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4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与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联合发布报告《科技企业绿电消费新浪潮:案例、挑战与建议》(以下简称“报告”),梳理了腾讯、万国数据等企业的绿色电力消费案例,指出互联网云服务与数据中心企业正逐步成为中国绿电消费的引领者,以多手段实现绿电消费;同时,绿电交易机制仍存在诸多难题亟需解决,以全面释放企业绿电消费潜能。
自中国提出“双碳”战略目标以来,科技行业涌现出首批承诺2030年实现碳中和与100%可再生能源的企业,绿电消费的需求迫切增长。2021年9月全国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正式启动之后,腾讯、阿里巴巴等多家互联网科技企业实现了超过“亿千瓦时”级别的大规模采购,成为了绿电市场的大买家。
在此背景下,报告梳理了多家互联网云服务与数据中心企业最新的绿电消费案例,展现了企业绿色能源转型新动向。比如腾讯的2022年度大规模绿色电力交易、万国数据10年长期绿色电力合作框架协议、合盈数据的河北张家口“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世纪互联的广东佛山“数据中心+光伏+储能”与需求侧响应新模式等。
绿色和平东亚分部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叶睿琪表示:“先行科技企业在绿电消费领域做作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重要实践,为科技行业整体迈向100%可再生能源目标积累了丰硕经验。随着绿电消费机制的不断完善,更多企业应当积极效仿,大步跟上绿电消费浪潮。
报告同时指出,当前绿电市场化交易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与绿电市场买方企业的访谈中发现,企业的绿电购买需求与当前机制仍存在不匹配的情况。例如绿电价格形成机制有待厘清、电价上涨抑制企业绿电采购意愿、省间电力交易规模受限进一步加深绿电的供需错配、交易灵活度与电费透明度有限。另外,绿电的环境价值尚未全面打通,包括绿电消费与能耗“双控”政策、“能耗指标”、碳市场之间的联动缺失等。
为解决绿电交易机制难题、释放企业绿电消费潜能,报告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尽快打破省间壁垒,扩大“点对点”省间绿电交易规模;放宽电力中长期交易方式限制,鼓励灵活多样的个性化交易合同;加强绿电与碳市场、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能耗“双控”、碳排放“双控”机制之间的衔接,促进绿电的环境价值闭环;进一步完善绿证机制,扩大核发范围,加强绿证与国际标准的互通互认,以助力企业应对国际碳关税与海外市场压力。
针对科技企业开展绿电采购工作,报告总结出如下经验与建议:尽快设立2030年前实现碳中和与100%可再生能源目标规划;制定整体的绿电消费方案,优先建设新能源电站与开展绿电交易,并以绿证交易为补充。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分布式储能设施,实现“源网荷储”互动,提升需求响应能力,实现用电成本最优化;最后,加强绿色电力的可追溯性,积极披露可再生能源项目信息以及绿色权益的归属,避免重复计算,稳步实现100%可再生能源目标。
随着数字经济的战略重要性日益体现,科技行业特别是以数据中心为核心的数字基础设施领域的绿电使用情况得到关注。据估计,2020年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能耗总量约为1,507亿千瓦时,预计2035年将超过4,500亿千瓦时,碳排放量将超过亿吨量级。数据中心大规模消费绿电,转向100%可再生能源是该行业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路径。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康表示:“过去一年里,中国的绿色电力交易机制在取得诸多进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急需解决的短板与难题。展望未来,逐步完善的绿电消费综合路径将成为科技企业减排降碳的重要手段,为科技企业实现碳中和与100%可再生能源目标提供坚实的保障。”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