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从历史兴替中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在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忧患意识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5月28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们必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2021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观大局,知科技创新之重任。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的大局意识和防范意识,它能够从承平中预见危机,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从国际形势来看,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暗流涌动,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从国内情况来看,我国正进入新发展阶段,无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福祉,都需要以强大的科技创新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我们要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要胸怀大局、勇于担当,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对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性,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察大势,明科学创新发展之方向。“察势者明,趋势者智”,忧患意识是一种对事物发展的科学预见和积极建构。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我们必须对科学创新发展的趋势了如指掌、胸有成竹。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大会上对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速度”“精度”做了详细的阐述。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宏观世界大至天体运行、星系演化、宇宙起源,微观世界小至基因编辑、粒子结构、量子调控,都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科技创新深度显著加深,深空探测成为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深海、深地探测为人类认识自然不断拓展新的视野;科技创新速度显著加快,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快速发展,生物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快速发展。科技创新精度显著加强,对生物大分子和基因的研究进入精准调控阶段,从认识生命、改造生命走向合成生命、设计生命。我们唯有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才能引领全球科技发展方向。
知不足,下大气力解决难点。忧患意识更是一种直面不足、迎难而上的主动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科技创新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还不够,科技创新力量布局有待优化,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较低,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科技评价体系还不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科技生态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很多是长期存在的难点,需要继续下大气力加以解决。广大科技工作者必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敢于直面风险和挑战,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科技创新路,任重而道远。我们唯有时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常观大局、常察大势、常思不足,才能在新一轮科技创新发展中勇立潮头。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