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人士、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胡震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一份坚持,照亮了胡震的追梦之路,也让他勇闯科研“无人区”。
从中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拥有7000多米的世界上最大作业深度,到“深海勇士”号成功下潜4500米,再到“奋斗者”号成功下潜到10909米,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苏省知联会副会长胡震参与设计下,我国将自主可控、科技自立自强写进了深海领域。
亲身参与中国载人深潜事业从“0”到“1”的跨越
胡震,1967年10月生,江苏江阴人,研究生学历,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智能控制专业。1991年,研究生毕业后便进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工作,凭借在深海载人潜水器方面的潜心研究,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
作为中国载人潜水器技术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深海勇士”号潜水器总设计师,“蛟龙”号、“奋斗者”号潜水器副总设计师,胡震这位“随时在线的总师”,带领团队实现了中国载人深潜从“0”到“1”的跨越。
2002年6月,胡震人生中第一个“国字号”项目——“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正式立项。然而,跃跃欲试的胡震及其团队,在研发前遭遇了技术难题,包括超大深度耐压、密封、安全技术,深海通信和导航技术,深海复杂环境下精细作业技术等。那时,国内基础材料、加工工艺不足,许多部件和单元制造都要从零开始。
面对这些,胡震从未退缩。“为了找到最合适的材料,他把国内60多个相关厂家全部找出来,一家一家打电话。甚至为了一个小部件,他一年半曾去了10多趟上海。”胡震的同事王丹说,他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感染了整个团队。在他的带领下,钛合金载人舱材料制备技术研发成功,锂电池成功在载人潜水器上使用,“蛟龙”号成型“出炉”,实现7062米下潜。
“蛟龙”号取得的成功,并没有让胡震停下探索的脚步,他转而继续开展4500米载人潜水器的研制——“深海勇士”号。问及潜航深度为何变浅了?胡震解释,“蹲下去”是为了跳得更高,海洋平均深度是3700米,从应用的角度来看,深海4000米、5000米的需求最大,同时技术更加成熟稳定、自主可控。
为了续写深海传奇,“深海勇士”号研制结束,胡震又开始了研制1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研制过程中,他与20家科研院所、13家高校、60余家企业等近千名科研人员组成科研团队,融合之前两代深潜装备的“优良血统”,采用先进的控制系统和定位系统,以及更加耐压的载人球舱和浮力材料,让“奋斗者”号不惧高压极端环境,在万米海底自由行走。
积极为我国深海装备技术发展建言献策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胡震和潜航员团队交流时说,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殷殷嘱托牢记在心。2023年3月4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在北京开幕。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胡震,会前利用点滴时间,反复打磨,修改完善提案。两会期间,他带来了“加快推进我国深海装备技术体系化发展”的提案。
“我国许多装备依据国外装备原理开展自主技术研发,原始创新成果还不够突出,高精尖的探测设备仍旧依赖国外。”胡震表示,我国深海设备产业化水平较低,没有形成具有技术优势的深海装备产品,更没有可与国际竞争的深海装备品牌。
为此他建议,加快启动深海装备重大项目,实施“深海空间站”项目,占领深海通用装备与共性技术制高点。同时,持续支持深海装备“国造国配”,扩大首台(套)等优惠政策对深海装备领域的支持范围,加快自主配套产品的推广应用,推动相关装备产业的形成。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仅需要从事科研事业的奋进者,更需要甘为人梯的引路人。
“我期盼学生们能成长为科研关键位置上的一颗颗‘螺丝钉’,在现代化建设中立得住、有担当。”在胡震眼里,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科研工作者的“指挥棒”。他担任博士生导师期间,走入一间间教室、走上讲台,成为学生眼中亲切的胡老师。“比起钻研,我同样享受播撒知识时,被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注视的时刻。”胡震说,除了面向研究生和博士生讲课,他更愿意“传好帮带”,培养好学生们的工作习惯,为他们做好工作或职业规划。
2021年4月,江苏省首个科研院所党外知识分子联盟——湖湾院所联盟正式启用,胡震成为该联盟理事会会长,现场,他倡导广大党外知识分子坚定理想信念,立足岗位多为科研事业作贡献。
“在参与研发过程中,我发现很多院所在知识产权注册和保护方面意识薄弱,手段也较为单一。”胡震表示,创新成果被研发或设计人员创造出来的时候,只是一个技术或者一种作品,甚至可能只是一个创意,这样的成果可能随意被人采摘,因此,必须给创新成果穿上知识产权的保护衣,使创新主体的努力得到更好保护。
为此,他积极对接统战、法院、市场监管等部门单位,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经多轮奔走商讨,2023年4月,无锡市在全省率先成立湖湾知识产权院所保护联盟,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分校、清华无锡研究院、湖南大学无锡研究院、江苏质检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等10家院所高校成为联盟首批成员单位。
看到科研院所有很多闲置科普资源,胡震建议盘活现有科普资源,与辖区中小学生课外学习相结合。在他的提议下,滨湖区委统战部积极对接驻区院所,于2023年4月在湖湾院所联盟成员单位——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成立全区首个“湖湾院所联盟”科普教育基地,将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同心科普活动,更好地发挥党外专家智库的优势作用。
尽管有着荣誉,胡震却很谦虚:“科研工作者,必须不断探寻新路、勇攀高峰,不断拓展科学边界。”他仍然保持着锐气,带领着广大院所党外知识分子积极开拓新事业,他们的科研故事,也在“未完待续”。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