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的首个季度,同时也是防疫政策调整后的首个季度,一季度经济形势备受关注。本报即日起推出“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系列报道,选取消费、投资、外贸等方面的数据,研判经济复苏进度与成效。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今年一季度消费市场加速回暖。3月份,全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9%,比上月上升1.3个百分点;零售业景气指数为50.6%,持续回升;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5.5%,较上月回升5.4个百分点……各地各部门将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我国消费市场潜力有望加速释放。
需求集中释放
今年以来,各地因地制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促消费活动,步行街、商圈客流量明显增加,消费需求集中释放。据商务部监测,春节期间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6.8%。1月至2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万亿元,同比增长3.5%,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增长5%。
冰雪、文娱、健身、旅游等消费场景创新带动服务消费迅速回升,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受到欢迎。餐饮、旅游、电影市场人气旺盛。1月至2月,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9.2%,北京一些老字号餐饮企业顾客盈门,收入增长20%以上。一季度全国电影票房收入同比增长13.5%,海南等地的旅游收入增长20%以上。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统计,一季度全国演出市场快速升温,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较去年同比增长95.4%。服务消费加快恢复有效激发了消费市场活力。
当前,我国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正处于消费结构快速升级阶段,品质消费需求不断增加。1月至2月,限额以上单位化妆品、金银珠宝、家具等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8%、5.9%和5.2%;消费品进口额增长2%左右。一季度,海南离岛免税销售额达169亿元,同比增长18%。高品质、国际化消费需求旺盛彰显消费市场潜力。
随着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直播带货、智能货柜、即时零售等新型消费迅速普及,线上线下加快融合发展。1月至2月,全国网上零售额超过2万亿元,同比增长6.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到1.7万亿元,同比增长5.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2.7%,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快递业务量达到164亿件,同比增长4.6%。新型消费较快增长有效带动了消费市场整体增速提升。
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县乡电商、物流等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完善,助力乡村消费增速稳中有升。1月至2月,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5%。近年来,乡村消费增速高于城镇,且消费增长的波动幅度小于城镇,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消费同步恢复。
政策措施发力
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加快落实各项促消费政策措施,着力恢复和扩大消费。
在增强消费能力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将从恢复和扩大消费、扩大有效投资等5方面扩内需,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湖北省印发《2023年湖北省“稳预期、扩内需、促消费”工作方案》,提出通过稳岗促就业、聚才促发展、改革促增收,力争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0万人以上。四川、天津等地印发“十四五”扩大内需规划或实施方案,提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厚植内需发展潜力,增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此外,北京、浙江、青海等地发放消费券,促进绿色智能商品、餐饮、旅游等消费。
在改善消费条件方面,商务部结合“消费提振年”,将酝酿出台新能源汽车下乡、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新举措。工信部将研究和明确新能源汽车购置税、车船税、牌照等有关支持政策,适时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工作。广州等5城积极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试点建设,着力优化消费空间品质,提高中心辐射能级,提升消费国际化水平。山东、上海、福建等地发布扩大内需行动计划、扩大消费若干措施或行动方案,积极优化消费环境、提升商业空间品质、部署开展促消费活动,促进城乡消费提质升级。
在创新消费场景方面,商务部组织启动百城联动汽车节、中华美食荟等重点活动,推出绿色美居、美丽时尚、品质生活等消费场景,并指导各地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促消费活动。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携手打造京津冀消费季,创新推出兼具国际范、中国潮、烟火气的标志性消费活动。重庆、成都成立成渝双城消费服务联盟,联动举办成渝双城消费节等主题消费促进活动。南京市举办家装节、美妆节、茶文化节等春日消费盛宴,并上线“南京消费地图”,为消费者推选100个特色消费新场景。杭州市举办“浙里来消费·2023消费提振年”活动并发布行动计划,为激活和扩大消费注入新的活力。
潜力持续发挥
随着居民消费信心逐步恢复,促消费相关政策持续发力,消费供给创新加快,我国消费潜力将持续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将更加稳固。
从供给端看,农业保持平稳、工业增长加快、服务业强势复苏,生产改善为消费供给增长奠定了基础,创新步伐加快为提升供给质量创造了条件。数实融合深入发展将推动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新产业、新产品、新服务加快创新,为消费市场创造更多的有效供给和消费场景。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逐步健全,自主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将进一步提升消费供给质量。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将进一步完善城乡流通和消费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消费条件。
从需求端看,聚焦稳就业、保市场主体、支持民营经济、加强民生保障等政策持续发力,有助于稳定就业预期和收入预期,提振消费信心。完善分配格局、推动共同富裕等政策实施,将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更好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促进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稳定经营、持续增收,支持勤劳致富,实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一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向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升级的趋势仍将持续,服务消费、新型消费、绿色消费等需求潜力将逐步释放。我国消费规模将持续扩大、人民生活品质将稳步提升,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也将会进一步增强。
(作者系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研究员)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