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绿色发展,迫切需要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兰顿旭美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郝旭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说,农业更是最需要科技创新的领域,尽快攻克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是农业现代化事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我国要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飞跃,最重要的是把创新作为基本国策,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让科技创新在乡村山野水涧、田间地头,像种子一般,在广阔土地上生根发芽,用科技播撒致富“火种”,以“科技芯”引领振兴路,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乡村全面振兴增添科技“智”轮。为此,郝旭提出以下建议:
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完善制度保障 良好的农业科技创新环境,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是影响农业科技创新成效的重要因素,政府要加强宏观管理和顶层设计能力,充分运用政策引导,以合作组织的形式将与农业科技创新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农业科研机构、高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经营主体等农业科技创新力量和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激发各主体参与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积极性,打破农业科技各部门区域机构间界限,提升基层农业科技协同力,落实创新一体化建设部署,解决农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科技创新资源不足、力量薄弱等问题,尽早消除体制中的障碍,推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进程。同时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为了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科技创新主体要积极参与到创新成果转化的各环节之中,为科技成果使用主体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咨询和技术指导服务,使科技创新成果能够顺利地应用到实际的农业发展中。最后,要完善奖励机制和对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各行政部门协同工作效能,提高有关行政部门办事效率,有效激发科研人员、企业投入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
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 稳定的资金投入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要组建由政府牵头,企业、社会机构有效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机制,不断加强投入力度。尤其政府要构建完善财政支持机制,增加金融支持力度,让更多金融资本流向农业科技创新领域,优化科研经费,确保农业科技投入用在“刀刃上”。同时要进一步扶持保障涉农企业创新地位,从税收、金融、保险补偿等方面推动人、财、物向涉农企业倾斜,有效调动农业科技资源。
要充分认识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建设战略,优化人才结构布局,扩大农业科技人才总量,在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中注重青年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同时加大吸引海外人才力度。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打破束缚人才的制度羁绊,优化科研成果权益分配,调动科研工作者积极性。全面开展创新文化建设,鼓励人才勇于创新研发,营造宽松民主的学术氛围,将农业科研成果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下大力气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强化自主创新,突破一批“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 当前,面对国家重大需求,我们迫切需要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重点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良种培育、农业绿色发展、智慧农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联合攻关,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的核心关键技术。
以马铃薯产业为例,我们为攻克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瓶颈,一方面积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强马铃薯良种繁育和科研创新,建立现代加工型马铃薯种植基地,将其作为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重要载体,带动农民增产增收,稳定就业,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硬”支撑。
另一方面我们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在马铃薯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上持续发力,与顶尖国际科学家、院校合作,依托国际一流实验室,围绕马铃薯全产业链,在种薯、食品、美容护肤、医药保健、工业原料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研究。我们与上海科技大学合作,围绕干马铃薯皮制备纳米纤维素方面开展研究,现中试已取得成功,预计将获得相关专利、论文及材料等研究成果,未来此种纳米纤维素可广泛应用在生物医药、食品工业、蓄电池、造纸等诸多领域。延伸产业链条,既可以大幅度提高马铃薯附加值,还可促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有效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实力。
此外,面对全球科技竞争日益加剧的新形势,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不但要立足国内搞好农村产业建设,还要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以开放的理念,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强化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的战略伙伴关系,争取在重点区域布局上取得新进展,掌握竞争主动权,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创新成果快速转化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活动的“最后一公里”,当前,传统农业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业融合等都对科技创新成果应用需求愈加迫切,因此更要开辟协同创新工作局面,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推动建立权责清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引导科技成果转化各类主体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把更多科技成果应用在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
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还要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间的契合点,通过构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的农业科技创新组织,将农业科技创新活动融入日常的农业经营活动中,提高农民认识运用农业新科技成果能力,全面提升农民技能素质,使他们成为懂科学、会技术的科技型农民,最终构建常态化、实效化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