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雍和宫无疑是最受游客欢迎的“打卡”景点之一。
凡是缘于此地的客人,不仅侧耳可闻皇家院落的历史足音,还能在帷幔和佛像之中,亲身参悟佛教文化;在周边的街区和中庭之间,感受人文气质、世间祥和以及博爱气度。尤其近期,一场名为《和你在一起》的“第二届国际融合艺术展”,在雍和宫西侧,默然无声地举办、开放。走进这里,虽然顿失了户外的繁华,但一组组“星星的孩子”作品,相信能给游客带来一场别样的心灵之旅和爱的呼唤。
给心灵一次绽放 展厅设在五道营胡同3号地下一层的文化艺术空间。
走进展览大厅,室外的寒气迅即被暖流替换,再加上展厅幕墙和地板都饰以鹅黄、米白、淡紫等暖色调,因此,进来的游客,忽有一种身披暖阳的感觉。而四周的墙壁,挂满了孩子们的艺术作品。
“这次展览不仅是一次艺术的盛会,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一次心灵的绽放。”展览主办方负责人、北京启华全纳康复中心(英文名称:AuesomePlace)创办人张宇翔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本次画展体现出了融合、包容的理念,画展汇聚了北京众多主流学校学生的作品和特殊群体学生的作品。作者虽然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有不同能力,但每一幅画、每一个音符、每一个手工作品,都是创作者内心世界的影射。
我们看到,作品被分列在7个展区,分别以“我们”“足迹”“创新”“合美”“笑脸”“共创”“待续”等7个主题向游人渐次展示。展览的全部内容都释以中英双语。每个单元的主标题,都由启华全纳学生的手写体作为“导读”,并将标题做成凸出的立体字,以示匠心独运。所展出的作品,既有来自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也有平常儿童的绘画、雕塑、装置、手工制作等,共有100多件。
在现场,启华全纳的老师们向观者悉心讲解着每一幅画背后的故事:柿柿如意、星星友爱、爱的守护、好事成双等作品,无不寄托着创作者爱集体、重情感、向未来的生活态度;莲蓬、蓬与藕、向阳、蓝玫瑰、梅花、熊猫等静物写生,不仅是孩子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是他们跟这个世界的融合;此外,空想之美、长风破浪、奇妙海洋、海洋之家等作品,将创作者瑰丽的想象力诠释得淋漓尽致……其中,用8个球体吊装而成的“太阳系”立体作品,更是直观再现了这群孩子心中的星辰大海。
徜徉在作品之间,看得出所有创作者,用自己独一无二的方式感受着我们的这个世界,用手中的画笔生动的展现了自己内心世界,他们有的用无声的语言,向我们传达他们心中的美好。在他们的笔下,一切事物都回到了清新无尘的本真状态。
让爱得以集聚 据了解,由北京启华全纳康复服务中心主办的本届展览,是继去年“秋天的童画”的第二次主题展。
“两次展览,目的相同,那就是为自闭症儿童搭建了一个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增进对自闭症认知的机会,促进全社会对于残障人士的接纳和支持。”张宇翔说,活动的举办,得到了许多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
据介绍,和Flow艺术空间为了这次画展,不仅在寸土寸金的雍和宫文化街区里,提供展览场地,联动了很多领域的合作伙伴。除此以外,还有许多机构以不同的方式加入爱心团队,比如CloudHouse(白云馆)提供了全程策划支持,北京顺义国际学校、北京乐成国际学校、北京加拿大国际学校、海淀区稻香湖学校、北京朝阳区赫德学校、世青国际学校,北京哈罗、福州敏朗公益服务中心等学校和机构,也友情参展。因受到很多观展者的认可,设定的展期,也由原定的2023年底,延长到2024年。
可以说,这次艺术展,是启华全纳牵头下的又一次爱心汇集。以张宇翔的话说,在启华全纳,所有执教的老师,无不相信每个孩子,他们都拥有独特的光芒,他们的每一次尝试、每一次表达,都值得被珍视、记录和赞赏。
启华全纳中心是一个由教育工作者、学习差异的青少年和他们的家人共同组成的“民非”机构。中心现有10多位有国际教育背景、有丰富特教经验的专业老师,他们以“独立、自信、关爱、参与”为核心价值观,与学生及其家长彼此合作,互相成长。该中心作为包容性的社会倡导者、专业性的特教施与者,一直坚持“研究与实践”相结合,致力于提升每个孩子的认知、社交与情绪管理、音体实践等综合能力,并通过自身示范,努力帮助社区学会包容、接受差异。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启华全纳中心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但在这里,学生之间找到了共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无论是来启华全纳的孩子,还是来其他地区的孩子,他们在艺术的引领下,一起学习和成长,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在艺术和爱的空间里,变成了包容、理解和友谊。
“我们坚信,艺术能够跨越障碍,连接心灵,促进不同背景和能力的孩子们在平等和尊重的环境中共同成长。”张宇翔介绍,展览的作品,除了启华全纳中心孩子们的作品,还有来自部分公立学校、民办学校和国际学校的孩子们的艺术创作。这不仅是孩子们自我表达的舞台,更是一个推动社会包容、促进文化交流、加强和合与共的窗口。
让“星星”不再孤寂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属于神经发育多元化群体,其表现包括有限的社交意愿、沟通能力、兴趣和某些刻板行为模式。
自闭症谱系儿童被叫做“星星的孩子”,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在遥远而漆黑的夜空中独自闪烁着,承受着旁人无法探知的内心孤独。
这种家庭,因为患有“孤独症”的子女而陷入深深的困境。这些孩子的外表并不特殊,却几乎不与人交流,很多孩子长到两、三岁都未曾开口叫过爸爸妈妈。
如何引导“星星的孩子”融入社会,并非单纯的医学问题,而是一个考验智慧、耐心与爱心的社会问题。因此,“帮助神经发育多样化儿童成长,为孩子点亮星空”,成为本次活动主办方、参与方以及参观者的共同愿望。
“自闭症作为一种谱系障碍,具有不同类型及不同程度的特质上的差异水平。”张宇翔分析认为,自闭症儿童在行为表现上,与社会常态的差异固然存在,但同样应注意他们并不能简单以异类群体所概括,而是具有不同感受能力、个性多样的个体。
张宇翔认为,从接纳包容的角度而言,正如每个人的个性无法整齐划一,体现在自闭症儿童身上的性状,也并非特殊可言,自闭症儿童是社会正常融入,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份子。他还认为,参与自闭症儿童关爱公益活动的各类主体,包括志愿者,并不是单向地在付出,而是在服务自闭症儿童的工作过程中,在奉献爱心给予帮助的同时,建立起包容性的人格和气质。
“星星的孩子”是国内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常用代指,其他还有“星星”“星儿”“迷路的天使”等。而“星星”无疑成为公众最熟知的意象,一是这个称呼本身具有梦幻色彩,是“遥远的星星落入凡尘”,美丽而神秘,有谁不喜呢?再者“星星的孩子”也代表了自闭症儿童与外界的隔离状态,突出了他们的异质性,即“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也正是因为这一指代含义,“让星星的孩子不再独自闪烁”,就成为许多自闭症公益关怀项目中的常用口号。
“这些孩子的一扇门被关闭了,就会打开另一扇窗。”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孤独的希望》主创者、知名公益摄影家程序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包括“和你在一起.第二届国际融合艺术展”在内,当下还有许多类似的艺术展,目的就是让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关注到这个群体,看到他们同样具有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他们爱动、自行思考、有自己的认知,他们也可以通过完成手工和绘画作品表达内心世界,但需要大家更多的去了解和接纳,给他们信心和力量,和我们一起参与社会、参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