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李毅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党委组织部部长、党校校长
毛泽东说过:“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请问如何理解这句话?
解读:孙海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教授
这句话出自毛泽东的哲学名篇《实践论》,意在阐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先感觉到它,然后才去理解它。只有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对于事物有了理解,才能更正确、更深入、更完全地感觉它。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两种基本认识形式
这里“感觉到了的东西”指的是人的感性认识,“理解了的东西”指的是人的理性认识。这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两种基本的认识形式,是人们观念地把握世界的两种形式,只是有着高低程度的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形式,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以及作为感觉器官延伸物的各种仪器对外部世界的直接认识,是对事物的各方面、事物的现象和事物的外部联系的反映。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但它们尚处于认识的初级阶段,具有直接性、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因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整理、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作为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它以把握事物的本质为目的。所谓把握事物的本质,是指认识和把握事物产生的原因、固有的矛盾、发展的规律等。正因为理性认识把握了事物的本质,所以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仅是人们观念地把握世界的两种形式,而且是人的认识发展过程的两个阶段。关于认识的发展过程,列宁曾概括说:“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毛泽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写道:“一切比较完全的知识都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第一阶段是感性知识,第二阶段是理性知识,理性知识是感性知识的高级发展阶段。”毛泽东说:“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正是现象和本质之间的矛盾性决定了人的认识必然要经历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失去了赖以产生的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发展而来的理性认识,表面看来离客观事物越来越远,实际上却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因而更接近于真理,并反过来促进感性认识的发展。如果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就会犯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在哲学史上,唯理论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比如,笛卡尔认为感性是骗人的,不要完全相信它,于是寄希望于“天赋观念”。经验论则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比如,洛克断言,“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经验论和唯理论各执一端,片面强调一方的作用,但在总体上则都是错误的。现实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同样犯了类似的错误。
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人的认识的发展已经远远地超出感性认识的水平
正如毛泽东所说,“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理论是人们观念地把握事物的最高形式,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感性材料系统地进行加工改造、抽象概括的结果。理论的任务是要把事物的内部联系、固有本质和规律在思维中全面地再现出来。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人的认识的发展已经远远地超出感性认识的水平。恩格斯在谈到德国工人的优越之处时曾写道:他们属于欧洲最有理论修养的民族,他们保持了德国那些所谓“有教养的人”几乎完全丧失了的理论感。如果工人没有理论感,那么这个科学社会主义就决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深入他们的血肉。如果说这种“理论感”是德国工人运动之所以强大有力和不可战胜的重要法宝,那么我们可以说,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只有不断增强“理论感”,才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无往而不胜。
第一,提高理论思维能力。理论思维是用理论把握现实、引领实践、推动工作的思维方式。恩格斯有句名言,“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而理论思维“这种才能需要发展和培养,而为了进行这种培养,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学习哲学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既要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哲学经典著作,掌握贯穿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也要学习毛泽东、邓小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著作,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自己的科学思想方法,作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做到善于把握事物本质、把握发展规律、把握工作关键、把握政策尺度,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二,善于从理论的高度看问题。既要读书学习,同时更不能离开工作实践,如果一味沉湎于琐碎的日常事务,缺乏大局观念和政治远见,不分轻重缓急,不从原则高度想问题,就会陷入事务主义,甚至由此滋生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忙忙碌碌,只是机械做事,陷入事务主义,是很难提高认识和工作水平的。”这就意味着,要提高认识水平,必须走出事务主义的泥潭。对此,毛泽东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庸俗的事务主义家不是这样,他们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这种人如果指导革命,就会引导革命走上碰壁的地步”。这不仅是对“庸俗的事务主义家”的精准画像,更为如何走出事务主义提供了指南针和路线图。“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只有在干中学、学中干,真正上心用心,善于从理论的高度想问题看问题,才能提高认识水平、应变能力、工作境界。
第三,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人要求得真知,就必须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接触到外界事物,发生感觉,积累经验,然后依据经验来思维,才能认识外界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并且还要通过实践证明了这一认识的正确,才算是真实的知识。如果否认感觉、贬低经验、轻视实践,那他就不是唯物主义者,而是唯心主义者,是教条主义者。正如列宁所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面对纷繁复杂的斗争形势和千头万绪的行政事务,只有搞好调查研究,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才能掌握历史主动,推动社会发展。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