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昀国
刘荣平
陈仙梅
郭正辉
陈铭全
徐绍禹
庄祥聪
碳中和背景下,产业如何绿色发展?9月10日,在第八次全国企业营商环境研讨会中国企业碳中和行动(厦门)峰会上,一场关于产业绿色发展的高端对话,带给人们务实的经验,开放的思想,创新的模式。对话由《中国企业报》集团总裁、社长,中国企业园区国际合作联盟主席吴昀国主持。
碳中和关乎每一家企业
赣州高新区管委会二级调研员刘荣平表示,碳中和的问题导向在于气候,关乎每一家企业。解决气候问题,新材料科技不可忽视。中国稀土就是新材料,为什么党中央这么重视赣州的稀土产业,也是出于这个考量。
江西省赣州市,也就是中国稀金谷所在地。我们正在建设万亩产业园,通过中国稀土建设带有磁材性质的机械装备,包括应用在军事方面的高科技,不但可以产生科技革命,而且能够节能减排30%—50%。
2019年,习总书记视察稀土企业,并在赣州发出了“新长征再出发”的号召。如今,很多这方面的院士都已经舍家别子来到中国稀金谷,进行再一次新长征出发,为中国“卡脖子”的事情再做一次努力。
我们最需要的就是有情怀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能够奔赴到中国稀金谷,为碳中和,为我们“卡脖子”的事情努力奋斗。
开放共享碳中和产业变革
厦门英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仙梅表示,英嘉集团源于一家会计律师事务所,成立于2008年,集团旗下有英嘉会计律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还有评估有限公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私募基金公司。英嘉集团是以财务为基础的业财融合的综合服务商。碳中和不仅关系到每一个人,还关系到每一个企业,也是一场全新的变革,我们也面临着更多机会和挑战。我总结四个字是开放共享,我们开放合作,共享服务。
科技创新助力建筑节能减排
厦门宏发先科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正辉表示,厦门宏发先科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主营业务是混凝土的外加剂和混凝土。建筑用的混凝土中有一个重要的材料就是添加剂,添加剂种类比较多,其中主要是减水剂,我们公司产品主要是聚翔酸系减水剂,是目前最新一代产品,是一种绿色、环保型的产品。减水剂能减少混凝土中拌合水用量20%以上,相应地可以减少混凝土的水泥用量20%以上,也就是一立方混凝土可以减少70公斤以上的水泥用量, 同时有利于提高混凝土中粉煤灰、矿渣粉等工业废料的掺量,这些都对碳中和有很大的帮助。混凝土外加剂推广使用,对混凝土生产中的碳减排是有利的。
绿色技术大有可为
宁波瑞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CEO徐绍禹表示,我今天带来一个膜,不管天气多热,这个膜的表面始终是冰冷的。这个膜用在建筑屋顶,这个屋顶就会变成一个冷屋顶。目前,这个材料已经用在新加坡樟宜机场,日本羽田机场以及国内的十个机场。今年已经应用了几十万平方米,已经逐渐在引起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
在能源的生产端,我们要大量的运用清洁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但是在能源的利用端,目前在技术上没有很有效的方式,一些地方用的一些办法,包括提升电价、限电等,来减少消费端的使用,这样做得不偿失。在能源的利用端,我们这个膜是有效的技术方法之一。多家检测机构包括富士康这样的集团,按照厂房结构,用10—15公分厚的隔热层建的对比屋进行测试,节能可以达到60%。
机场类建筑温度调节占能耗总量的比例接近50%,如果用我们这个技术可以节省40%,也就是节省总电量的20%,这个正在形成各方的共识,这个是我们在能源消费端引起全球关注的技术。
碳中和带来新的产业规划
泉州市金秋农林生态园有限公司董事长庄祥聪表示,碳中和对我的决策影响很大。我们公司有一个将近3000亩山林地和一个4万平方米水库的项目。我以前想做一个农林生态之类的项目,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加上碳中和,感觉很有发展的空间和前途。所以,我现在计划做一个文旅康养的项目。
企业家最需突破认知瓶颈
深圳铭德企业全案咨询顾问有限公司CEO陈铭全表示,企业发展在每一个阶段都有非常大的机遇和挑战。我认为企业家发展面临很多瓶颈,但最大的是认知问题。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数字信息化时代,在每一个时代都因为认知的不同而有一些企业家跟不上队,也有一些因为认知的改变而成功。我曾经辅导过一个企业,原本是做普通机电维修。我跟他们谈了一个概念,现在国家谈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通过高质量发展能够培养操控自动化设备的产业工人,这就是我们巨大的机遇。于是这家企业放弃了机电维修,把员工直接送到专门领域培养机器人维修和数控机床技能,进行精准化的合作以后,人才培养出来,现在这个企业跟上汽大众、广州本田、广州丰田以及微软都在合作。这个是非常好的案例。
在新基建领域以及其他领域当中,所有都需要数字支撑。从文本的时代到超文本的时代再到马上要用的分布式存储系统时代,很多传统企业家根本都没有察觉,我觉得会有很多行业和企业落下。(本报记者 郭志明)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