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最具有成长性、最能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的载体之一。医药产业关系国计民生,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全国医药产业发展迅猛,2021年1—10月,我国医药制药业营业收入为23529.8亿元,同比增长22.8%,医药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达到76.7%。在新冠肺炎疫情继续肆虐全球,中国医药产业也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局,并在变局中寻找新机探索新路。与此同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产业基础,为我国推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医药强国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目前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存在诸多短板,其中包括中医药发展滞后、医药结构比重失调、科创能力不足、智能集聚效应差以及国际竞争力有待增强。
《中国企业报》记者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了解到,全国人大代表、步长制药董事长赵超提交的议案是《关于进一步优化创新土壤建设医药强国的建议》。赵超指出,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总体发展良好,新药尤其是“救命药”上市速度明显加快,但在新药研发转化和患者可及性方面,有些问题亟待突破:第一,新药审批效能仍受制于人员数量和经验不足,预算承压不利于队伍稳定和专业性提升;第二,医保对医药创新的激励引导不足,当前医保集采推动药品大幅降价,短期内虽可惠及患者,但长期需考虑创新药企的研发积极性,“做好药,好回报”的机制仍需完善。
赵超认为,政府部门需要不断优化医药创新土壤,为进一步加强新药研发转化提供政策支持,推动建设“医药强国”;医疗卫生机构需要重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在医疗资源投入上要“软硬兼施”,利用好数字化、信息化,提升中国医疗整体供给能力;对中国感染科系的应急能力建设需要提高到战略高度,实现防疫能力常态化,建设分布式传染病报告数据共享网络。
赵超表示,以政策改革推动新药研发、临床试验、入市全程加速,激发药品创新活力,增加创新药可及性,切实解决人民的医疗用药需求,是提升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向。他在今年全国两会议案建议稿中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为审评专业能力提升提供投入保障,引入专家资源支持药审人员培训,包括稳定投入,扩充药审中心人员队伍,提升药审整体专业能力和效能;落实专家咨询委员会机制,建立境外审评专家咨询渠道,就新药临床试验、创新药审批、优先审评等建立常态化咨询渠道,整合国内外药审专家资源,强化对药审人员的培训。
二是优化招采规则,合理确定医保谈判价格,包括合理规划药品降幅。在加快清出“低质、无效”药品、进一步促进仿制药降价的同时,建议考虑药品实际生产成本,合理确定采购价格。
三是针对创新药,建议充分考虑药品所处不同生命周期,给予一定的降价保护,以保护创新积极性;探索药品准入由“邀约制”向“申报制”转换,加快创新药进入医保。
四是新药上市后,企业无需等待医保谈判时间窗口即可进行医保申请,实现“企业滚动申请、医保滚动评审、目录时时更新”,使患者尽早用上临床价值显著的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