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保费端和资产端承压 信用风险管控难度大(引题)
中小险企借数字化转型破浪前行(主题)
今年上半年,在67家寿险公司中,保费收入同比负增长的中小险企占比达到三成,有5家中小险企甚至负增长超过50%。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披露保险行业今年前8月保费收入数据。数据显示,今年前8月保险行业实现原保费收入同比下降0.67%,降幅相较前7月扩大0.34个百分点。其中,寿险保费收入18103亿元,同比下降1.57%。
一位保险经纪从业人对记者坦言,从半年报到三季度,预收保费完成度只有70%,新单业务明显下降。此外,几家头部险企也纷纷表示,新单业务下降的压力增大,业内专家称,对于当下中小险企而言,如何提高保险专业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一道较为棘手的必答题,保险行业转型升级进入了攻坚期。
保费收入被“提前”兑现
对于中小险企保费收入增长承压的原因,业内人士表示,主要由于过去寿险公司支柱业务之一的重疾险已经遭遇天花板,即重疾险的保费规模已触及上限。
上述保险经纪人也对记者称,疫情期间,大量资金涌进保险行业,造成过度购买,此外,重疾险改革也消费了一拨预期。以往都是半年就可以完成全年额度甚至超额,从去年到现在,保费收入一直处于下滑状态。
华泰证券研究报告《重疾险的未来》提及,在过去的几年中,每年有数千万张新重疾保单签发,重疾险总保费在2016-2018年间年增长高达40%以上。重疾险的总保费收入也由2016年的人民币1528亿元增至2020年的人民币4904亿元。不过,重疾险总保费增速在2019年降至28%并在2020年进一步降至19%。对此估算,2020年重疾险新单保费已出现负增长。换句话说,重疾险产品进入市场带来的红利已基本兑现。
信达证券研报分析显示,当前重疾险保单数量已达到2亿-3亿件,覆盖重疾需求人群约为3亿-4亿人,重疾险保单未来增长空间有限。重疾险面临着代理人红利时代结束以及保单数已接近饱和,使得新单开发变得困难,竞争逐渐从“增员获客”向“存量经营”转变。
除了保费端收入增长承压以外,投资端也不容乐观。多家信用评级机构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3月末,部分中小险企所持部分非标投资资产的信用质量发生大幅下调,相关资产质量下降及减值风险需持续关注。
近日,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的《中国保险业风险评估报告2021》表明,2020年,债券市场违约规模大幅增加,违约主体中的国企占比明显提升,地方国企频频出现信用风险事件,超出市场预期。在此背景下,保险资金配置固定收益类资产面临的信用风险加大,叠加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攀升,保险公司持仓债券及非标产品的信用风险可能进一步暴露。随着债券、非标等金融产品违约,外部信用风险向保险资金运用传导的风险加大,保险行业信用风险管控难度将持续增加。
内驱力何来?
中国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末,纳入会议审议的179家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3.7%,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1%。其中人身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35.7%。而对比第一季度数据来看,上述三项指标均下降了三个百分点。业内人士表示,受宏观经济放缓、疫情反复以及保险代理人脱落率高等因素影响,寿险行业保费增速放缓,上市险企新单、新业务价值出现负增长,寿险公司普遍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再加上“偿二代二期工程”即将推出,偿付能力监管要求更加严格,因此险企需要增加更多的资本金来提高公司偿付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近日,多家中小险企通过增资扩股、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补血”。分析人士称,中小险企增资扩股的背后,是提高偿付能力、缓解经营压力、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拓展经营范围等多重考量。
根据公开数据,截至9月底,已有24家险企对外披露增资扩股计划,拟增资扩股总额超344亿元,高于去年同期的196亿元。此外,今年已有16家险企发行资本补充债,发债规模合计526亿元,略低于去年同期的573亿元。
对于增资扩股原因,多数险企都表示,“优化公司的偿付能力,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充分保障公司业务的健康快速成长。”
数字化转型拓宽渠道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保险市场逐渐走向饱和、高质量转型进入深水区,保险公司的经营思路和未来战略方向也在发生转变。保险科技行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特点,这些特点互相影响:以创新技术为工具的业务全面数字化;经营模式从原来相对封闭的体系,开始去建设开放合作、共赢的生态;保险公司由原来自上而下的市场策略,转向从底层客户需求和服务出发的策略。
据了解,在新技术方面,当前保险机构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在产品、营销、核保、理赔、客户服务、风险控制等领域的创新优化与价值重塑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同时,新技术的应用有望拓宽保险获客与营销渠道。依托互联网平台,保险公司可以通过网页、APP、微信小程序等载体多管齐下,为客户提供产品的宣传、推广、咨询等线上服务。在疫情催化之下,今年以来“直播+社群+数字化导流”等新兴模式纷纷崛起,在符合监管要求之下,保险短视频、网络直播营销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传播速率以及高互动性,部分缓解了疫情带来的运营冲击。
延伸了触达用户渠道的同时,数字化还加速了保险产品的研发与改良。借助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产品开发人员可以实现对全量数据样本的数据分析,从而根据完整的数据表现,进行更全面的风险评估,开发出更符合市场需要的保险产品。
对整体保险业务流程的数字化转型也很关键。比如,在销售前端,可以通过一些数字化的手段,更高地提升To C渠道的转化效率。另外,To A,也就是针对代理人的工具可能也存在一些机会。在前端,还可以加入一些核保风控和反欺诈的功能。
另外,承保之后,无论是事中还是事后,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可以进行风险管理,做一些健康管理方面的投入,推出家庭医生或者二次诊疗这样的服务。如果是车险的话,对于商用车驾驶风险的监控,可能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真正出险之后,运营和理赔的工作也可以更加数字化和智能化,比如推出自动报案、智能定损、快赔直赔等服务。
所有业务流程的数字化,有利于帮助行业积累数据、降低成本和提升时效性,也能给客户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董潇)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