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苍南县莒溪刘基庙榜上有名。本次名单上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共有121处,其中古遗址类22处、古墓葬3处、古建筑47处、石窟寺及石刻7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41处及其他1处。苍南县莒溪刘基庙作为古建筑类优秀代表此次上榜对助推苍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浙江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对研究刘基文化的现代应用价值及转化,具有独特意义。
刘文成公庙在莒溪“一庙一碑林”名家书法多
刘基,字伯温,元至大四年(1311)出生于浙江青田(今文成南田),元朝进士,入明之后,官至御史中丞,受封“诚意伯”。洪武八年(1375)病逝,谥号“文成”。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文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刘基由元入明,献“时务十八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大明王朝,建立卓著的功勋。正德九年(1514),朝廷追封刘基为“太师”,从祀太庙,誉其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
苍南刘基庙坐落于莒溪大峡山南麓,是刘基六世孙刘道祯(字启宪)由文成南田迁居于此后,为纪念始祖刘基所建,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如今的刘基文化园,以明代中期保存下来的古建筑为主体,经1983年、2007年重修,与2011年建成的“伯温碑林”、2021年落成的“伯温金石园”形成“一庙一碑林、一廊一金石”的新格局。经过40余年的建设,其规模和格局在浙江省乃至全国都比较有特色。
2012年1月,“伯温碑林”启动建设,浙江省书协协同温州市书协分期分批向180多名全国名家和温州书法家征集作品。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共征集到书法作品近200件,其中有中国书协主席、副主席,各省、市、自治区书协主席以及中国书协理事等名家作品。参与征集的名家包括孙晓云、张海、朱关田、韩天衡、尉天池、周慧珺、丛文俊、曹宝麟、鲍贤伦、赵雁君等,以及萧耘春、林剑丹、马亦钊、张索、陈忠康、戴家妙、黄寿耀、陈胜武、王大禾等老中青三代温州名家,基本囊括了当今中国书坛的精英。
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索认为,碑刻是书法传承的重要方式。西安碑林是目前中国集古代石碑最多的碑林,杭州也有碑林,主要是各个时期的历史碑刻集聚。与之不同的是“伯温碑林是一个集200位当代全国著名书法家和温州地方书法家的书法碑刻群。它是浙江省最具规模的现当代书法碑林,这一点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
现代妙语出自刘基伯温金石园为主体建筑
伯温金石园一期位于莒溪刘文成公庙前,系“刘基文化园”主体建筑之一,园中金薤琳琅,蔚为大观。一期工程于2015年启动,2021年竣工,历时6年,共镌有韩天衡、林剑丹、刘一闻、张索、戴家妙等西泠印社名家作品128件,所刻内容全部为刘基诗文及后人赞誉刘基之词。分“立德”“立功”“立言”三部分,全方位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它既是浙南“刘基文化”的展示窗口,也是新时代“文化共富”的典范。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这是《光明日报》发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引用的一句古语。这句话出自刘基的《拟连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任何事物都有甘苦之别,只有尝试过才会知道;天下道路都有平坦坎坷之分,只有自己走过才会明白。这句名言饱含了实践认识论的哲学智慧,对我们站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助力乡振兴、共同富裕具有启示意义。伯温金石园120多方篆刻作品所采用的刘基诗文内容均有现实教育意义。
探索农文旅产业融合共赴乡村振兴之路
为把“刘基文化园”打造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浙南新窗口、文化自信的浙南新样板、以文化促乡村振兴的浙南新案例,当地有关单位正努力完成伯温金石园二期建设,使文化园形成完整的文化闭环与实物链。并充分利用文化园独特的文化资源和公益性质,在新闻宣传、会议论坛、学生教育等方面加大投入和组织力度,以提升文化园在省内外乃至国内外的知名度。以刘基文化为魂,以刘基文化园为实物载体,探索“农文旅”相融合之路,以此带动沿线乡村经济发展,助力打造以文化促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据了解,截至目前,莒溪刘基文化园今年共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游客3万多人次,其中包括原中宣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胡振民,国防大学少将郭尊先,浙江大学院士叶智镇,著名书法家林剑丹,中国美院书法院首任院长陈忠康,中国美院博导、浙江书协副主席戴家妙等。他们对苍南乡村里有如此规模传统文化景观表示赞赏。莒溪系革命老区,地处偏僻的苍南最西部山区,同时系苍南“大水缸”水源头。虽因各种因素限制工业发展,但莒溪的发展并没有被边缘化,而是借助旅游业带动人气,促进当地消费,解决就业问题,以达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呈现城市繁华热闹,乡村生机勃勃,“让村里有产业,让群众有收入”的面貌,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提供传统文化苍南案例。
(作者单位:苍南刘基文化博物馆)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