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一年吸引30万高校毕业生,合肥靠啥

2023-07-11 09:5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次阅读
 
一年吸引30万高校毕业生,合肥靠啥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今年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但高校毕业生数量再创历史新高,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群体压力仍然较大。对城市来说,既要直面就业难题,把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抓好,同时也希望吸引人才,加强人才储备,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安徽合肥这几年就在这件事上猛下功夫,去年新招引高校毕业生首超30万人,今年力度更大,努力让青年在城市更有为,实现“同频共振”共同发展。

  “合肥请您来,20万个岗位供您选”,安徽合肥市今年的就业招聘活动依然如火如荼。为方便合肥市外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港澳台地区和海外留学人员就业,合肥创新推出“择业邀请码”。只需通过微信小程序预约,就可拥有专属“邀请码”,不仅能获得来合肥市的交通补贴,还可免费乘坐市域内的地铁、公交,免费参观安徽创新馆、环巢湖十大湿地等。

  来自海南大学的周玉婵特意从海口赶来合肥参加线下招聘会,“合肥给我们这些外地毕业生补贴交通费真的很暖心,希望未来可以在这里发展”。毕业于西安工业大学的张若愚则说:“合肥能够拿出这么多岗位,也反映了这座城市产业强、企业多,发展态势好。”

  即便6月11日要毕业答辩,上海大学硕士研究生吴波还是乘坐6月10日早上6点多的动车,专程来合肥参加一场现场对接会。“我对科研类工作很感兴趣,希望在合肥能够找到相关工作,有更好的发展。”吴波在合肥市就业信息共享平台小程序上,一眼就“相中”了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的相关岗位。来到现场后,吴波向招聘人员咨询了工作相关内容,“这场对接会对我们应届毕业生来说很及时,现场企业也很优质”。

  论经济总量,在中部省会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中,合肥并不耀眼。但在去年,合肥新招引高校毕业生首超30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5.5万人。合肥连续5年入选“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榜单。合肥为何能在人才招引方面表现突出?又如何能让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近日经济日报记者走进合肥,探寻这里成为聚集人才新高地的原因。

  围绕创新链形成人才链

  要解决就业难题,先要创造足够多的岗位。对于城市来说,要想吸引人才,成熟高效的产业链条必不可少。

  近年来,合肥市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瞄准国家战略导向,聚焦市场需求,以建设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3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牵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合肥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芯屏汽合”(芯,即集成电路产业;屏,即新型显示产业;汽,即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合,即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融合发展)以及“急终生智”(急,即城市应急安全产业;终,即智能终端产业;生,即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智,即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成为现象级产业地标。去年,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6.2%,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8%,目前合肥市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吸引各类人才超40万人,为城市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009年我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读书,随后进行创业。合肥有量子信息技术团队集聚区,不仅有完善的配套服务和政策支持,还有众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能让我们的技术方案快速落地。”国仪量子董事长贺羽说。

  在有着“量子大道”之称的合肥市高新区云飞路,分布着包括国仪量子、本源量子、国盾量子等20多家与量子相关的高科技企业。仅国仪量子、本源量子和国盾量子3家企业就已聚集人才超千人,其中硕博人才近300人。合肥市高新区还分布着科大讯飞、四创电子、华米科技等不同行业的领军企业,在头部企业带动下,这里逐渐形成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信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高端产业集群。

  林茂鸟有归,水深鱼知聚。量子产业是合肥以高质量产业集聚吸引人才的缩影。完善成熟且高质量的产业集群给了人才广阔的用武之地。目前,合肥高新区内企业员工超50万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超47%。“合肥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让科研人员能将所学理论和技能应用于科技创新实践,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为科技强国事业贡献力量。”国仪量子产品经理代映秋说。

  来到合肥市长丰县下塘镇汽车工业园,一辆辆双层轿运车不时从记者眼前驶过,将刚出厂的新能源汽车发往各地。长丰县地处合肥市北部,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如今靠着新能源汽车成为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凭借区位优势,比亚迪合肥基地在2021年落户下塘镇。“现在差不多每50秒就下线一台车,比我们做一个烧饼的速度都要快。”下塘镇镇长许庆美感慨道。

  企业产能扩大带动了用工需求激增。“去年七八月份,比亚迪用工量达到高峰,最高时每月有7000个岗位需要人。”长丰县人社局党组成员王芸介绍,当地人社部门主动协调,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对接等方式,为企业输送汽车、机电、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龙头企业处于产业链核心,能够带动上下游产业实现发展与协作。比亚迪的到来吸引了不少新能源产业链配套企业落户下塘镇。广东精美特种型材有限公司长期为比亚迪生产配套产品。“得知比亚迪落户下塘,他们便主动找到我们寻求合作。”下塘镇副镇长陈新宇说。

  动力电池企业是长丰县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中创新航于2021年8月落户下塘镇。“这几年新能源行业发展势头强劲,中创新航是动力电池行业的头部企业,我看中的是这里的发展机遇。”2022届毕业生郑桃说。

  找准产业发展与人才成长结合点,是合肥市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人才链的生动体现。目前,合肥正全方位强化项目招引、建设、投产服务,扩大项目带动就业,抢抓重大项目投产落地机遇,发动企业开发“人才储备岗”。去年,合肥提供重点产业链就业岗位超10万个。

  精准对接“授之以渔”

  有了充满活力的产业和丰富的岗位,合肥铆足了劲招引高校毕业生就业,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全市人才工作统一安排,推出服务人才发展若干政策,一方面诚邀外地大学生来合肥就业;另一方面诚请本地大学生留在合肥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高质量就业。

  合肥高新区把“千师万生进高新”与“访企拓岗促就业”活动紧密结合,邀请高校通过“座谈交流+走访企业”的形式,政校企三方“面对面”“零距离”地探索校地合作、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与新途径。截至目前,已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建筑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30余所高校走进高新区与政府交流、与企业合作。

  合肥经开区则成立了人社服务专员队伍,在合肥率先推出人社服务专员联系重点企业制度,17名人社干部“一对一”包联56家重点企业开展招才用工,今年已帮助重点企业招工4.2万人。该区还遴选30名在区内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担任“引才大使”,推介人才政策和就业需求信息。

  一头“引进来”,一头“走出去”。合肥继续办好合肥专班“高校行”和高校师生“合肥行”活动,统筹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才难,打通“专业—就业—产业”最短通道,最终实现人才来就业、成果来转化。在今年春季举行的“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中,合肥组织8个工作组分赴北京、上海等15个城市的41所高校开展招才引智活动,收到简历近3万份,达成就业意向8549人,其中硕士以上4146人,与41所高校商榷签订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协议。在高校师生“合肥行”活动中,合肥邀请全国42所高校500多名博士来合肥考察,与北大、清华等14所高校签署校地合作协议,推动更多优秀学子在就业实践中了解合肥、选择合肥。

  一项项创新举措换来累累硕果——从去年合肥市新增就业参保30.15万高校毕业生的来源地看,19.65万名大学生来自合肥以外的高校,占比65.2%,市外高校毕业生成为合肥新增就业参保的主力军。

  除了做好外地人才吸引工作,合肥市还努力做好本地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去年,在肥高校近20万毕业生去向落实率95%以上,留肥率达50%。而今年合肥市有高校毕业生22.67万人,在去年基础上又有所增加。如何帮助大学生更好融入就业市场,合肥也在不断探索新路径,加强实践引导和分类帮扶。

  校企产教深度融合,是合肥加强就业实践引导的重要举措。

  到今年7月,样板中心现场工程师盛健已入职大众安徽一年。2021年,还在读大三的盛健经层层选拔,和其他32位来自合肥学院等高校的学生一起成为“种子工程师”,开展为期一年的企业学习。2021年8月初,盛健的大四课堂就搬到了大众安徽的车间,汽车生产流程和时间线培训、整车坐标系RPS培训、EFFFT高压安全培训……“课堂学不到的最新知识,平时见不到的德国专家,都成了我们学习的日常,理论与实践在一线最前沿相互验证。”盛健说。

  “一年的学习带给同学们很多变化,在他们身上慢慢体现出‘国际视野、高素质、应用型’这些关键词。”大众安徽样板中心经理马丁说。“合肥学院和大众安徽作为人才培养的双主体,统筹协调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实习实训、创业就业等问题,并就合作办学中的重要事项共同作出决策。”合肥学院教务处副处长王仁宝说。合肥学院和大众安徽将大众安徽研发、生产、管理和商业运作等流程融入教学环节,形成“创新引领、交叉融合、需求导向”的未来汽车技术和移动商业人才培养体系。在“多场景、多阶段、多目标”培养模式中,“种子工程师”的专业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升,更好地满足大众安徽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在合肥的就业引导措施中,实训营项目也很有名。它在青年求职过程中,能够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求职期间最大的困难是不会做简历,在实训营老师教会了我如何有针对性的制作简历,对我帮助很大。”何静怡是合肥本地人,2022年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通过所在社区微信群了解、参与到实训营项目中。

  实训营项目是人社部在安徽试点开展、主要面向离校未就业大学生的“求职能力实训营”。4月15日,首期实训营在合肥市包河区人力资源市场启动。培训共7天,首期招募并筛选了27位学员。他们当中既有2023届高校毕业生,也有往届毕业尚未签就业协议的学生及其他青年就业群体。

  通过案例分析、筹备路演等沉浸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实训营从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就业观念等多方面对学员开展帮扶与指导。首期实训营的班主任吴江介绍,“从学员筛选开始,我们就观察他们在求职就业方面有哪些不足,比如有的学员总想一步到位,我们就引导其在没有找到理想岗位之前不妨‘骑驴找马’,先就业再择业;有的学员不善沟通,我们通过模拟面试消除学员的求职恐惧感”。在课程最后一天,包河区人社局还安排了就业双选会。合肥京东方、合肥海尔工业园、安徽青松食品等10余家企业走进课堂,为学员们带来包括工程类、研发类等实习或就业岗位。

  如今,第一期实训营已顺利结束,有18位学员找到了心仪岗位,平均薪资在5000元左右。包河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计划在暑期举办第二期实训营课程。未来将以点带面,继续扩大学员规模。

  除了提升高校毕业生的求职能力,合肥还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岗位推送力度。今年2月合肥市委宣传部、市人社局组织开展了2023年“我在合肥等你”直播带岗专场云聘会,邀请年轻人熟悉的电商网红为比亚迪、联宝电子、格力等6家企业直播推荐岗位,介绍人社部门政策。在直播的2个多小时内,观众多达1400万人次,收到简历2万多份。直播带岗让求职者可以足不出户了解岗位信息,也让企业简化招聘流程、降低成本,同时提高了公司知名度,更好实现人才与企业的“双向奔赴”。据了解,去年合肥市共举办14场重点产业链企业云聘会,组织约2万家企业发布岗位17.1万个,累计超230万人次观看,线上接收简历51.2万份。

  给空间给舞台

  人才招得来,还要留得住。工作提供的平台领域是否广阔、个人发展通道是否畅通,能否让人获得干事创业的成就感,这些对于留住人才都很重要。

  拥有双博士学位的姜帅是安徽舜禹水务股份有限公司从海外引进的高学历人才。2021年6月,姜帅进入舜禹股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舜禹股份联合培养的博士后,主要负责节能错峰智慧供水系统研究及示范工作。

  “用水点都要增加电动调节阀、流量计和压力计,每台设备都要具备数据远传与远控功能。”对姜帅提出的科研要求,公司安装部和技术部立即响应,两周内完成改造。最终,姜帅开发的智慧供水系统成功运行,他本人也逐步成长为供水领域的行业专家。最让姜帅兴奋的是,他参与的住建部“节能错峰智慧供水系统开发研究”项目验收通过后,他有望直接跃升为高级工程师。这得益于安徽省出台的博士后研究人员高级职称评审认定办法。其中规定,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期间,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作为主研人员(排名前五)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子课题、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市(厅)级科研项目1项,申请认定前项目实施完成并通过主管部门验收的,可直接申请认定副高职称。此项举措有助于破解企业研发人才的职称评定难题,既是对人才能力的认可,也助推了企业的创新研发。

  “小到一个拖把池的改进,大到研发项目、科研课题的申报,我们都会给予5000元至20000元不等的奖金。每个月除了工资外还有学历补贴,用于鼓励员工自我提升。”舜禹水务人力资源部总监韩晓红表示。

  对人才干事创业的支持,合肥不仅扶上马、送一程,更在他们遇到难题时伸出援手。“2018年1月,合肥高新区给我们投资了800万元,真是雪中送炭。”东超科技创始人韩东成说。彼时,韩东成及其团队成员都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他在北京中关村参加路演时遇到合肥高新区负责人。“当时别人评价我们是‘三无产品’——无头衔、无职称、无论文,但合肥高新区还是坚持投资,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韩东成说。高新区的投资让韩东成及其团队得以继续经营,如今的东超科技已经成为空中成像领域的领军企业。目前东超科技已完成5轮融资,融资金额超3亿元,其中政府资金3000万元。“政府投资基金允许我们创始人按原价回购股份,这一点很不容易,避免了创始股东在企业创业阶段过多稀释股权,让人才能够安心创业发展。”韩东成表示。

  目前,合肥市正在探索一条国有资本领投、社会资本跟投的“科创+产业+资本”的投融资模式。合肥现已建立总规模超过3000亿元的基金“丛林”,包括市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引导基金、产业基金等,构建起全周期、差异化的基金投资体系。其中去年新设的种子基金,注重投早投小投科技,总规模达5亿元,风险容忍度达50%。已立项人才项目87个,充分发挥对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第一撬动力”的作用。

  “人才引进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合肥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谢超说,去年以来,合肥市在全面梳理人才政策基础上,集成出台服务人才发展的若干政策,为人才解决住房、医疗、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一揽子需求。“2023年合肥市在人才招引和服务保障大提升行动中提出了新增高技能人才超4万人,新增高校毕业生35万人的目标。”合肥市人社局副局长刘峰表示,“我们对完成这个目标充满信心。” (经济日报记者 郎竞宁 梁 睿)


点赞()
上一条:出台141项举措升级营商环境 广州开发区:做好产业发展“守护者”2023-07-06
下一条:淮北相山:以服务软实力推动产业硬升级2023-07-11

相关稿件

两部门: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工作 2023-04-1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2022-05-19
人社部启动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行动 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集中服务 2021-09-14
多渠道挖潜 拓展毕业生就业新空间 2022-07-04
“十四五”我国将持续提升技工院校毕业生待遇 2021-11-15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