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大计,教育为本。为推进教育发展尤其是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我国近年来先后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等系列政策文件,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仍存在较明显的不均衡、不流畅、不高质等短板和问题。在当前“数字基建”时代来临之际,教育应积极主动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加速我国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
中国已跨入“数字基建”时代
“数字基建”是指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为核心驱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区别于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水电、房地产等以重资产投入为主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相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典型特征是科技驱动,其中5G技术是核心,也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强调指出:“我们要继续聚焦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深化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合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我国新时代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发展指明了道路与方向。2020年3月,工信部召开的加快5G发展专题会指出,5G不仅在助力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方面作用突出,而且在稳投资、促消费、助升级、培植经济发展新动能等方面潜力巨大,并要求加快网络建设,丰富5G技术应用场景,发展基于5G的平台经济,带动5G终端设备等产业发展。简言之,“数字基建”赋予现代科技新的生命力,它正以强有力的发展态势引领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发展。
据2019年8月9日《经济参考报》调查报道,在我国GDP比重中超过1/3的数字经济,已成为稳增长、促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我国当前已形成了数字经济“国—省”二级政策体系,有近20个省份出台了关于数字经济的专项政策,大规模数字经济重大工程建设已全面铺开,“数字基建”也已全面发力,大数据综试区、数字经济产业园等成为建设重点。从2019年部分地方规划来看,新疆高新数字产业园已揭牌,拟重点引入国内数字经济资源和头部企业,布局5G边缘计算应用场景实验室;河南拟重点引进一批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领域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龙头企业,加快推进若干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项目落地;福建数字经济重大项目集中签约41个,包括百度人工智能项目、无人驾驶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等,总投资额587亿元;浙江数字经济领域重大合作签约项目已达28个,总投资303.35亿元,涵盖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可以说,中国已全面跨入“数字基建”时代。
抓住机遇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实践表明,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难以满足广大学生对在线教育高质量需求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地区信息化硬件设备发展不均衡,尤其是“老、少、边、穷、远”等落后地区不仅“一网难求”,而且学生缺少终端工具,导致“停课不停学”难以开展;二是网络信息传输存在卡顿、不流畅、信息流不足等问题,同时优质课堂资源不丰富,缺乏共享机制,影响在线教育教学质量。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当前,以5G技术为基础的大规模“数字基建”,正在全面实现经济社会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联化的高度发展,这不仅代表我们将进入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而且也意味着在经济转型、社会变革的带动下,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化、智能化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即教育可搭乘“数字基建”的“便车”,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普及、改造升级与质量提升,进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加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发展完善,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又得到了进一步增强。这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有充分体现,如他强调要深刻理解加强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根本要求,深刻理解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部署,深刻理解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鲜明导向,深刻理解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等。当前,我国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阶段,借助“数字基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发展是时代与使命的根本需要。
对教育迎接“数字基建”时代的建议
第一,将教育纳入国家“数字基建”范畴,并作为重要内容编入“十四五教育事业规划”。在国家及省级层面应将教育发展明确纳入已启动的“数字基建”规划范围,让“教育数字基建”与“经济社会数字基建”同频共振,乘势而上。同时,将“教育数字基建”作为重要内容编入正在研究编制的国家“十四五教育事业规划”,从政策层面助力加速推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及《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目标达成,积极主动迎接即将到来或正在路上的“第三次教育革命”。
第二,注重推动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为教育信息化事业大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由教育界积极推动,政府科学规划,引导与鼓励企业尤其是教育企业积极参与,在“数字基建”国家—省份两级共建框架下,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启动实施“教育数字基建”重大专项工程,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升级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硬件设施建设,打通教育信息化在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的“最后一公里”,实现教育信息化在物质层面公正平等高质量全覆盖,尤其是对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加大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以及薄弱学校、弱势群体的教育扶贫力度,消除城乡数字鸿沟,为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加大教育信息化财政投入,切实优先保障“教育数字基建”。由国家统筹,将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纳入国家与地方经济复苏的重大项目投资计划,以五年为一个规划期,按照比前一个五年教育事业规划教育信息化总投入高出25%至30%的比例,在地方重大项目投资计划中相应地再配套高出25%至30%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专项建设投入经费。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教育信息化企业信贷投放,鼓励民间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基金积极投入教育信息化发展。
第四,出台“教育数字基建”政策法规,为全面加速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发展保驾护航。由教育主管部门积极研制适时出台“教育数字基建”相关政策法规,理顺并明确在大规模“教育数字基建”过程中政府、企业、学校等利益主体之间的权、责、利等各种关系,配套出台鼓励企业、学校等参与教育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的支持性政策措施,以及具体细化的实施方案与风险评估,确保“教育数字基建”工作不仅“有法可依”,而且有相应的政策保障,为全面加速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第五,实施师生信息素养提升专项行动计划,着力提高师生适应信息化教育教学新模式。将师生信息素养提升作为专项行动计划,在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方面,将教师网上备课、直播、互动、考试、答疑、评价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岗前与职后的培训重点,分阶段有序推进,帮助授课教师做到灵活运用;在学生信息素养提升方面,针对不同年级或年龄阶段的学生开发开设相应的信息素养教程,将网络自主学习、在线教育互动、网络合作、评价反馈等作为重点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在线学习的基本技能,使各级各类师生良好适应信息化、智能化教育教学新模式。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长江教育研究院周洪宇;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李木洲)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