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联合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在2023年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上,开展“科技兴农,跑出加速度”农机社会化服务项目研讨会暨项目伙伴交流活动。农业农村部农机化总站运用指导处副处长田金明,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副会长王天辰、常务副秘书长谢静,甘肃省农业厅农机管理处处长刘文斌,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农机社会化服务项目负责人张远凤,以及来自山西省汾西县、隰县,甘肃省和政县、四川广安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的项目伙伴代表参加活动,共同探讨如何用科技力量助力小农户农业生产降本增收。
农业社会化服务 助力小农户增产增收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广大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对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有效缓解农村“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怎么种好地”问题的有效方式。通过把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划算的生产环节集中起来,统一委托给服务主体完成,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让农业生产更有效率 让从事农业更有吸引力
2023年,针对农村老龄化程度高、农业生产效率低的问题,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立项启动农机社会化服务项目,项目以“村集体+合作社+小农户”模式,通过农业现代化设备设施援助、理论和实操培训和建立社会化服务机制,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助力欠发达地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从而增加产业收益。
村儿里的年轻人 成为社会化服务新力量
退伍返乡青年杨和平说,“新农机的出现,让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有了质的飞跃,解决了多年困惑。”2020年,他返乡带领大家成立了甘肃中邦美玉农机专业合作社,同年,基金会援助给合作社1台T30无人机和1台拖拉机,这台T30也是临夏州第一台无人机,合作社开始构建"农机+机手+社会化服务"模式。近年来,合作社通过农机社会化服务项目的加持,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发展,截止2023年,发展到14台拖拉机和2台无人机,已经组建了15人的专职的无人机服务队和拖拉机服务队,农机手平均年龄在40岁,合作社实现年社会化服务面积2万多亩,年盈利8万多元。合作社已经为全县多个合作社、农业公司、家庭农场及农户提供翻耕、施肥、铺膜、播种、无人机飞防、秸秆青储等全程机械化托管服务。
她说,“种地不苦 种地可以很酷”。王江江,37岁,原本是河南省洛宁县石门村村委会会计,现在是合作社为数不多的飞手。2023年5月,农机社会化服务项目在河南洛宁县石门花椒种植合作社落地,王江江首次接触到了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这仿佛撬开了她对智慧农机的兴趣之窗,她主动参加飞防手培训,学习飞防技术,成为了村子里第一个成功完成打点和试飞的女学员。现在王江江已经可以熟练地操作无人机进行植保、喷洒农药的作业工作,成为了合作社社会化服务业务开展的主力,是村里面率先操作新农机的“女强人”。
截止2023年10月,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在幻方量化、支付宝公益、高通公司、平安银行、中国三星等多家企业的支持下,已经在9个省(自治区),12个县,13个村落地实施农机社会化服务项目,投入项目资金704.2万元,援助农机设备101台/套,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培训18场次,培训新农机手650人次,农机社会化服务面积8万余亩。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将携手更多社会力量,面向全国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丘陵山区,探索和实践农机社会化服务项目,以科技力量助力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通过项目的实施,助力合作社拓展社会化服务的业务,提高生产社会化服务的能力,培育新型农机装备操作的新农人,支持合作社开展托管、半托管模式,助力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