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司规模实力再上台阶
9月20日,在2023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上,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以上一年企业营业收入为入围标准,连续第22年发布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同时,连续第19年发布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和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榜单显示,2023中国500强企业营业收入整体上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大企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入围门槛稳步提高
2023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额108.3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74%;资产总额399.7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7.24万亿元,增长7.31%;入围门槛连续21年提高,2023中国企业500强入围门槛为469.98亿元,比上年增加23.73亿元。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王忠禹表示,尽管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遭受超预期疫情冲击,我国大企业坚持稳中求进,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在实现平稳增长的同时整体上进入更加重视发展质量的阶段,展现出较强发展韧性。
在进入榜单的大企业中,千亿元级企业数量首次超过50%,2023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企业数量增加至254家,净增10家。其中,16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国家电网、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营业收入超过3万亿元,中国建筑营业收入超过2万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大企业在资产总额高速增长的同时,在税收和就业等方面社会贡献突出。中国500强、制造业500强纳税和就业实现双增长。其中,2023中国企业500强纳税总额47446.64亿元,较上年增长9.57%,员工总数3281.53万人,较上年增长1.18%;2023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纳税总额22359.53亿元,较上年增长18.87%,员工总数1483.56万人,较上年增长5.97%。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从入榜企业科技投入与研发数据可以看出,大企业创新驱动作用增强,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提高,研发投入与研发强度持续提升。2023中国企业500强共投入研发费用15786.88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312.21亿元,增长9.07%。平均研发强度呈持续提升态势,创下1.85%的新高,与上年相比提高0.04个百分点。
王忠禹表示,我国大企业要切实发挥主体作用,持续加强研发投入,在核心技术上狠下功夫,争取重大突破,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以系统观念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协同和融合,围绕产业链短板和创新链痛点进行重点布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数据显示,2023中国企业500强申报专利总数188.53万件;专利申报数量比上年企业500强增加了21.73万件,增长13.03%。其中,申报发明专利74.34万件,比上年企业500强增长10.48%,发明专利数量连续5年持续增长,占专利数比重为39.43%。2023中国企业500强共申报参与标准制定75110项,较上年企业500强申报数增加171项,企业申报参与标准制定数据实现四连升。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共申报参与4992项国际标准制定。
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研究员高蕊认为,创新既是增强竞争优势的关键、推动核心竞争力提升和核心功能增强的坚实基础,更是增加创新价值的重要来源。企业创新能力越强,产品竞争优势也就越突出,相应也就能够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以提升盈利水平。
制造业发展再提速
从进榜企业产业分布看,制造业发展明显提速,成为稳经济大盘的关键力量。在2023中国企业500强中,制造业企业有264家,比上年企业500强增加8家,连续第3年保持增加。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明显快于服务业企业。从制造业企业500强与服务业企业500强的对比看,2023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营业收入较上年增长8.38%,明显高于2023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的0.33%。
中国企业联合会课题组在《2023中国大企业发展的趋势、问题与建议》中提出,我国产业“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问题依然存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还存在不少瓶颈短板,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没有得到全面解决。
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政府引导与支持,也离不开广大企业的努力。多位业内人士在高峰论坛上表示,大企业聚焦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卡脖子”环节的突破。实体经济领域企业要围绕主业做优做强,全面梳理企业面临的技术痛点堵点,围绕“卡脖子”环节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开展研发合作,引进高端创新人才,优化创新机制,尽快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技术基础。
在2023世界企业500强中,中国内地有133家企业入围,数量与上年持平,入围企业数量居第二位;包含港台企业在内,中国企业入围数量为142家,较上年减少3家;美国企业入围136家,中国企业连续5年位居世界500强国别榜榜首。2023世界500强企业共有39家新上榜和重新上榜公司,其中,中国有7家公司,分别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工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广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建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美团、通威集团有限公司、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经济日报记者 于泳)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