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2月6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中国角拍摄的风力发电设备模型。 新华社记者 王东震摄
原定于12月12日闭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因在谈判截止期前,与会各国代表未能就化石燃料的未来达成协议,被迫“延期”一天后,于当地时间13日在阿联酋迪拜闭幕。
在如何对待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立场上,各国因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差异大、工业化实际进程水平参差不齐、生存与发展对传统能源依存度不尽相同等原因争执激烈。最终,各国代表就制定“转型脱离化石燃料”的路线图达成一致,这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但是,对于“逐步淘汰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这一长期呼吁,协议中未能直接提及。全球在对待“化石燃料”问题上,若不能形成共识和达成一致,恐将成为如期实现联合国2030年减碳目标的最大障碍和挑战。
2020年6月15日,COP秘书处启动了“奔向零碳”行动计划,提出了到2030年将全球碳排放减少一半的目标,旨在汇集各国、城市、区域、投资者、企业、非政府组织及各行各业的力量与支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包容和可持续的绿色增长,为子孙后代建设一个更加健康、安全、清洁和具有抵御力的世界,以尽快将《巴黎协定》的承诺变为现实,并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该协定规定的1.5摄氏度控温目标。
为使本届气候大会最终能够达成各方认可的成果性协议,以便最大限度求同存异和弥合分歧,大会主办方在第二版草案谈判文本中,对“化石燃料”提出了三个选项供与会代表斟酌和选择。第一个选项是“有序和公正地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第二个选项是“加快努力逐步淘汰至今未减少的化石燃料使用”;第三个选项是“不提及逐步淘汰或逐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三个选项不难看出,全球减少碳排放的理想虽然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世界实现绿色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
多国气候科学家参与的全球碳计划(GCP)12月5日发布的《2023年全球碳预算》报告估计,今年全球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到368亿吨,比去年增加1.1%,为历年来新高。若把土地利用造成的碳排量也计算在内,今年全球碳排放总量将达409亿吨。报告指出,按照这样的趋势,全球升温幅度有50%的概率会在2030年左右超过《巴黎协定》制定的1.5摄氏度控温目标。
目前,地球已升温约1.2摄氏度。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研究,要实现到本世纪末将气温升幅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必须比2019年减少43%。由英国牛津大学等多个研究中心运营的净零追踪组织(NZT)近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指出,全球虽然约有150个国家已承诺追求某种形式的“净零排放”目标,并涵盖了全球88%的人类排放温室气体,但是这当中只有13%的国家作出了至少一项逐步停止使用、生产或勘探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承诺,让“净零承诺”基本成为了宣传口号和标语。
全球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上,通过各国多年的积极努力和大量投入,在取得许多共识和进展成果的同时,造成一些国家在采取实际行动和落实相关举措减少碳排放方面“雷声大、雨点小”“口惠而实不至”“各唱各调各吹各号”以及整体推进效果比较有限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情不同难以一刀切。全球近200个国家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基础设施建设等差异很大,在对待传统化石燃料问题上分歧很大。发达工业国家或经济体希望在去化石燃料的路上步子能够迈得大一点、速度快一些,而盛产化石燃料和部分力不从心的发展中国家则不希望这样,主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能够区别对待并承担相关义务,呼吁发达国家应投入更多资金或拿出实际行动支持欠发达国家推进气候治理,减少碳排放。
二是减碳目标承诺难于监督。近年来,尽管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问题上的共识越来越多,各自作出不同承诺或提出新承诺,但全球在减少碳排放问题上取得的实际进展并不明显或成果十分有限,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降低43%的目标困难重重。最主要原因之一是全球缺乏统一有效的碳排放监管机制,来硬性约束和规范各国减碳措施和目标的实施。在减少碳排放问题上,目前主要靠各国自愿、自觉和自律的做法,容易形成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局面。
三是鱼和熊掌难以兼得。经济发展事关政权安全、社会稳定和百姓福祉,各国政府均将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在此背景下,由于各国自然条件差异大、经济基础不同、发展路径差异等原因,在发展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许多国家难以做到统筹兼顾。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国家遭受新冠疫情冲击,经济表现不佳,加上消费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本国经济增长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若再要拿出更多资金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困难较大,只能“光说不练”。
四是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和冲击。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美国挑起和强化对华贸易战和科技战、俄乌冲突持续、巴以冲突爆发、全球通胀居于较高水平、国家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等,在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必将给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带来负面影响。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坚强后盾。只有各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世界实现绿色发展才有希望,减少碳排放方能大有作为。
五是减少碳排放只能循序渐进。目前,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支撑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的主要能源,各国政府为实现气候变化目标难于马上放弃这一传统能源,也难于在短中期内完全用核能、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取代化石能源。各国只能在逐步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在建设未来的新能源系统之前,不可能先废除当下的传统能源系统。
近年来,虽然中国等部分国家在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环保能源领域实现迅速增长,在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就全球而言,在减少化石燃料使用上仍然做得十分不够,亟需各国政府就如何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和碳排放问题尽快达成一致。
自2015年12月12日《巴黎协定》签订以来,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增加6%。从本届气候大会提出的是否考虑淘汰或减少对化石燃料使用的议题来看,若各国之间存在的重大分歧不能得到良好解决,有关国家不能切实履行在减少碳排放方面的责任与义务,许多国家承诺的减碳目标恐将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作者:蔡本田 来源:经济日报)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