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完善基层农村地区的医学科普,才能全面提升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这是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为全力推进农村医学科普普及力度,向2022年全国两会提交的提案建议。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等新部署、新要求,把健康扶贫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李克强总理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逐步提高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防治服务保障水平。
提高重大疾病防治服务保障水平,关键在“防”。怎么防?落实健康中国行动,广泛普及医学科普知识,特别是向科学素养薄弱的偏远农村地区加大普及力度。相关数据显示,农村地区的医学科普教育水平(6.45%),大幅度落后于城市(13.75%)。
那么,什么是医学科普?它是指“把人类在认识医学科学实践中产生的医学科学技术知识、医学科学方法、医学科学思想、医学科学精神,通过多种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向大众传播,为公众所理解和掌握,并不断提高公众医学科学文化素质的系统过程”。
葛均波委员指出,只有民众有了基本的医学科普知识,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关注自身健康,重视饮食习惯,才能整体提高民众的身体素质,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病率,从而也减轻医疗卫生负担。
农村地区,医学科普教育水平落后的根源在哪?葛均波委员通过调研发现,一是政府和医疗机构对农村的医学科普宣传与教育极为不足,特别是针对心脑血管病等其他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很少有纯公益性且知识量足够的宣传。而这些重大疾病,往往是农村人口当前面临的重大健康考验。二是大众传媒对于医学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有限。三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缺少医学科普知识的教育。
针对以上问题,葛均波委员提出了三条应对之策。首先,加强政府和医疗机构对医学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地方政府不仅需要在经费上加大投入,还需做好科普知识的宣传工作。要重视向公众,特别是农村人群宣传基本的医学科普知识。
其次,大众传媒应承担起推动农村人口健康素质提升的责任和义务。呼吁传媒开辟有针对性的科普栏目,针对农村地区人口学习特点,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创新的科普形式,做好医学科普知识的教育和传播,提高农村科普受众的科普主动性和积极性。
最后,从小学、中学阶段就开展基本的医学科普知识,并开设健康科普和急救技能课程,鼓励学生受教育后回到家里向父母及家人传达,逐渐起到公共教育的目的,这对于偏远地区的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