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里,咖啡赛道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IT桔子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咖啡品牌的融资交易金额达到59.21亿元,超过2019年与2020年的融资总和。
资本热捧的同时,一些新兴咖啡品牌在消费市场却面临着产品同质化、渠道单一化等问题。特别是线上咖啡品牌,主打产品多为挂耳咖啡、迷你罐咖啡液和便携式咖啡粉三种,营销则依赖KOL带货、短视频直播等模式。
当销售端难以形成差异化,生产端就成为企业打造自身特色的推手之一。对此,隅田川选择聚焦咖啡的“锁鲜技术”。“我们可以把挂耳咖啡的残氧量控制在1%以内,胶囊咖啡液残氧量控制在0.6%内。”隅田川CMO吴振表示。
吴振解释道,咖啡粉的生产过程包括烘焙、研磨、萃取和包装,在研磨成粉后容易被空气氧化,导致咖啡的油脂感、香气和风味大打折扣。因此,为了隔绝空气、防止氧化,挂耳外袋会经过充氮保鲜,残氧量则是衡量挂耳保鲜效果的核心指标。
供应链建设是保证“锁鲜技术”的基石。2015年成立之初,隅田川联合日本生产方打造了挂耳咖啡和咖啡液的专属生产线,作为主要供货来源。据吴振介绍,日本工厂挂耳咖啡的生产效率可以达到220-240包/分钟,远高于当时国内的60-80包/分钟。
此外,做好供应链也有助于生产的标准化和工业化,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和产品单价,与隅田川的“咖啡口粮”定位相契合。
随着消费需求增加,日本生产线虽然具备更高的生产效率,但整体产能越来越难以满足国内市场。据悉,日本生产线的年产量约为5亿杯。而截至2021年12月31日,隅田川的累计销量达到6亿杯咖啡。
因此,2021年4月拿到3亿元B轮融资后,隅田川便在江苏启动建立本土挂耳咖啡的生产线,预计完全投产后最大年产量可达13亿杯。据吴振透露,隅田川目前正与云南政府洽谈,着手构建咖啡液的专属生产线。
扩大产能的同时,本土生产线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升企业话语权。吴振坦言,由于市场、文化等方面的差异,隅田川与日方沟通需要不断磨合。例如为了打造“锁鲜小红袋”,隅田川提议将挂耳咖啡的残氧量从1%降至0.8%。对此,日方认为有没必要为了0.2%的差别调整生产线,增加投入成本。
吴振指出,在消费者更加追求品质的环境下,供应链建设是品牌必须面对且重视的。“如果企业从‘0’到‘1’是寻找需求市场,那么从‘1’到‘10’就是搭建完备的供应链体系和配套组织,提高生产力和经营效率,从而驱动未来可持续增长。”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随着公众饮食观念的改变,中国咖啡市场正在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新品牌崛起的速度更快,预计咖啡行业将保持较高的增长率,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1万亿元。
面对日益成熟的消费市场,隅田川等新兴品牌的供应链建设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未来,如何参与咖啡种植、咖啡豆处理等上游环节,真正进入咖啡产业供应链体系,将成为“隅田川”们的潜在课题。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