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四川省石油天然气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暨四川省石油学会2023年度会员代表大会在成都召开。由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中油气矿科研团队完成的《安岳气田缝洞性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度四川省石油天然气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科技成果 焕新天然气发展 专家认为该成果针对缝洞性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面临的突出技术难题,形成了“小尺度溶孔溶洞碳酸盐岩电阻率数值模拟与含水饱和度计算技术”,“含沥青碳酸盐岩测井识别、沥青含量计算与含沥青储层导电模拟技术”,“基于物理和数值模拟的碳酸盐储层缝洞测井评价技术”等关键技术。评价委员会认为该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中“含沥青碳酸盐岩测井识别、沥青含量计算与含沥青储层导电模拟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一致同意通过成果评价。该成果在四川盆地安岳气田应用115口井,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深层复杂碳酸盐岩天然气资源潜力巨大,是我国陆上“天然气强国”战略的重点勘探领域,具有重要的能源安全战略地位。四川盆地安岳气田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总体规模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特大型气田。深层复杂碳酸盐岩气藏目标评价理论技术是支撑深层勘探的关键,但现有技术储备难以高效支撑超深层油气藏的勘探。和常规碎屑岩储层相比,缝洞性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的显著特点是埋深大、储层非均质性强。因此,缝洞性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的难度也远大于浅层均质孔隙性储层。目前主要面临流体识别困难,含沥青储层孔隙度、渗透率与含水饱和度计算精度低,缝洞准确识别与缝洞参数计算难度大等问题。
突破瓶颈 攻克三项高精技术 为了攻克该项技术难题,自2013年开始,川中油气矿开展安岳气田缝洞性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关键技术攻关,经过多年科研攻关和技术沉淀,攻关团队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和企业内部科研攻关项目为依托,成功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实用的缝洞性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技术。通过开展小尺度孔洞与裂缝测井评价、含沥青缝洞性碳酸盐岩储层评价、缝洞性储层参数测井定量表征等研究,攻关形成三项创新技术。
1.小尺度溶孔溶洞碳酸盐岩电阻率数值模拟与含水饱和度计算技术:提出了基于编解码结构与注意力机制的小尺度缝洞性岩心重构方法,有效去除碳酸盐岩CT图像噪点;建立了生成对抗网络与多尺度膨胀卷积的小尺度缝洞结构提取方法,实现了不同储集类型孔隙结构参数的精确计算;建立了小尺度孔洞模型数值模拟方法,明确了孔喉比、孔隙半径、配位数、迂曲度等关键结构参数对岩石导电性的影响规律,构建了孔洞型储层的饱和度计算模型。
2.含沥青碳酸盐岩测井识别、沥青含量计算与导电模拟技术:明确了沥青对物性的影响机理,建立了沥青的测井识别方法与沥青含量计算方法;建立了含沥青碳酸盐岩导电模拟方法,明确了沥青影响下溶洞溶孔储层导电规律;基于岩石物理测试与岩石物理建模技术,明确了含沥青储层岩石物理性质及弹性影响机制,为含沥青储层叠前地震预测技术奠定了基础。
3.基于物理和数值模拟的碳酸盐储层缝洞测井评价技术:搭建了双侧向电阻率室内测量系统,并建立了岩石裂缝模型,实现了双侧向响应的物理模拟;建立了双侧向数值模拟方法,实现了碳酸盐岩溶孔溶洞储层的双侧向电阻率数值模拟;提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电成像图像空白条带填充方法,提出了基于图像区域分割和卷积神经网络的电成像缝洞表征方法;建立了考虑井型影响的真假裂缝测井识别模式;提出了基于成像和常规测井的溶孔溶洞参数、裂缝参数计算方法。
以上攻关成果在安岳气田龙王庙组和灯影组成功应用115口井,流体识别符合率由72%提高到88%,裂缝测井识别准确率由75%提高到92%,储层测井识别准确率由83%提高到95%,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计算误差大幅度降低至3.2%、1个数量级和3.5%。
历经奋斗 收获累累硕果荣誉 目前,攻关团队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9件,登记软件著作权8件,出版专著5部,发表SCI、CSCD和中文核心论文23篇,获得2023年度四川省石油天然气科学技术一等奖等重要奖项。近三年累计新增产气53亿方,累计新增营业额68亿元,累计新增税收47亿元,累计新增利润31亿元,经济效益显著。形成了省级职工教育培训基地、集团公司教育基地,社会效益显著。成果适用于深层碳酸盐岩层,囊括了四川盆地现有最主要的产气层系及接替潜力层系,对其他盆地也有重要参考借鉴意义,应用范围广,应用前景好。
(本文刊载于《中国企业报》第5076期,第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