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华漕镇太极拳协会成立。2014年,有着90年历史的上海市致柔太极拳俱乐部落户华漕。2015年,金友武悦传统武术俱乐部在华漕镇注册成立,同年华漕镇启动太极文化华漕行项目,面向全镇29个村居、7所学校、8家机关企事业开展太极拳普及。而这背后的推动者,是出生在武术世家的丁文军。
太极拳代表着中国人的哲学和价值观,是中国人健康、自然、和谐生活方式的体现,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太极拳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随着1949年,太极拳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成为很多人锻炼首选。
2020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5届常会将“太极拳”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意味着太极拳的发展将进入全新阶段。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中,丁文军将带领太极拳在国际化这条路上舞出怎样的浪花?本期就一起走进这位陈氏十三势太极拳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太极拳传承人,心怀大梦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陈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最早的流派,其余还有杨氏、武氏、吴氏和孙氏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而太极拳中最具影响的是陈式太极,是武当张三丰所创。主要为河南陈家沟陈长兴传授,陈氏乃诸家太极拳之源泉,其特点是刚柔并济、快慢相兼,有新架、老架、大架、小架之分。其他a的杨式、吴式、武式是由陈式太极演变而来的。
丁文军的父母丁金友、李福妹都是著名的武术家,他从五六岁就开始习武。2015年,他在华漕成立了武悦堂,现在他也是华漕镇商会会长。谈到落户华漕,他有一番自己的考虑,“华漕堪称武术小镇,村村都有太极拳队伍,能一下子召集1000多人参加武术活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丁文军创办的“太极华漕”又迎来大动作——打破传统现场教学方式,通过“聚力华漕”微信公众号,用系列教学视频展现太极拳的“永字八法”,方便全镇居民及对太极拳感兴趣的市民学习。这也是他“大梦”——带领太极拳走向国际,逐渐实现的路途中非常重要一步。
完善数字化教学,拓展以教促长 随着中国武术在国际教学方面的改革日益深入,从满足各国各地区武术习练者、爱好者的需求出发,建立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一体化的数字化教学是适应时代趋势的应然选择,也是缓解推进困境的有效之举,对于太极拳尤为如此。丁文军利用新媒体的手段打破传统的现场教学,已经迈出关键一步。面对国际化过程中的重重阻碍,丁文军却非常乐观。“我们从教学目标、武术历史、文化底蕴以及教学的评价体系这些方面进行数字化教学的完善,这些都体现出我们在纵向上有效衔接、横向上科学一致。”
丁文军在团队建设中不断提出这四点目标。他首次提出要在教学目标上要注重阶段性、层次性教学目标的衔接。这是第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太极拳教学的目标是要弄清出发点和归宿,从而决定太极拳教学的发展方向。太极拳教学的数字化教学体系应该建立层次分明、科学合理的层级递进目标,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时期的要求,形成层层递进,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动机和连续性,如可以利用段位制的晋升等级,设置层级目标,进一步规范教学进程。第二,可以通过与太极拳的传承人和语言学相关的专家学者进行研讨交流,以拳种、器械的发展历史、文化底蕴、技术特征等为素材编著适宜不同群体的双语数字教材,达到让太极拳的数字化教学标准和统一化,从而形成适合多方的“最大公约数”。第三,加强英语水平、技术考核、文化底蕴和数字技术应用的培训,注重太极拳教师数字化教学的素养和能力,进而提升远程教学的质量。第四,在评价体系方面要考虑数字化教学的特殊性,需要在各项打分权重中适宜考量,突出评价的人文性、合理性,通过对精气神、技术熟练掌握程度、动作攻防含义的表达、理论基础考核等加大比重。这四点是丁文军在长时间的数字化教学一线总结出的肺腑之言,而完善数字化教学,拓展以教促长的实施进路,有助于太极拳适应时代发展之需。
搭建数字化平台,强化人文沟通 全球化发展使人文交流愈加广泛,形式呈现多样化,也为推动中国武术国际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随着步入后疫情时代,加强人文交流的数字化,丁文军迫切的需要搭建数字化交流平台,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太极拳的多渠道推广,适应当前国际形势。
在这样的需求驱动下,丁文军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顶层设计,理顺国内外宣传机制。实践过程中,丁文军非常注重科学决策,引导太极拳产业“云发展”、组织赛事“云进行”、实现文化“云阅读”等方向的推进,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为增强中国武术国际交流对话能力注入活力。第二,丁文军借助数字技术拓展太极拳的国际交流平台。以经典小故事诠释大理念,发挥人文内涵数字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扩大太极拳影响力的区域空间,进而在科技变革的关键时期,实现“弯道超车”。最后,丁文军还创新性提出创办太极拳的国际刊物和数字化科研平台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丁文军搭建出一个高水准、高规格、数字化的学术交流合作平台,进而增强太极拳传播的便捷性,让太极拳产业呈现出真实性、发展性、创新性和整体性。
丰富数字化内容,展现武术全貌 丁文军一直对自己的团队强调,做好太极拳的数字化、国际化推广,一定更要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出发。无论是遵从信息的生产者驱动模式,还是消费者驱动模式,都需要寻求一个兼具技术与人文框架的信息交流与传播工具。在后疫情时代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下,太极拳更需要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来摆脱西方体育话语主导的桎梏,以多元主体的高度来主动建构“数字叙事”体系,全方位展现产业面貌,营造国际推广空间。
丁文军一直从武术技术这一独特视角来看待问题,开创性的提出当前太极拳的身体技术的叙事内容应该借助数字技术,将竞技、传统、养生功法等内容进行有效涵盖。如介绍太极拳的故事,必然要在故事中渗透不同拳种的技术特色,系统整理太极拳的技术体系,形成叙事故事内容,做成系列产品,借助云平台进行宣传。
而以武术文化为视角来看,丁文军表述到融合手段又将不同,他将太极拳礼仪文化、修养内容、精神内涵等进行数字化转型呈现”他更是升华到在国际冲突面前,太极拳的“和”“合”精神理念能够更加有效缓解局势。此外还将设立太极拳的数字文化推广中心,结合当前一些太极拳领域的KOL,形成太极拳文化推广高地,集合个体新能量,凝聚对外传播新动能。最后,丁文军将壁画、岩画中的太极拳景象以及拳谱和代表性拳种的武术历史人物自传等进行数字化整理,客观全方位地宣传武术的文化内涵,实现太极拳在国际平台的叙事内容的多样性,这也是中国武术对国家形象显性宣传转向隐性渗透的重要手段。
丁文军还以武术功能这一实用视角提出构建太极拳处方库,通过相关学者对于武术健康实践的学术研究,将其内容进行实践转化,提取太极拳促进价值的技术动作、拳种内容,进行科学化整理验证,进而梳理罗列出武术处方库内容体系。在这样内容体系的指导下,可以邀请武术医学名家在线互动讨论、线上答疑,发挥武医名家的影响力,扩大受众人群,促进形成对武术健康价值的科学认知。最后,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指导方案,设置不同的健身负荷,强调不同的训练时间等个性化设计,定期在武术健康平台中更新太极拳的课程,及时通过后台工作人员或设置技术云跟进,督促参与者及时“打卡”,形成良好氛围,进而为促进人类健康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集聚中国智慧的文化现象,是发挥健康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式。”丁文军在访谈中不断强调这一观点。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体育强国战略等制定,以及数字技术的延伸促进,为中国太极拳的国际推广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数字化视角下,中国武术国际推广的载体逐渐多元,不但拓宽了中国武术国际推广的时空范围,而且有助于激发中国武术推广活力。因此,丁文军和团队一直都不断提高数字化素养,强化数字能力,主动将中国武术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推动中国武术的现代化传承和发展,助力太极拳走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