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郭文杰:数字消费引领北京经济新发展

2023-09-18 10:44 来源:中国企业网 次阅读
 
郭文杰:数字消费引领北京经济新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2021年,我国人均GDP达12551美元,接近世界银行的高收入国家门槛。202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2741美元,连续两年保持在1.2万美元。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对我国GDP的贡献率持续保持在高位,消费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从中长期看,我国居民消费已经从主要解决“有没有”加快向“好不好”转变,消费呈现出多元化、品质化、个性化、时尚化、融合化等特征。消费提质将成为我国消费的长期趋势。

从短期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一、数字消费成为高品质消费增长的新引擎与重要支撑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化应用,数字化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以及经济社会生产活动全过程,数字消费成为拉动消费增长新动能。

从全国看,数字消费有效带动消费恢复性增长。2022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是11.96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三成;餐饮、即时零售等本地生活服务消费新模式成为增长的新热点,带动服务型消费较快增长。截至2022年底,国内外卖用户已达5.2亿,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达3.63亿。

从北京看,数字消费已经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的引领性力量。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带动下,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的趋势明显。2022年,全市限额以上网上零售额占社零总额比重39.8%,居国内城市首位;北京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信息、交通、文娱、体育等服务消费已经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以数字消费供给创新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近年来,北京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提升数字消费能级为牵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领先优势,丰富数字内容服务供给,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水平,规范数字业态监管方式,持续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助力北京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一)推动网络消费提质增效

重点发展网络直播、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等电子商务的新模式、新业态,并进一步强化政策牵引,巩固头部企业线上销售规模,引导传统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激励中腰部企业挖掘线上消费新增量,持续优化网络零售的市场结构,壮大网络零售市场规模。

截至2022年底,北京开展网络零售业务的规模以上批零企业达1436家,较2020年增长165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266家,含千亿元以上2家、百亿元至千亿元3家、十亿至百亿元企业43家、亿元至十亿元企业218家,形成“龙头电商引领、骨干电商支撑、中小电商多点发力”的发展格局。

(二)传统消费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

一是积极推进传统商圈数字化改造提升。通过对传统商圈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强沉浸式消费体验。数字消费体验场景相继落地,王府井、前门大栅栏、三里屯等34个传统商圈改造升级。2023年1月,商务部公布首批全国示范智慧商圈、全国示范智慧商店名单,其中,北京市三里屯商圈和三里屯太古里南区分别确认为“全国示范智慧商圈”和“全国示范智慧商店”。

二是持续开展“餐饮业数字化升级行动”。2020年12月29日,“北京市餐饮业数字化升级行动”正式启动。该计划面向全市餐饮商户开展经营管理、营销推广、IT信息、配送能力、供应链管理和数字化融资等六大方面的数字化改造,引导餐饮商户参与数字化升级实践,助力北京餐饮业数字化运营水平整体提升。

三是推动北京老字号拓展线上营销渠道。北京市商务局与多家平台企业合作,从形象塑造、品牌营销、IP打造等多方面提升北京老字号的数字营销能力。老字号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蕴含巨大的商业价值。截至2023年8月10日,北京老字号数量增至238家。据北京市商务局统计,前7批次经认定的223家北京老字号年度总营收规模达到1300亿元。

四是引导会展业数字化发展。推动会展场馆的数字化建设和升级,促进“会展+消费”、“会展+旅游”、“会展+体育”等融合发展,扩大会展对餐饮、住宿、旅游、文化、交通等消费市场的拉动作用。传统认为会展业具有1比9的经济带动效应,也就是会展本身每投入1元,就会带动创造9元的消费经济。

(三)数字消费内容供给日益丰富

一是通过数字化赋能便民服务。北京市制定了便民生活圈划分标准和评价体系,全市共划定一刻钟便民生活圈856个,细化布局菜市场、便利店、小修小补等社区便民商业网点近11万个,并进一步完善北京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动态地图,定期监测全市便民商业网点供需状况,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精准补建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同时,利用农村便民小店改造提升政策,支持大型电商、连锁流通企业在农村地区设点布局、发展“一店多能”,持续优化城乡便民商业服务网络。

2022年,北京市限额以上便利店、超市和仓储会员店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188.2亿元,占比为26.1%,较2019年提高16.7个百分点。新零售发展持续向好,重点监测的限额以上新零售企业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40%以上。

二是打造数字消费新场景。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主媒体中心的智慧餐厅,实现了点菜、烹饪、送餐全流程的无人化。截至2021年底,北京开立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超1200万个,对公钱包超130万个,覆盖食、住、行、游、购、娱、医等冬奥全场景40余万个,交易金额96亿元。

三是释放绿色智能消费潜力。近年来,我们持续发放绿色消费券。2023年4月发放的消费券适用范围覆盖电脑、洗衣机、自行车、扫地机器人、智能马桶盖等55大类超过两万款商品,促进绿色和智能商品消费。

四是积极推动跨境电商模式、业态创新。全国首创跨境电商销售医药产品试点、全国首个跨境医药电商仓储物流第三方服务资格等突破性试点政策,相继在北京落地。以前很多医药产品要依靠代购才能买到,如今在国内平台可以直接购买。2023年以来,首批跨境电商体验店相继在北京亮相,知名国际美妆品牌产品实现集中展示,消费者可以现场试用、线上下单,商品直接邮寄到家。

三、在“五子联动”中更好发挥数字消费的引领作用

在加快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北京在数字经济领域发展上走在全国乃至世界前列。未来,北京将坚持继续发挥数字经济的领先优势,从推动直播电商产业集聚升级、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商业发展、提升数字消费服务供给能力和营造数字消费良好发展氛围等方面综合发力。

(一)推动直播电商产业集聚升级

从平台发展角度看,更注重用户体验和品质保证的电商平台,更具发展优势。2023年4月,首批“北京市特色直播电商基地”名单公布,覆盖数码、文玩、家电、美妆、首饰等多个北京优势特色产业,助力北京消费提质升级。

(二)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商业发展

顺应“商业+科技”融合的新趋势,深入推进餐饮业数字化升级行动,推动数字新技术与重点商圈数字化改造深度融合。

(三)提升数字消费服务供给能力

围绕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主体的诉求,升级商旅文体等领域的数字消费基础设施,提升业态融合效率,加快推动文化、演艺、展览、赛事等业态进商圈,同时推动景区、剧院、博物馆等场所升级商业业态,满足多元消费需求。

(四)营造数字消费良好发展氛围

积极举办各类线上促消费活动,联动北京市平台、品牌、商户共同参与,激发市场消费活力。

未来的数字消费市场将呈现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数字消费也将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我们相信,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市一定能够成为数字消费的先锋和领航者,为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出更大贡献。

 (北京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郭文杰)

点赞()
上一条:机器人出马 电网检修更安全、更高效2023-09-18
下一条:郭文杰:数字消费引领北京经济新发展2023-09-18

相关稿件

郭万超:数字文化产业引领经济新增长(二) 2021-06-16
郭万超:数字文化产业引领经济新增长(一) 2021-06-16
海南做好消费回流“三篇文章”融入新发展格局 2021-12-29
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这样分工合作 2022-08-24
清除一切影响高质量发展的障碍,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向前迈进 2021-07-20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