了每公斤约100度;目前,通过10余年研发,已经将颗粒硅,即第二代硅基材料电耗降到了每公斤13度左右,接近最开始的5%。

协鑫科技联席首席执行官兰天石


  在他看来,低碳转型中,最大的挑战来自新能源的增幅低于能源整体的增幅。“从全球新能源的接受度来看,中国的接受度相对于欧美而言偏低,以光伏行业为例,国内有接近70%~75%的光伏组件是用于出口,真正辐射到国内光伏产能的新能源增幅是低于预期的。”

  这就需要企业主动拥抱低碳转型。而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哪些金融创新制度?兰天石称,希望有配套完整的体系与标准,比如鼓励对碳足迹的认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支持各行业用同一个标准实现碳减排,是一种较为容易的定量和定标准的方式。

  据介绍,协鑫科技生产的182和210大尺寸PERC系列高效组件在今年7月底获得法国碳足迹认证证书,碳足迹平均值为400~450千克二氧化碳/千瓦,较业内公司同型号产品碳排放平均值低约10%~20%,具有显著的低碳优势,也为国内碳排放认证及欧洲推行的碳排放认证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们获得碳足迹认证的这个组价的售价,在欧洲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溢价,该溢价的买单者目前在国外,但是随着低碳金融到来,未来可将通过金融属性方面获得的溢价,最终变到产品里面。”兰天石说道。

  另外,在标准的制定方面,记者注意到,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公布了《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明确建立全国及地方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完善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机制、建立健全重点产品碳排放核算方法、完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机制等四项重点任务,提出夯实统计基础、建立排放因子库、应用先进技术、开展方法学研究、完善支持政策等五项保障措施。

  李瑾表示,以往绿色金融、气候投融资等存在的核心痛点主要在于数据的可得性、标准的建立,以及信息披露制度。“随着碳统计核算体系的建立,这些问题都可以逐步得到解决。从上述方案中也可以看到,未来将建立多层次的、具有可比性的数据体系,覆盖行业、区域、企业以及产品等。”

  科技赋能大有可为

  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科技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金融科技不断赋能绿色金融,不仅有利于推动绿色金融标准落地、信息披露、投融资、产品创新等,大幅降低成本,还有利于支持金融机构提升绿色金融能力。

  黄丁伟称,“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绿色金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供给端和需求端的信息不对称、绿色识别和信息收集成本高、碳核算效力不足等,而这些痛点正是金融科技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对此,湖州近几年做了大量探索,并积累了相关经验。”

  例如,针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湖州开发了“绿贷通”银企对接服务平台,创新“银行抢单”“139限时服务”“信贷超市”三大模式,让投融资双方信息高效对接,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银行“获客难”“尽调难”等问题;针对融资主体绿色识别难的问题,开发了“融资主体ESG评价系统”,既帮助了金融机构精准识别融资主体“绿”与“非绿”,也降低了企业绿色认定成本,更是促进了标准推广实施。截至目前,湖州共有1.86万家企业获得ESG评分,湖州银行等银行机构将ESG评级结果纳入信贷全流程管理;针对能力建设不足的问题,开发了绿色金融监管评价、碳核算等系统。应用数字化技术,汇集政务、金融、第三方机构等数据,构建全市统一的碳核算数据库,通过数据集成、算法内嵌,开发信贷碳核算系统,高效核算企业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碳效等级、信贷碳足迹,实现企业碳核算与信贷周期精准匹配。目前,已累计为3.1万家企业建立“碳账户”,可覆盖全市金融机构70%以上的企业客户,以及全市生产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80%。


点赞()
上一条:开放生态这件事,为什么是OPPO来做?2022-09-01
下一条:华龙航空获评“2022碳中和典范企业”、“绿色品质典范奖”等四项大奖2022-09-01

相关稿件

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取得阶段性进展 “双碳”目标下的绿色金融体系完善路径 2022-06-01
星展银行:绿色金融体系助力“双碳”目标 2021-09-24
星展银行:绿色金融体系助力“双碳”目标 2021-09-23
“双碳”目标下的企业领导力平行论坛 2021-09-24
“双碳”目标下能源科技的多能融合发展路径 2022-06-01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