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0日-9月24日,由无境深蓝联合广西大学海洋学院发起的“修复一代·珊海同行”系列活动在广西市北海市涠洲岛顺利开展。活动包括了6大主题项目:珊瑚礁普查,百人种珊瑚,「熠熠生辉」海滩美术馆,OceanTalks,生态赶海和珊瑚馆导赏。
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愈加严峻的当下,联合国发起了「生态系统修复十年」倡议,旨在动员全球各界采取行动加速修复生态系统并保护已有生态系统。由于过度捕捞、污染、物理损伤以及气候异常等原因,我国涠洲岛北部活珊瑚礁覆盖率,由2005年的63.70%下降到2017年的10.10%。海洋生物的家园正在消逝,天然的防浪堤正在退化,甚至直接影响到了人类的生活。
基于此,在9月珊瑚日,无境深蓝携手广西大学海洋学院在涠洲岛发起此行动计划,希望用实际行动传递对海洋的关爱,点亮海洋的未来。
在活动开幕式暨百人种珊瑚启动仪式上,北海市涠洲岛生态旅游法庭庭长陆斐然,新绎控股涠洲投资公司代表曾丽君,浙江英瑞特再生科技材料有限公司代表韦文益,演员庞瀚辰、靳骁、陆宇鹏作为代表为人工移植珊瑚苗命名。通过为珊瑚命名,他们共同埋下了海洋生命繁荣生长、珊瑚生态系统修复的希冀。
9月22日,六队潜水员志愿者潜入海底,对6个站位进行普查,科学记录了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珊瑚的种类、数量、覆盖度以及鱼类、底栖生物的种类和密度。这些数据反应了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珊瑚的健康状态,也为后续的珊瑚礁保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信息及科研背景支撑。
经过珊礁人工繁育修复专长的课程理论培训后,9月23日11点开始,100位志愿者陆续下水进行珊瑚苗种植。他们化身“海底花匠”,共计将1200棵珊瑚苗移植到了24个礁盘上。幼小的珊瑚苗长大后,将在这片海域为更多的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修复海底生态,保障生物多样性。
9月23日6点到9月24日18点,36小时海滩美术馆伴随潮汐涨停、日月升落限定呈现在涠洲岛西岸。海风吹拂着100件的海洋摄影作品T恤,把海下奇观搬上海滩。海洋明信片、熠熠生辉纪念戳将此刻的海洋情缘定格,承载着认识海洋、爱护海洋的寄托,伴随游客走向天南地北。
为了倡导前来涠洲岛的游客们开启一段负责任的海岛游,无境深蓝联合深蓝学院发布涠洲岛生态旅游地图、负责任海岛游指南及涠洲岛生态赶海公约,给游客开启自助探索涠洲岛的生态新玩法。
9月23日20时,聚光灯下OceanTalks露天开讲。涠洲岛珊瑚馆馆长、广西南海珊瑚礁研究中心副主任黄雯副教授,摄影师、旅行家、妙见自然工作室主理人帕索卡,中国国家地理影视中心外聘摄影师、PADI公益项目合作摄影师白东明,富士官方签约摄影师、宝珀中国合作摄影师、DIWA水下摄影高级教练官赵灏钦四位嘉宾在凉风吹拂、音乐躁动的夜晚为听众搭建对话水下世界的桥梁。
黄雯副教授讲述了幼时水库经历、大学选专业、学习潜水、研究珊瑚礁等与海洋结缘的历程,生动地传递了自己对海洋和珊瑚的情感。帕索卡作为一线野生动物保护者提出了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三层壁垒,并指出要增加报道、拓宽视角、获得关注。白东明分享了自己拍摄海洋动物行为的体悟,并提出个人并不需要在最初就追求极致环保主义,而是可以循序渐进。赵灏钦介绍自己如何通过拍摄生物行为来讲述发生在海洋和珊瑚礁中的故事,比如无处不在的爱和共生共赢的生物关系。
与此同时,在另一片海滩上,一场不以捕猎为目的的生态赶海正在进行,参与者们带上手电筒和头灯,以保护和观察为主,用眼睛和相机观察记录潮间带生物及其栖息地,收获了不捕不捞的快乐。这种对海岸带更加友好的赶海方式兼顾了活动体验感和生态保护的要求,更具备了科普教育意义。
9月24日上午,30多位游客参与了珊瑚馆导赏活动。在动物医学硕士、深蓝学院导师张睿涵和资深珊瑚保育、种植专长潜水员汪晓峰的带领下,游客们了解到了珊瑚的基础知识、保护珊瑚的做法,意识到了涠洲岛珊瑚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脆弱性。两位导赏员还回答了游客关心的珊瑚生物习性等问题,揭开珊瑚在公众面前的神秘面纱。
除此之外,活动还通过线上传播触达了更广泛的参与群体。在活动期间,艺人庞瀚辰通过抖音直播带领线上观众参观会场、科普珊瑚保护知识;广西都市频道和广西北海电视台对水下种植珊瑚进行了多平台的线上直播,联动直播媒体36家,获得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视界、光明日报、环球时报、环球网等央媒聚焦,直播浏览量达167.6w。微博话题参与媒体36家,截止9月25日10:00,话题浏览量达110.1w。其中,话题#我在涠洲岛种珊瑚#微博浏览量达65w,冲上微博同城热搜榜第一位,而全网总浏览量则高达277.7w。
一场持续多日的珊瑚保护行动,打造线上线下双重声势,具备极强专业性的同时兼顾了大众性,带动公民进入生态修复的行列,缓和了只见涠洲风情、不见珊瑚危机的生态问题。“修复一代·珊海同行”的主力军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个人参与的力量,彰显了志愿服务的精神,增强了未来保护珊瑚生态的信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