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墙上摇晃……”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用充满童真的话语描述了边疆小学开学的场景,让全国各地刚刚步入校园的孩子们对边疆有了初步的认知。
那么,现实中的边疆小学究竟是什么样?边疆小学所在的边疆村落又是什么样的?那里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又有着怎样的需求?
近日,《公益时报》记者跟随爱有边·抵边村发展项目的工作人员走进云南的抵边村和抵边村学校,进行实地探访。
走进抵边村
从西双版纳机场出发,开车三个半小时,到达景迈山,再从景迈山开车两个半小时,在盘旋的山路上折腾了六个小时左右,项目组终于抵达了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福乡的南段小学。
一进校门,迎面山坡上,宿舍楼顶的八个大字便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好好学习,走出大山”。刚刚被颠簸的山路折磨了半天,看到这八个字,不禁令人格外感慨。
据南段小学校长陈泓静介绍,学校有一至四年级各一个班,195名学生来自包括南段村在内的周边三个村。学生的家离学校都比较远,最远的开车需要1个多小时。因此,大多数学生都需要住校,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
这对糯福乡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常态。糯福乡位于澜沧县南部,距县城68公里,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56.843公里。其中98.8%的面积是山区或半山区,地域广阔,山高坡陡,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村与村之间相距较远,糯福中学寄宿制学生占比达95.15%,糯福中心小学(含三所村小)寄宿制学生占比也达到90.89%。
虽然小小年纪就需要住校,但孩子们十分乐观。“我又不是小孩子,我自己洗啊,学校有洗衣机。”当被问起在学校是不是要姐姐帮忙洗衣服,刚上二年级的佳新快快地答道,一幅特别理所当然的样子。
佳新和上三年级的姐姐湘南都是住校生,两个人关系特别好,还都特别爱笑。“这里的孩子初次见面的时候会比较腼腆,但和人熟悉了之后特别开朗。”陈泓静表示,其中也有不少孩子是留守儿童,但很少会有严重的心理问题。
尽管住在大山里,就读于边境小学,但孩子们对未来却不乏美好的憧憬。四年级的谢兰想要成为老师,谢兰的妹妹沙拉则想当校长好管着姐姐;湘南希望长大了能和“小闺蜜”一起成为医生,佳新长大了要保家卫国……
当问起为什么要保家卫国的时候,佳新的回答特别简单,“因为我外公也是保家卫国啊。”这个回答也出现在其他孩子的口中,只是主角会有变化——爷爷、爸爸、叔叔……
原来抵边村的村民除了种地、务工之外,其中不少人会参与到边境维护工作中,或者在边境线上巡护,或者维护界碑,住在边疆、守护边疆,成为“守边人”。
佳新和湘南的外公扎四是“守边人”,谢兰和沙拉的爸爸李扎克也是守边人。他们每个月至少有十五天每天沿着边境线巡护。带着自备的砍刀、纱布等,清理线路,检查防控设施设备,防止非法越界等。
不论天晴天阴、白天黑夜。刮伤擦伤常有,有时还会遭遇熊、毒蛇等。但问起会不会有危险的时候,前天刚刚被划伤的李扎克却憨厚地笑道:“没有危险。”
不用巡逻的日子里,他们回到家中,种地、采茶、接送孩子……在边境巡逻,在边境生活,已经成为抵边村民的常态。可以说家门即是国门,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
这样的抵边村还有很多很多。以云南省为例,其边境线长达4060公里,共有抵边州(市)8个,抵边县25个,抵边乡镇108个,边境行政村374个,其中抵边自然村2207个,占全国抵边自然村总数的64%,且绝大多数在边远山区。
致敬守边人
抵边村的村民世世代代住在边境,用他们的家、用他们的生活固守了祖国的边防。尽管受自然环境、交通、产业等因素的影响,生活谈不上富足,但他们依然努力学习、工作、生活,乐观向上。
无论是孩子还是老人,都可以称得上是他们自己生活中的“英雄”、和平年代的“英雄”。他们理应获得更多的关怀,拥有更多发展的机会。
2024年9月,云南省慈善总会和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正式启动“爱有边·抵边村发展项目”。项目聚焦边境,为抵边村的“守边人”队伍、抵边村教育事业提供精准援助。
“我们希望能够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工作,了解他们的生活,用公益的力量来为他们做些事情。”深圳市慈善基金会秘书长罗杨为强调。
项目为守边人提供“守边安心包”,礼包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迷彩服、雨衣、反光背心、头灯、急救包等,以提高他们巡边的安全性及舒适性。此外,项目还计划为家庭有困难的“守边人”提供大病医疗补贴,缓解其家庭经济压力。
“从家门之小爱出发,展国门之大爱于边,您以悠悠岁月,守护辽阔山河。愿您日日皆安,夜夜好眠。”“守边安心包”附赠卡片上的这段话寄托了项目最美好的祝愿。“这不仅是一份物质上的援助,更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和鼓励。我们将铭记这份深情厚意,将每一份爱心转化为守护边境安全、促进边境发展的实际行动。”腾冲市猴桥镇胆扎村党总支副书记、外事界务员蔡新装在接受捐赠时激动地表示。
项目为抵边村学校的孩子们提供“床榻温暖包”及“学生筑梦包”,礼包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宿舍床品、衣物、学生文具套装、涂色套装等。“我们想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温暖的床榻;可以用画笔和玩具,构筑美好的未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罗杨为表示。
南段小学的孩子们就是第一批受益者。“这个被子跟我的不一样,是软和的。”拿到床榻温暖包的李扎丕迫不及待地感受起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很快都换上了新被褥,当天午睡就用上了。“我们调研的时候发现,孩子们的床品非常多样,垫的棉絮有的都成了一团一团的,有些床单都破了。”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张如娟表示,“发放床榻温暖包,可以改善他们的住宿条件,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获得一种平等,不要有太多的差别,避免攀比、自卑,让他们更有幸福感。”
项目还将举办暑假营地学习活动,邀请高校学生参与支教;举办游学活动,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学习,开拓视野。
“我们希望通过项目的力量,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去,提高能力,学有所成之后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张如娟表示。
项目还会根据学校的需求,提供食堂、澡堂、餐桌椅、淋浴设备改造和更换方面的支持。
截至目前,项目已在云南省富宁县、澜沧县、河口县、腾冲市试点捐赠“守边安心包”,共计200名“守边人”受益;在云南省富宁县、澜沧县、河口县、腾冲市共7所学校试点捐赠学生礼包,共计1000余名学生受益,捐赠礼包物资总价值达30余万元;此外,还向南段小学捐赠了食堂餐桌椅,让所有在校生可以同时用餐。
发展抵边村
守边人和抵边村孩子们的发展最终离不开抵边村的全面振兴。项目并没有止步于物资的捐赠,而是进行了更加可持续的规划。
据罗杨为介绍,项目计划用3年时间,覆盖超过4000名抵边村儿童及500名抵边村村民。同时建立项目数据库,初步形成一套项目执行及监管体系,号召10万余人次捐赠,组织200名捐赠人开展线下探访活动。
“我们希望能够在捐赠人和抵边村之间建立链接,让更多人关注抵边村,走进抵边村,发展旅游、环保等产业。”罗杨为表示。
项目还设立了长期目标:覆盖超过1万人次的抵边村儿童及2000名抵边村村民,同时探索并完善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此外,项目还将加强品牌建设,带动服务村落经济发展、人文发展、环境保护等,助力实现乡村振兴。“抵边村,不仅是国土安全的前线,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深圳市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陈胜表示,“我们深知,每一个边缘都不应被遗忘,每一份渴望发展的心声都值得被听见。如何因地制宜在尊重当地文化习俗的前提下,借助当地发展优势,有效发挥公益力量助力乡村振兴,这是我们项目必须长期探索和关注的问题。”“项目将通过帮扶经济欠发达的边境地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老人、儿童等群体,让其老有所养、幼有所教、难有所助,带动服务乡村经济,达到乡村振兴、社会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云南省慈善总会副会长戚永宏强调。(文/王勇)
图片来源: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供图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