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是世界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伟大壮举。
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脱贫攻坚战,提出“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就是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就是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然而,到2014年底,我国依然有约7000万的深度贫困人口,他们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基本上住在西南、西北的山区。政府通过脱贫攻坚,建立扶贫工程,帮助他们脱贫,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
有序推进多维扶贫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到党的十八大之后才开始脱贫攻坚?新中国刚成立时,我国95%的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城市基本上是大面积持平,那时候的新中国非常困难。所以不适合打脱贫攻坚战,只能慢慢来,先进行土改,让每家每户都能有一块土地,然后再发展教育、建立医院,使得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不断完善。在城市里开展工商业发展,让人们有工作、有收入,这是新中国初期进行的多维扶贫。
1978年,我国75%的农村人口依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人口数量从5亿增长到10亿,土地却没有增加,粮食产量也没有增加。到了80年代末期,农村的贫困率由75%下降到20%,国家开始发展乡镇企业,让农村人口可以脱离农业,到乡镇企业去工作。城市可以发展私人企业,后来允许外资企业进入。通过这种工业化进程,城市的人口有了工作,很多人还有了高收入的工作。
2010年,中国的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有余力进行脱贫攻坚了,所以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国家开始进行脱贫攻坚战。
创造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要在2020年彻底根除贫困,让省、市、县、乡四级第一书记以及大批干部下乡扶贫是十八大以来党的领导集体具体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中国国家能力的具体体现。具体而言,几千万贫困人口是扶贫过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科学研究发现,贫困导致贫困人口的判断能力、企划能力下降,贫困户的社会关系网络更为薄弱、借贷能力低下。贫困人口在社会上没有声音,经济上极为脆弱,经受不起任何打击。省、市、县、乡四级书记及大批干部驻村一对一精准扶贫就是给贫困户提供智力、财力、社会网络关系扶贫,并通过产业项目推动贫困户在经济上脱离贫困,真正做到“弱农户,强推动”。
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制造国之后,减少对出口的依赖和有效增加内需构成了中国经济稳步增长的关键。快速根除贫困和逐步减少收入差距,一方面可以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整个经济的有效需求。中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因而,根除贫困和减少收入差距是中国经济稳步增长的物质基础。
“脱贫攻坚”伟大构想和“精准扶贫”具体措施是一场深刻的国家治理方面的革命。为完成“脱贫攻坚”宏伟目标,各级领导干部下沉到基层,把扶贫工作做到群众心里,对群众情况了如指掌,“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有效帮助建档立卡户制定脱贫措施,最终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中国的脱贫攻坚经验,向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2020年,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彻底消除绝对贫困,比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提前了10年。那还要继续扶贫吗?虽然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长期存在,缓解相对贫困是未来中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我们要继续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新路!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