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姚倩)9月21日,诺诚健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证券代码为688428,发行价格11.03元/股。2020年以来,一批港交所创新药企业先后登陆科创板,开启“A+H”两地上市模式。在业内人士看来,科创板的包容性制度设计增强了板块的吸引力,为未盈利的创新药巨头畅通了回归通道,生物医药板块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不过,虽然两地上市进一步拓宽了融资渠道,但如何实现商业化扭亏仍是上述创新药企面临的课题。
明星光环加持下,诺诚健华完成了数个成就。据了解,诺诚健华创始团队中的崔霁松曾担任保诺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及美国默克(Merck & Co.)早期开发团队的负责人;施一公则是知名的结构生物学家,西湖大学创始校长、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等。
2020年3月,成立仅五年的诺诚健华顺利在港交所上市,彼时诺诚健华尚未有商业化产品。2020年底,诺诚健华的首款产品奥布替尼片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诺诚健华也从临床阶段步入商业化阶段。
受益于奥布替尼纳入医保后的销售放量同比上涨115%,诺诚健华实现自我“造血”。2022年上半年,诺诚健华实现营业收入2.46亿元,同比增长141.95%。但由于持续研发等因素,诺诚健华净亏损4.41亿元,亏损同比扩大110.75%。
研发仍是诺诚健华科创板上市后的重点。根据招股书,此次上市募集的资金拟用于新药研发项目、药物研发平台升级项目以及营销网络建设项目等。
诺诚健华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创新药布局聚焦于具有广阔市场空间的肿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侧重于构建具有协同效应的创新疗法。除单药疗法外,公司也积极挖掘在研产品与标准疗法或其他疗法联合用药的潜力。
此次科创板上市,诺诚健华成为继百济神州、君实生物、荣昌生物等创新药企业后,又一家“A+H”上市的未盈利创新药公司。
2018年12月,君实生物登陆港交所发行H股。2020年7月,君实生物登陆上交所科创板发行A股。百济神州、荣昌生物也分别于2021年12月、2022年3月实现两地上市。
海南博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之东认为,科创板主要针对的是具有广阔成长潜力、符合战略新兴产业定位及科技型、创新型科创企业,上市门槛比A股其他板块要求更低;科创板上市采取注册制,审核程序简化,上市速度更快;科创板相对港股则流动性更强,企业融资效率要高很多。实现两地上市,其中A股具有显著的融资效率和流动性,可大幅提升上市企业在内地市场的竞争力;港股则能更好地实现国际化,提升企业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利于企业“出海”。
融资无疑是创新药企战略考量之一。从研发支出来看,诺诚健华的研发费用从2021年上半年的1.85亿元增至2022年上半年的2.74亿元。2022年上半年,百济神州研发费用为50.16亿元,同比增长20.82%。
不过,成功研发出创新药仅是第一步,如何迈过商业化门槛才是关键。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医药行业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遭遇寒潮。管线重合度较高、研发同质化被业内视为行业遇冷的重要原因。行业内的部分药企开始收缩研发管线,暂停研发项目等。
从现金流来看,截至2021年底,诺诚健华账上现金还有超50亿元。此次科创板上市将进一步扩大现金流。但诺诚健华也没有逃过破发的命运。9月21日,诺诚健华科创板上市首日破发。截至收盘,诺诚健华收跌15.41%,总市值为164.61亿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