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500强报告中间很重要的一个印象对于中国企业500强来说就是世界企业500强行业软、管理硬,而中国企业500强行业硬、管理软,杨教授、刘教授、刘校长都谈到,喧闹一时,能否持续,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观点,为15年乃至50年之后埋下一个重要的伏笔。
金砖四国步再成为热门话题,中国与印度之间的比较被更多海外学者、世界范围管理学者关注,除了对体制机制等问题的批评之外,中国缺乏足够数量的国际经营人才,被人们评价为中国未来将可能落后于印度或被印度取代领先地位重要的对象。
我们不谈国家,我们在商言商,如果真正像有些企业代表发言中真正产生世界级强大企业或者中国企业站起来或者怎么样,今天诸位必须考虑这样一个战略问题,所谓战略问题,就是五到十年之后你怎样想定和判断当时的形势,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五到十年或者十年、十五年以后,就已经无法做好或者根本无法做了。中国500强让我想起了CBA,前一段时间大家看世锦赛,看到中国男篮对希腊一场中间的表现,绝不能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中国企业是不是这样。昨天有三条消息,一是TCL发布半年年报,亏损,第二联想集团宣布高管调整,清华大学一位校友刘军原来高级副总裁暂停工作,参加高管人员学习,而由戴尔公司原来一位副总裁出任他的高级副总裁的位置,首钢秘铁公司的罢工,宣告结束。这些问题背后实际上有一条主线,中国极缺在国际竞争环境积累经验,拜过师傅,交过学费有国际品牌经营经验,有国际文化管理能力的人,实际上对中国现在企业比创新更封闭是人才方面的封闭,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找到领导和管理之间寻求平衡的答案,现在太多的领导书籍,特别是很多人旅行中间看到热播培训师的布道,重权署权,轻管理程序造成很不好的管理随意化的倾向。中国企业实在是很多企业需要补太多可,人才解决软实力的答案,我们需要有这样的人,能够把企业文化企业的价值观内部选才机制,品牌,以及社会责任等等一致起来,软实力是企业跨国经营中关键因素,而这一点需要人来做,要想培养国际竞争人才,第一个两出,认同送出去,目标瞄准40至45岁的管理人员,跳过一代,一方面是学,另一方面练,出去学,国内外的培训,出去练国际同行 中间任职,国际上下游企业任职,最好有自己的国际分支,像BP和中国银行业的做法,当然很多企业目前做不到这一点。两进,要花本钱真心引进来,方便一点比如有水平能力的海外华人,或者国际同行中真正的专家,要重视在副总、总监、分厂一层的人才引进,他们不仅仅是一个个的人才,还有所谓的涟漪效益。也可以在国际化先行一步,不管有成败经验教训的企业中间引进这样的人才,外部机制和内部机制都需要配套,只有认同送出去真心引进来,中国企业500强赶上国际500强今后十年十五年这个伏笔今天必须埋下。谢谢大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