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宋应星的记载,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人就懂得以米酿酒,且南方多以糯米酿造,因为糯米的淀粉是支链淀粉,糖发酵完毕后其酒酿中残留的糊精和低聚糖较多,口感清甜、滋味醇厚。但由于糯米淀粉含量过高,蒸煮后黏度大,容易导致发酵不正常,故多以自然发酵的方法来酿造低度米酒。
直到蒸馏技术引入中国后带来了酿酒技术革命,酒精度数节节攀升,高度白酒更为厚重的口感逐渐得到中国人的喜爱,黏性适中的粳米(籼米)因质地纯正,脂肪及纤维素含量较少,酿出的酒质爽净,于是被更多地用作蒸馏白酒的原料。
诞生于“鱼米之乡”——江西的四特酒,便是以整粒的优质赣鄱大米作为其主要的酿酒原料。这种“中长、松软、吸水、耐嚼”的大米软糯晶莹,米香醇美,蛋白质含量比普通大米高1至2倍,且富含碳水化合物、维生素、11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酿出的酒浓而不烈,自带清新雅致的米粮花香,芬芳谐调。
酿酒必须要用酒曲作为酒引子,没有酒曲,即便有好米好黍也酿不出酒。为了酿出好的酒曲,宋应星记录道:“用楮叶包扎,悬风处,或用稻秸罨黄,经四十九日取用。”且“生黄未足,视候不勤,盥拭不洁,则疵药数丸动辄败人石米。”意思是制曲之人需有耐心且细心,要时常查看酒曲的发酵情况,营造适宜酒曲发酵的环境。
如今,经过一代代四特制曲人的努力,《天工开物》里的制曲工艺得以传承与发展,形成了自成一派的特香型大曲酒工艺:以面粉、麦麸、酒糟按一定比例混拌、压制成型,而后经过长霉、晾霉、潮火、大火、后火五个培曲阶段以及三次人工翻曲,最终入库贮存3-6个月,形成特殊的曲香味。
6栋曲房,480个房间,每天都有翻曲工在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环境下连续作业;每天都有房管员严格把控每一个曲房的干湿度及温度,以此保证每一块大曲都符合四特酒高质量的要求,使得特香型白酒既有高温曲的酱香、浓香,又有中温曲的清香。
四特酒,同样不只传承《天工开物》的古法酿造技艺,还延续了“让传统的更传统,让现代的更现代。”的创新理念,既保留发扬传统的酿造经验和技巧,又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原料、设备、酿造工艺、基酒储存、酒体设计、质量保障等多个维度持续精进和创新,只为酿造出高品质、符合消费者需求的美酒。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