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高标准引领,才有高质量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标准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简称《建设指南》)提出,到2026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标准与产业科技创新的联动水平持续提升,新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0项以上,引领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快形成。(7月3日《光明日报》)
“得标准者得天下”,这句话广为流传。从古代的“车同轨、书同文”,到现代工业规模化生产,都是标准化的生动实践。时至今日,标准已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代表规则话语权和产业竞争制高点,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大发展,同样离不开标准引领。
放眼全球,人工智能乃“兵家必争之地”,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以产业生命周期视角观之,标准化体系建设是人工智能产业迈向成熟的一个标志。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创造和行业应用等方面实现快速发展,形成庞大市场规模。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产业呈现出创新技术群体突破、行业应用融合发展、国际合作深度协同等新特点,亟须完善人工智能产业标准体系,加强产业发展顶层设计,精细化绘制路线图,为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夯实支撑。
如今,人工智能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有了“指南”。但徒标准不足以自行,能不能用好政策活水,能不能积累发展胜势,关键要看落实、见行动。
推动标准扎根。再好的种子,不播种到土里,也结不出丰硕果实。因此,必须让标准落在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建设指南》重点围绕基础共性、基础支撑、关键技术、智能产品与服务、赋能新型工业化、行业应用、安全/治理等7个部分制定相关标准。要开展标准宣贯,把政策利好说明白、“游戏规则”讲清楚;与国际接轨,促进信息共享和技术互通,持续清壁垒、降成本、优服务;讲究刚柔并济,以适应不同场景和应用的需求,为企业创新提供空间。
燃动产业引擎。优标准最终还是为了兴产业、促发展。要抓住标准化体系建设机遇,夯实标准对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企业发展、引领产业升级、保障产业安全的支撑作用。把“聚光灯”打在企业创新主体身上,把注意力放在产业链生态链上,做好创新驱动、应用牵引、产业协同、开放合作大文章,用“今天的标准”拉动“明天的技术”、锻造“后天的产业”,加快产业全球化发展布局,把握未来竞争的主动权。尤其,要在联动转化上下功夫,提升标准与产业科技创新的联动水平,加速技术成果向产业化转化、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拉开产业新版图、打开发展新空间、增创竞争新优势。
增强人才支撑。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实现高标准引领离不开高水平的标准化力量。既要善“聚”,统筹产学研用各方、产业链各环节优势力量,建立健全人工智能领域标准化技术组织,协同推进人工智能标准建设;也要善“育”,鼓励培养和引进标准化高端人才,鼓励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将标准化人才纳入职业能力评价和激励范围,构建标准化人才梯队,为产业标准体系注入活水,为产业发展持续赋能。
志之所向,行则必达。让“中国标准”成为高端高质的代名词,必能助我们拥抱新的“科学的春天”,实现“人工智能+”高水平赋能,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阔步迈向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征途。
(广州日报评论员 张冬梅)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