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红色基因、红色传统、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宝贵思想和文化财富,“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贵州万亩苔茶示范园负责人周绍军,一直在谋划乡村振兴,这次他带来了一份《关于推进“困牛山百余红军集体跳崖壮举”,挖掘保护利用的建议》,引起《中国企业报》记者的关注,对此,他表示红色资源也是发展资源,应将革命时期的战斗精神焕发成新时代的创新精神。
一、深度挖掘贵州“困牛山”红色资源 困牛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龙塘镇川岩坝,因“百余红军集体跳崖”而闻名,成为全省党员干部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红色资源地,每年前往瞻仰学习的干部群众络绎不绝。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在任弼时、萧克、王震等率领下,西征由湘入黔,经石阡到印江与红三军会合,不料在石阡甘溪与国民党军发生遭遇战,陷入湘、桂、黔三省敌军24个团的围追堵截之中。经过10余日血战,10月16日,为掩护军团主力突围,红18师52团将围追堵截之敌引向困牛山。红军到困牛山后,四周高山被敌人占据,后有追敌湘军,前有地方民团,民团中带有被抓去充当人盾的老百姓。在寡不敌众、团长牺牲的情况下,红52团百余名红军将士“宁死不伤百姓、宁死不做俘虏”,选择集体跳崖,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跳崖的百余名红军中,只有十余人因刺蓬阻挡幸存,被当地百姓所救。
二、传承“困牛山战斗”精神 困牛山百余红军集体跳崖,是红军壮举、英雄壮举,在党史军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全国众多的红色事迹中具有唯一性。就革命意义而言,困牛山战斗,使红六军团得以保存并与黔东根据地贺龙领导的红三军胜利会师,为中央红军长征探明了道路,完成了长征先遣队的任务。特别是,这些战斗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播撒下革命的火种,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巩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936年短短几天,在石阡县红二六军团就成功扩红800余人。就精神意义而言,“困牛山百余红军集体跳崖壮举”,体现出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是我们党初心使命的生动诠释,给广大党员干部留下了榜样的感召、信念的指引、精神的滋养,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三、推进“困牛山百余红军集体跳崖壮举”挖掘保护利用建议 目前,在推动“困牛山百余红军集体跳崖壮举”挖掘保护利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周绍军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史料研究认定不够。挖掘方面,关于这段史实的“第一手资料”挖掘不多、原始档案不足、史料支撑不够。认定方面,需要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军事科学院等权威部门的认定。
二是规划建设不够。现可见实物为2009年修建的“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碑名由萧克将军2008年题写),有跳崖遗址,但交通基础设施落后、智能化设施没有。
三是教育弘扬不够。现宣传教育基本局限在省内,在全国的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不足。
为了更好地挖掘“困牛山”红色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周绍军建议由中宣部牵头,国家发改委、交通部、文旅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军事科学院等参与,强力统筹推进“困牛山百余红军集体跳崖壮举”挖掘保护利用工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从全国范围或者整个长征史料特别是红二六军团的相关史实中挖掘到更全面的记载。
二是给予困牛山红军壮举更权威的认定和精神的提炼认定。
三是将困牛山红军战斗遗址申报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是给予资金投入,改善困牛山交通、人居环境,实施智能化展陈、教育功能设施。
对做好乡村振兴的建议,周绍军代表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随着农村乡村产业的大发展,建议政府职能部门组建好一支技能人才服务队伍,在关键发展时期,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其次是调动发挥好基层党员干部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不能让他们有带动群众致了富,自已家庭吃了亏的想法;在支部联建方面做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当地党委政府给予大力支持;最后是建设好乡村级产业园区,尽快建成一批,带动一批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