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产业一直是上海浦东新区坚持投入发展的主导产业,2023年全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3781亿元,占全市比重达40%。
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医药产业也是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抓手。除了出台一系列支持生物医药技术落地转换的发展政策,浦东对于生物医药高端人才也十分重视。把作为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资源,浦东新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积极引进和培养看科技人才,以推动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具有引领创新力的博士后人才不仅是未来科学家的战略后备力量,也是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近日,在浦东国际人才港举行了“博士后创新创业沙龙暨浦东新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入驻单位授牌仪式”活动。作为优秀代表企业,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成功入驻华夏源浦东iPSC与类器官研究中心。
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是由政府、高校、企业共同搭建三方共育、共享博士后人才的重要平台,它像一座桥梁,架起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通道。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落成建设在科学技术领先、行业优势明显的园区、企业或单位。
△ 华夏源获上海浦东新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入驻单位授牌
作为一家生物细胞公司,华夏源一直把患者需求放在首位,技术创新是我们不断打磨的利器,在干细胞新药研发板块外,公司在2021年末正式为肿瘤类器官立项,并成立科研公司华夏启恒,之后2023年在上海浦东建立华夏源iPSC与类器官研究中心。科学为先,学术至上,以患者需求为中心是华夏源类器官项目全体人员所秉持的核心理念。
华夏源浦东iPSC与类器官研究中心作为华夏源集团在上海浦江GMP基地之外着力打造了上海第二总部,也是国内类器官技术产学研医综合发展的前沿阵地。研究中心致力于iPSC和类器官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这些技术在再生医学、疾病模型构建和药物筛选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研究中心包括6名博士,30名硕士的研发团队,已经完善了12个癌种的类器官培养体系和建模,并且自主创新,不断探索,面向肿瘤患者推出个性化药敏检测产品,建立体外肿瘤模型,可检测上百种肿瘤药物的有效性,帮助肿瘤患者看到更多治愈的曙光。后续我们将持续对包括肺癌、乳腺癌、肠癌、卵巢癌、胰腺癌的5项常见肿瘤进行IVD申报。
△ 华夏源浦东iPSC与类器官研究中心科学家团队
华夏源浦东iPSC与类器官研究中心由华夏源首席科学家陈慧敏教授带队,团队包括国内外一流高校的生物医学博士和研究生。陈慧敏教授及团队自主研发的GMP级成分明确的基质胶,打破类器官培养海外原料的垄断,保证了类器官生长及传代的稳定性;除此之外陈慧敏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生物墨水结合3D打印技术,将细胞精确地放置在3D结构中,从而复制天然组织和器官的微环境,这也是国际领先的3D生物组织工程技术。
华夏源浦东iPSC与类器官研究中心内除了开展细胞及类器官科研项目,还作为上海区域类器官生产中心,拥有10个B+A级生产车间,每个车间每天能够完成8例肿瘤类器官的建模,产能可覆盖上海年新增肿瘤患者2万人次。
△ 陈慧敏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基质胶和3D打印类器官培养支架
华夏源(上海)iPSC与类器官研究中心是华夏源探索肿瘤精准诊疗革新与加速前沿技术临床转化的平台依托。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成功入驻,标志着华夏源iPSC与类器官研究中心在科研平台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又一重要成果,通过此次入驻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华夏源不仅能够与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还能借助平台资源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落地,为推动生物科技创新提供强大动力。
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将激发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的协同发展,进一步助力科研学者完成从学术研究到应用开发的转型,成长为行业领军人才。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华夏源浦东iPSC与类器官研究中心将在更多优秀人才的支持下,不断孕育出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建设医疗健康产业新高地,打通产品交付的最后一公里,共同助力我国生物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
△ 华夏源(上海)iPSC与类器官研究中心博士后合影
华夏源(上海)iPSC与类器官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建筑面积6700m²,核定实验室人员150人,GMP级别为B+A级,总投入21.5亿,承载了多条iPSC分化来源的细胞药品管线研发申报和面向临床的肿瘤类器官药敏检测服务。其中TruOrganoid™肿瘤类器官技术平台覆盖所有癌种,拥有自动化培育设备,可以加速抗肿瘤新药研发,为肿瘤患者提供临床个体化药敏检测服务,填补了二代测序产品基于大数据算法的药物筛选盲点,实现类器官培养的标准化和自动化。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湘路847号浦东建设德勤园D栋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