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小康淮海模式走进G60学思行(上)
——走进G60,深度学习解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
一、走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 (一)到底什么是“G60”?
1.G60科创走廊产生的背景
走廊,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地理形式。比如,中国古代有河西走廊,那是中原的文化和经济联通西域的生命通道。在现代,科技创新再次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创新走廊,科创走廊是以交通要道联结多个科创节点城市所形成的地理邻近区域。科创资源的空间集聚和地理黏性特征,助推了科创走廊伴随区域的产业升级进程而形成与发展。享誉全球的科创走廊包括:美国波士顿128号公路、加州101公路(硅谷),英国M4公路,以及中国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都是杰出的代表。
这些全球科创走廊充分展现了其在配置全球科创资源、催生前沿科技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影响下,中国对外出口形势严峻,亟需发挥国内市场的潜力。比如早在2012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余淼杰就提出要“对外改革,对内开放”。对内开放的重点在于减少地区贸易壁垒,降低地区贸易成本。而G60科创走廊的成立,恰能助力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促成科创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地区与地区之间相互增益的科技和产业带。
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的核心地带,一条超级走廊也在崛起——G60。这条走廊的特点,一是跨省跨市,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都参与其中。二是其产业发展的范围非常宽广,除了长三角传统的IT产业之外,还包含了先进制造业。
G60科创走廊由1.0版本进阶为3.0版本,是一个由基层行政区划单位的发展规划进阶成为不同行政区划地方的一体发展规划的过程,根本上是一种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同时,这也是一种改革理念创新,由“对外开放”转变为“对内开放”兼顾。
国家情境下的创新活动,根植于该国的地理特征、制度环境,乃至于历史文化。因此,中国科创走廊还承担着一项重要使命——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科创走廊建设模式。
2.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承载国家“区域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使命
长三角是我国开放度最高、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一带一路”战略与长江经济带战略重要的交汇地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区域合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城市群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体化发展理应成为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要努力成为高端人才、全球投资、科技创新、优势产业的集聚地,成为在空间便捷、资源配置、产业分工、人文交流、公共服务等方面具有功能互补和良好协调机制的共同体。
在一张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的中国及东亚地区夜景卫星照片上,亚洲东部有一个高亮的部位,那是中国的长三角城市群。从全球经济角度来说,这里是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群之一;从我国发展格局来看,这里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2.2%的国土面积,占全国11%的人口,却创造了近20%?的国内生产总值。
长三角城市群由1座超大城市?(上海)、1座特大城市(南京)、13座大城市(杭州、合肥、苏州等)、9座中等城市和42座小城市构成。“作为多个城市的集合体,城市群里的各个城市应该在经济上紧密关联,在功能上互补协同,在发展规划上构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网络。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举措。2018年11月5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总书记宣布“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赋予长三角重大历史使命,注入强大发展动能。
中央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寄予厚望,希望长三角能建设成为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以及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高铁与产业共发展,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进入快车道。G60科创走廊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国家战略的交汇点,松江枢纽服务于上海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强化“四大功能”,服务“一带一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点,是长三角科创走廊国家战略重要平台的支撑点,承载国家“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先行先试的重大战略任务。
长三角G60是我国率先探索的全球科创走廊,是唯一被纳入一系列国家发展规划纲要并出台专项建设方案的重大区域发展实践。从2016年松江自发酝酿,到2018年长三角九城共建,G60科创走廊经历了从地方尺度重构到区域尺度重构,再到“国家—区域”联结型尺度重构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2018年6月1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审议并原则同意《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到2020年《三年行动计划》覆盖了12个合作专题,聚焦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创新、公共服务普惠便利、市场开放有序等7个重点领域,包括长三角区域城际铁路网规划、率先布局5G网络建设,共建G60科创走廊,建设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等。
2019年5月,G60科创走廊纳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上升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独特的“廊状”创新地带充满了可能性。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入推进,可以预见,未来G60科创走廊将成长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先试的最重要引擎。
2020年,为持续有序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证监会等国家六部委联合印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明确“三先走廊”战略定位: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先进走廊、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先试走廊、产城融合发展的先行走廊。
2021年3月,G60科创走廊更是被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其中明确提出,要“瞄准国际先进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加快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提高长三角地区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和辐射带动全国发展能力”。这一要求,赋予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新的国家使命。
2023年12月,总书记听取了上海市委和市政府工作汇报,并指出,加快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五个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党中央赋予G60科创走廊发挥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地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推动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
2024年1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该方案改革开放的力度远远高过《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汇聚全球创新要素平台,共建共享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市场机遇、开放机遇、合作机遇,推动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为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走廊和重要创新策源地,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新发展格局作出G60贡献。
(二)G60科创走廊发展历程、措施与成效
1.地理空间不断延伸拓展——从1.0到3.0版本的G60
上海松江区率先提出沿G60高速公路构建产城融合的科创走廊。2016年5月,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建设推进大会召开,标志着G60科创走廊正式进入1.0时代,1.0版也被称为“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
2017年3月,浙江省政府批准嘉兴市设立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以此为契机,松江区依托上海核心城市功能积极辐射嘉兴、杭州,推动沪嘉杭区域合作。2017年7月12日,在上海和浙江两地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松江、嘉兴、杭州正式签署《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2.0时代的开启。“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正式升级为“沪嘉杭G60科创走廊”,由松江区向浙江省延伸拓展,涉及的区域范围为松江、嘉兴和杭州三地市。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松江区顺势而行,对G60科创走廊进行了再审视、再深化、再谋划,提出了以沪苏湖高铁建设为契机,深化拓展高铁时代的G60科创走廊3.0版“九城共建”,至此,形成立上海松江、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9座城市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格局。
2.多层次制度改革创新引领一体化
推进一体化发展实践中,长三角三省一市着力探索“规划对接、战略协同、专题合作、市场统一”等方面体制机制突破,形成一批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发、集成性制度创新,促进了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充分流动。
(1)不断推进区域一体化合作制度创新。G60科创走廊依据科技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建设理念,近年来,涌现出一系列具有首创意义的制度创新成果。包括以融合多层级府际网络的“G60专责小组”为代表的央地互动制度创新,以实体化运作“G60联席办”及联席会议制度为代表的跨域协调制度创新,以及包括但不限于“进博会+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要素对接大会”创新措施等一系列旨在推动“产业+科创+金融+制度”深度融合的跨域协同发展机制创新。
(2)形成强有力的区域合作领导机制。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发展的领导机构,中央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国家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专责小组和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共同发力,不断探索健全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区域创新协同更加有效的合作新机制。进一步完善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研究搭建新平台新机制,增强区域合作机制战略决策功能和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三级运作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的决策功能和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的协调作用,进一步发挥长三角基金的作用,探索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方式新手段。提升重点领域协调层级,研究建立由省市分管领导牵头的工作协调平台,明确跨区域协调重点难点事项和责任分工,提升落实成效。
形成强有力的区域合作机制。在国家层面高位推动下,三省一市形成“上下联动、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各负其责”的区域合作机制,每年轮值举办主要领导座谈会;聚焦规划对接、战略协同、专题合作、市场统一、机制完善五个着力点,接续编制“三年行动计划”,滚动编制实施年度工作计划、重点合作事项清单;专门成立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该机构就是三省一市共同设立跨行政区域的常设机构,其中联席会议办公室是常设执行机构),下设15个专题合作组,发挥对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服务平台功能和协调三省一市抓落实的枢纽作用。
长三角“三级运作”的区域合作机制。决策层,“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决定和决策关系长三角区域发展的重大事项;协调层,“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协调推进和检查督促跨区域重要合作事项;执行层,“联席会议办公室”和15个“重点合作专题组”,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推进落实。
《行动计划》是区域协同发展探索创新机制之一,是长三角“三级运作”的区域合作机制得以顺利运作的重要创新举措。一方面,由于各省市轮值联席会议办公室,大家发展情况不同,关心的重点工作不一样,很难有动力推动制定统一的规划和标准,一些领域就算有了规划也难以有效推进;因此,行政力量在推动一体化的过程中,已经遇到了一些体制机制瓶颈。另一方面,在合作机制上,原来的“三级运作”侧重沟通协商,但在推动落实上缺乏体现长三角区域整体意志的主体。比如环保联合惩戒,由于三省一市发展情况不同,对环保失信行为的认定标准就是不一样的,联合无从谈起。这就需要一个实体机构来发挥信息交互和统筹协调作用,来协助制定三省一市统一的各类标准和行动规划,协助落实‘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的决定。
《行动计划》的出台为破解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合作遇到的一些体制机制瓶颈难题贡献了可能方案,《行动计划》的出台充分体现了长三办带来的协调机制的价值。
专题组轮值工作机制是区域协同发展探索创新另一创新机制和举措。专题组轮值工作机制的调整是长三办成立以来最突出的变化之一。原来的区域合作中,由于四省市逐年轮值,不少跨年度的协作项目很容易中断,各省市关心哪项工作就只推哪项工作的情况多有发生。三年行动计划强化了专题组轮值方的牵头组织作用,牵头任务不因轮值变化而变化,已经明确的任务就固定下来,且可追踪可追溯可考核。在机制上,保证了这个领域工作的连续性。比如长三角区域信用体系专题组,2018年是上海轮值,其中,环保领域由上海和浙江牵头,信用体系专题组的轮值方2019年变成安徽,但环保领域的牵头方不会变。
此外,在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的推动下,合作机制的创新在沪、苏、浙、皖各个部门和不同领域迅速推广。
在各项机制统筹下,三省一市人大和政协、纪检、组织、统战、公检法司、群团组织等各个领域先后建立跨区域的横向沟通联系;经营主体、社会组织、智库和媒体,以及企业家联盟、研究型大学联盟、一体化示范区开发者联盟、重要产业链联盟等组织载体也积极发挥作用。
长三角统一大市场建设稳步推进。2022年12月,在上海召开的长三角市场监管联席会议上,长三角四地全面对标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共签《长三角地区市场准入体系一体化建设合作协议》。这意味着长三角地区在市场准入领域将率先完成“四统一”,即统一登记标准、统一服务规范、统一信息共享、统一创新步调,长三角统一大市场建设迈出实质步伐。
上海牵头组建专班推进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现跨区域数据共享应用、业务标准互认、流程优化再造,目前140项政务服务事项在41个城市跨省市通办,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等37类高频电子证照实现共享互认。
长三角协调发展中,应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抓住一些能够产生区域共同利益的环节和领域予以推进,如交通的互联互通,生态环境的联合保护,产业园区的共建共享等。一句话,让市场起到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3)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框架完成搭建
区域经济内部,“化学反应”持续加速。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框架完成搭建。科技部与三省一市建立“4+1”工作机制,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下设工作专班推进实体化运作,编制实施《三省一市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2022—2025)》等规划政策。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启动运作后,实施“团队控股”“拨投结合”等创新举措,链接全球科创资源网络,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集聚大型科学仪器4万余台(套),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平台支持890家次企业申领科技创新券超过4.6亿元;张江、临港、浦江、合肥、苏州等5个国家实验室挂牌运行,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重组,之江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等加快建设。
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协同韧性显著提升。围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新型电力装备、新型显示首批四大产业的27条产业链,长三角实施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加强政策协同,支持龙头企业作为“链主”,带动大中小企业融合创新。2022年,三省一市还按照“一链一团队”启动新一轮长三角产业链研究工作,沪苏浙皖分别研究民用航空、物联网、数字安防、智能语音等重要产业需求保障。
精密减速器是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中技术壁垒最高、成本占比最大的环节之一,长三角对此联动攻坚,组织产业链供应链保障,支持苏州绿的谐波传动科技有限公司在该领域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实现了产品量产销售。此外,三省一市还协同推动上海新时达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牵头长三角12家上下游重点企业,打造“全长三角造”焊接机器人,打破外资高度垄断。
3.长三角一体化推进部分重要机构与举措
(1)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
在中央政府层面设置了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指导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高质量发展。
2020年9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组长韩正主持召开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总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进展,研究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
2021年6月1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
(2)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专责小组
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设置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专责小组,科技部与三省一市建立“4+1”工作机制,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下设工作专班推进实体化运作,编制实施《三省一市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2022—2025)》等规划政策。
(3)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
上世纪80年代江浙企业打破计划经济的区域限制,自发联合办厂、跨区域企业联姻;上世纪90年代长三角经济协调会建立,十几个城市的负责人开始不定期坐在一起共商发展;2000年以来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启动,长三角的区域合作一步步从市场力量主导为主,到市场与行政力量并行。
2008年起,长三角政府层面实行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三级运作”的区域合作机制。确立了“主要领导座谈会明确任务方向、联席会议协调推进、联席会议办公室和重点专题组具体落实”的机制框架。长三角区域合作采取轮值制度,每年由一个省(市)作为轮值方。
具体而言,决策层即“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省(市)委书记、省(市)长出席,三省一市常务副省(市)长、党委和政府秘书长、党委和政府研究室主任、发展改革委主任和副主任列席。协调层即由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常务副省(市)长参加的“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执行层包括“联席会议办公室”和“重点合作专题组”。
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分别在发展改革委(或合作交流办)设立了“联席会议办公室”,分管副主任兼联席办主任。目前共设立了交通、能源、信息、科技、环保、信用、社保、金融、涉外服务、城市合作、产业、食品安全15个重点合作专题。
2018年1月成立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以下简称长三办),该机构就是三省一市共同设立跨行政区域的常设机构,三省一市干部统一集中办公,这是一个行政体制上的大突破。由三省一市人员组成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的设立,虽说是三省一市新一轮合作机制建立进程中的一小步,但却应被看做是长三角一体化工作迈出的一大步。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被称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神经中枢”的专职机构。该机构就是三省一市共同设立跨行政区域的常设机构,联席会议办公室是常设机构的执行机构,同时下设15个专题合作组,发挥对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服务平台功能和协调三省一市抓落实的枢纽作用。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作为上下协同、四方联动的枢纽平台,要按照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共同关切的问题,抓好任务分解落实,加强前瞻谋划,在综合协调和督促落实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长三角联席会议办公室是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执行机构,是三省一市形成“上下联动、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各负其责”的区域合作机制运行顺利运行的关键所在。该单位也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建单位,由外交部、海关与三省一市协调协同办公。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要由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和上海市抽调的人员组建而成。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要职责:负责研究拟订长三角协同发展的战略规划,以及体制机制和重大政策建议,协调推进区域合作中的重要事项和重大项目,统筹管理合作基金、长三角网站和有关宣传工作。
聚焦五个着力点来推进:
一是规划对接,如果各地的规划不协同,很多事项就难以落地,比如断头路就是这个问题。下一步要重点加强规划对接,强化功能布局互动,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间格局。
二是战略协同,三省一市都承担着一些重大的国家战略和重要的改革举措,比如自贸试验区建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科技和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等。我们将共同推进试点,共享改革成果,放大改革创新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
三是专题合作,长三角已有交通、产业、科技、环保等12个方面的专题合作,要聚焦各方关注的问题,提升专题合作质量,比如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便利化等。我们将深化研究,明确措施,积极推进。
四是市场统一,更加注重运用市场的力量,进一步消除市场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共建一批开放性的合作平台,在更大范围内推动资源整合、一体化共享。
五是机制完善,在已形成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三级运作”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常态长效体制机制,配强专业力量。
长三角已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长三角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长三角市长联席会议等构成的完备协商协调机制。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是长三角区域合作协调机制中最重量级的会议,该主要领导座谈会行使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合作的决策职能。座谈会不仅致力于打破行政界限,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也是“国家战略”的坚定执行者。会议做出了以下重大部署:
要强化创新驱动,共建内聚外合的创新网络;要深化实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促进一体发展;要共建基础设施,提升互联互通和能源保障水平;要突出先行先试,推动长三角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要注重统筹务实,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合作新机制。
(5)以“进博会+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要素对接大会”为代表的要素对接大会发展载体
从首届进博会开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主动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成立采购商联盟进行常态化联合采购,通过进博会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产业链直接链接到国际供应链平台。“老朋友”扩大规模、提升产业层级,“新朋友”填补空白、延链补链强链。
2023年11月8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23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要素对接大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隆重举行,本次会议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本次参会单位人员队伍空前壮大。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专责小组成员单位、G60九城市相关部门领导,G60跨区域合作平台、战略合作机构、金融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园区和企业代表等出席。参会人数创新高,3000多人参会,参会的副部级干部多达68位,司局级干部128位。
五年来,G60科创走廊逐步形成了以“上海进博会+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要素对接大会”为代表的要素对接大会成为助推器发展的重要平台载体。从2016年至今,G60科创走廊的建设经历多年、日臻成熟,产业链要素对接活动日益丰富。
2023年以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举办各类要素对接活动170余场,包括科创要素对接、产业链合作、金融人才服务等。主要目的之一是成立“联盟+基地+基金+园区+平台”多元化跨域合作体系。
要素对接大会的一大重点是科创。对于长三角,先进科创能力与产业体系是区域内进行协同创新的重要依据,科创走廊的研发投入强度从2018年的3%提升至2021年的3.55%,创新集群能力的提升,让长三角科创走廊九城抢抓数字经济新赛道和主赛道,从而实现区域内的协同创新能力。2018年以来,G60九城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从1.49万家增长到3.65万家。
要素对接大会的另一重点是产业。“6+X”战略型新兴产业是松江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也是长三角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202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达到15%。
要素对接大会为新兴产业搭建了合作平台。比如松江·安徽科创园这类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不仅可以吸引更多头部企业扎根落户、还能让更多新兴产业中小企业获得平台赋能。随着G60走廊“1+7+N”产业联盟体系成形,以及科创云要素对接平台、研发孵化众创空间等一批合作平台的建立,长三角科创走廊不断聚焦重点产业领域,以集群形态推动创新。
此外,要素对接也致力于金融服务与营商环境的提升。提高知识创新与产业聚能的效率,知识产权的保护是重要举措。2021年,首届G60营商环境法治论坛成功举办、全国首个跨区域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协作中心成立,为区域内新兴企业的科创提供了有效保护。
在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方面,G60科创走廊联动九城市注册发行“双创债”,为新兴企业的科创项目注入了更强的动能,科创板已受理九城市企业占全国总数的1/5,截至2023年九城银行间和交易所市场合计发行科创债129单,累计发行总额780.4亿元,将科创技术价值最大化,用市场化方式让其流动起来。?
从2016年至今,G60科创走廊成立16个产业(园区)联盟、13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随着G60产业联盟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全要素、全链条、全方位高效的要素对接,科创走廊内的区域协调发展将实现进一步的耦合。
未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共建共享人才发展高地体系,产业链要素对接平台将会更加的成熟,也会让这一条九城科创走廊更具有国际影响力。
(6)G60科拍会等为代表的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平台
从首届1.04亿元、第二届5.03亿元,到第三届10.23亿元、第四届50.18亿元,再到2023年第五届的109.68亿元,是前四届总额的近2倍,加速“从1到10”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为何G60科拍会成交额,每年都能翻倍增长?
其一,这得益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进一步打通了从“生产一线”职工到“大院大所”专家的“从0到10”创新成果转化全链条。从创新平台共建、科研资源共享、关键技术共研、成果转化共投等方面探索构建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在建立面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方面做出了示范性探索,共同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的报告提出,G60城市群创新发展指数领先于国内其他城市群,协同发展指数已成为国内城市群典范。
其二,这得益于强大的世界级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国家产业园区。G60九城拥有包括张江高科技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等42个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科技产业园区,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七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一体化发展和协同创新,提升产业集群全球竞争力。
(7)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新动力
在科技部的指导下牵头成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办积极作为,以该基金为纽带,串联九城市资源,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新动力。
创新机制打破行政区划壁垒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于2021年11月8日在第四届进博会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要素对接大会上发起成立,总规模100亿元,其中第一期规模20亿元,聚焦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七大先进制造业的中早期项目、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内及九城市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进行投资,以融促产、产融结合服务实体经济。2022年年3月22日,基金完成了工商核名注册;6月13日,基金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成功备案,项目投资正式开始。
在G60联席办的积极推进下,基金的运作机制已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目前,该基金已建立了首批500个拟投企业的项目库,并先后赴九城市排摸考察对接了200余家企业。
“一个资金池、一个托管银行、一个项目库、一个管理团队、一套运作机制”的“五个一”运营模式,正是基金前期筹备时,G60联席办创新性提出的理念。筹备期间,G60联席办组织开展了托管银行遴选评审会,综合多方维度遴选出一家银行,将九城市投资资金投入统一账户,实现共管共享。同时,由科技部和三省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银保监和金融局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以专业性为优先级,筛选了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担任管理团队,实现基金的统一运作。
实践证明,这一运营模式稳定可靠,也得到了九城市的普遍认可,多方资金按时到位。项目投资正式启动后,基金向正在高速发展阶段的中早期科创企业伸出“橄榄枝”。
4.G60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2023年是习近平主席在首届进博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五年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牢记总书记嘱托,在科技部、外交部等国家部委关心指导下,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国际先进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协同推动科创、产业、金融、人才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先进走廊、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先试走廊、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的先行走廊,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具有示范性意义的重要成效。G60科创走廊已经发展成为贯穿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国家战略重要平台。
五年来,站在新的起点,G60科创走廊九城市要携手共筑科技创新策源地、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共育国际一流创新生态,成为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五年来,G60科创走廊从一条高速公路名演变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聚光带,带动上海松江、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9座城市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矩阵。
五年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持续加大创新突破力度,着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人才链加速融合,不断“以新破局”,为中国实现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蹚出了一条新路径。
五年来,九地新增外资企业注册资本增长2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4.5%,货物贸易进出口额达到3.8万亿美元,“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货物出口总额超4.9万亿元。今年以来,九地落地项目总投资达1.29万亿元,显示了高质量发展强劲的市场信心、韧性和后劲。策源地松江规上工业企业数已上升至上海第一位,规上工业产值规模居上海第二位,重大项目投资额达1328亿元,合同外资同比上升62.4%,创历史新高。
五年来,科创走廊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累计增幅133.9%、新设企业累计增幅84.01%。2022年,九地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占长三角31.8%,拥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占全国11.63%。
五年来,G60科创走廊资源要素配置能力,服务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加强,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上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G60科创走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国比重从十二分之一上升到八分之一,1/5的科创板上市企业,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1.5%上升到15%;九城市以占全国1/24的人口和1/120的区域面积,贡献了1/15的GDP……G60科创走廊已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张闪亮名片,G60科创走廊正为长三角参与全球城市群竞争提供强劲新动能。
5.G60科创走廊从长三角链接世界
2023年第六届进博会期间,11月8日,2023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要素对接大会在上海举行,近千名参会者从现场视频中共同见证了“中老班列—G60号”国际货运班列首发仪式。“中老班列—G60号”国际货运班列首发,意味着G60科创走廊从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延展到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意味着这条大走廊也逐渐成为长三角链接世界、畅通双循环的重要纽带。
二、产业协同是G60科创走廊根本出发点 (一)破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难题
产业协同是G60科创走廊根本出发点,16个产业联盟,2455家成员单位,G60科创走廊聚力一体化。
朝向长三角实现更高水平一体化的目标,G60科创走廊面临的发展命题首先要化解三个难题——要素流动的壁垒如何进一步打破?科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如何实现?产业如何在竞合中避免同质化(一体化发展最大的难题)?依托“思想破壁”,实现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机制破壁”“要素破壁”化解一体化难题。
1.要素流动的壁垒如何进一步打破?
要素是经济之壤,要素自由流动是经济活力之本。当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内各类要素尤其是科创要素的自由流动,就成了检验一体化成色的一块试金石。对G60科创走廊9座城市而言,能否打破各种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有形无形壁垒,也因此成为结盟的第一要务。
破壁不易。瞄准创新高地的G60科创走廊,又如何找到破壁突破口呢?
资本融通、技术畅通、人才流通,打破行政壁垒实现区域一体化,G60科创走廊推动要素破壁到机制破壁的探索不断深入。
(1)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一体化:冲破“堵点”找“融点”
选择资本市场作为突破口,无疑是一步妙棋。2019年2月15日,上海,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与上海证券交易所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举行,同时发布了G60科创走廊指数。根据合作协议,将在上交所设立“上证G60科创走廊综合指数”和“上证G60战略新兴产业成份指数”,未来在条件成熟时推出相关成份指数ETF产品。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市场要素的更畅通流动,从而有效推动科创型企业成长。
上海松江,浙江嘉兴、湖州、杭州、金华,江苏苏州,安徽宣城、芜湖、合肥,三省一市九城市组建全国首个跨省实体化运作的一体化发展集群,探索制度、技术、基金、交通、平台“五个对接”,谋求规则、产业、资金、设施、要素“五个互通”。
(2)全国首创“跨省一网通办”
2018年6月,地处G60高速公路和沪苏湖合高铁通道两大交通动脉沿线的长三角九城市,签署了共建G60科创走廊战略合作协议。为了让经济要素在走廊内“流畅”起来,改革的第一枪就是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以跨省营业执照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理为切入点,实现九城市首批30个事项“一网通办”。
跨省域“一窗收件、一网通办、一次办成”,这个全国首创是如何做到的?据了解,在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的背后,是九地政府打通无形的“断头路”,对接制度体系的结果。
“各个城市办证的要求和流程不同,我们九个城市相关部门多次对接协调、相互学习、打通标准,协作材料的受理、传送、审核。”合肥高新区市场监管局注册局局长吴文说。
2.科创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
以“科创”为核心内容的G60科创走廊中,如何更好实现科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进而促进不同地区之间协同发展?
重大科学设备、高校、人才等资源要素在区域内分布不平衡,G60科创走廊要想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要促进这些要素的流动,实现各市科技创新的互补共进。
科创资源的共享是优化要素配置的重要途径。G60科创走廊发展到3.0版本,从上海松江创立到9座城市协同,每一次扩容都伴随着科创资源共享范围的扩大。
第三批加入G60科创走廊的金华市对此深有体会。2018年11月,金华与G60科创走廊城市的科技部门举行G60科创走廊九城市科技创新合作圆桌会议,会上九城(区)签订《G60科创走廊九城市科技合作框架协议》。今后,金华政府部门给企业发的创新券,可到上海的科研机构“消费”,让企业接触到更多的高端科研设备和技术;而区域内数千台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将提高区域内创新资源利用率。据统计,2018年九城(区)实现首批1796台(套)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和创新券互认互通,实施工业互联网协同创新工程,认定18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和12家专业服务机构。
一体化化解了区域间科创环境不平衡带来的一些问题。随着9座城市协作的不断深入,科研机构和高校也正通过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异地研发打通了高校研发成果跨区域流动的通道,高端领军人才开始从科创能级高的城市向科创能级低的城市转移。一体化化解了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研发地与成果产业化土地、人才需求供给矛盾。
科创资源高效配置与区域平衡发展应互为前提。G60科创走廊九城市,科创能级高低有别,科创能级高的城市拥有更优质的高校、人才等科创要素,而科创能级低的城市则拥有着土地等产业化过程中重要的发展要素,科创要素的合理配置,不应是后者使用土地资源置换前者的科创资源。“这就要求科创能级低的城市在提高自身科创水平上下功夫,缩小九城市间科创能级的差距,为这些科创要素培养肥沃土壤,解决科创资源合理配置中的关键问题。”G60联席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
3.产业同质化现象如何避免?
让科创要素实现自由流动,最终目标是打造一流产业。那么,“手牵手”之后,G60科创走廊九城市距离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梦想还有多远?
看到哪个新兴产业有市场,就一哄而上、无序重复、恶性竞争、过度开发……长期以来,产业结构的同质化成为制约我国城市群协作发展的一大顽疾。
目前,在长三角区域,“你上什么我也上什么”的现象还不时出现。据不完全统计,23个长三角沿海沿江城市中,分别有13个和12个城市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到要发展石化和冶金产业。新兴产业也是如此,很多地方政府将此作为重点培育方向,辖区内但凡有一两家新兴产业企业,就迫不及待提出要打造产业集群的大目标。
产业联盟“抱团发展”取代无序竞争
不可否认的是,一定程度的产业同质化是市场竞争的必然,通过充分竞争,假以时日,一般也会形成优胜劣汰的产业布局。但是,也必须看到,在充分竞争的前提下,如果能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协同,无疑更有利于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
要避免产业同质化带来的问题,就必须从更高层面进行规划布局和顶层设计,而G60科创走廊产业联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
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视角下,长三角地区不仅仅是自然地理概念、行政区域概念,更应该是经济地域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产业联盟的方式促一体化发展,让该经济地域内的企业告别单打独斗,在世界的舞台中形成竞争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为真正实现产业一体化布局,G60联席办在对九城市产业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G60产业联盟”的破题思路。
目前,已在金华成立新材料产业联盟,在芜湖成立机器人产业联盟。以机器人产业联盟为例,已吸引九城市相关企业138家,涉及产业链上中下游。
“我们的思路是发挥各城市的产业优势,比如芜湖的关节式机器人、杭州的移动式机器人、苏州的机器人关键部件等,统筹产业链的融合与配套,减少重复布局和无序竞争。”G60机器人产业联盟秘书长于晓东介绍,以牵头企业埃夫特公司为例,目前其关键零部件近一半由联盟内企业提供,联盟还促成其与十余家下游集成企业的合作。
“所谓联盟,就是让产业逐渐实现统一的行业标准,实现资源的自由配置和流动。使这一类产业在区域内的活跃度提高,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形势下抱团取暖,找到更多商机。”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商务组组长吴雅静说。
“G60助推长三角错位竞争,协同发展。”上海市松江区副区长高奕奕说,“近年松江有一些利税大户转移到长三角其他省市,我们对此是乐见其成,还送上马扶一程。”
(二)为市场搭建自由“生长”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新平台
头部企业直通市场需求,区域和平台牵头资源联动,高校行业发展培养人才,产业联盟搭建专业化平台,带动行业领域协同发展。
依托“联盟+基地+基金+园区+平台”多元化跨域合作体系,近年来,G60联席办统筹各个城市产业部门具体牵头,串联九城市企业,常态化开展各类要素对接活动,出台联盟发展指导意见,实施产业链产品物资供给、智能物流装备等细分领域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为企业产业链、产学研、人才链、资金链等各方面需求提供支撑,对产业能级的提升和产业链供应链的高效配置起到推动作用。
2018年以来,由G60联席办牵头,九城市各扬所长,优势互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围绕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一体化布局,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产业集群,建立了“1+7+N”产业联盟体系,目前已经成立了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机器人产业联盟、智能驾驶产业联盟、新能源产业联盟、新能源和网联汽车产业联盟、人工智能产业联盟、生物医药产业联盟、产业园区联盟、集成电路联盟等16个产业联盟,成员单位共2455家。推动13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常态化开展要素链接活动,集聚松江G60脑智科创基地、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苏州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之江实验室等重大研究平台,涌现出世界首套猕猴大脑皮层单细胞空间分布图谱、“九章三号”光量子计算原型机、托卡马克人造太阳、超重力模拟离心与实验装置等重大科创成果。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充分发挥各城的优势,整合各城的资源,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初步搭建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为引导”的九城市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新平台。
(三)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推动长三角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推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跨区域协同合作、共同发展,打通创新到制造的产业链。近年来,一系列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在G60联席办的推动下开展。
始终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导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在九城市产业部门的调动中,聚焦重点产业链,整合企业的需求、市场的资源、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等,搭建沟通的平台,给市场自由选择的空间。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以“产业联盟+合作示范园区”、建设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模式,在推动长三角产业创新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探索出推动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通过一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重点工作任务、有价值的突破性政策、标识性会议活动,G60联席办既服务于企业,又服务于九城市相关部门,着重导入资源、打破信息不对称,畅通产业链大循环,一批更加市场化、一体化、专业化的重要平台,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联盟的形式推动九城市产业发展。
产业联盟让各方“走进G60、走进园区,走进企业”,逐渐打通协同模式,在九城市复制推广,更多的部门、更多的主体参与进来,补链强链,直接对接需求,实现双向的合作,携手应对行业当中的一些问题和短板,为行业发声。
三、松江的“时代算法”“时代之路”“时代担当” 近年来,上海市松江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携手共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已从传统的农业县、房地产占“半壁江山”的近郊区,跃升为有力支撑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创新策源地。
松江战略转型发展突围——秉持高质量新发展理念的地方政府基层生动实践上升为国家战略重要平台,松江的生动实践,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和深刻启示。
1.松江发展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转型跃升
松江区位于上海市西南部、黄浦江上游,被誉为“上海之根、沪上之巅、浦江之首”,是上海高端制造业主阵地和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松江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转型跃升。
从传统农业区转型为长三角科创策源地。松江曾是上海的农业大区,有15万亩水稻良田,粮食亩产、生猪存出栏量全市第一。20世纪90年代,G60高速公路开通,松江进入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时期,房地产税收最高时曾占到区级税收的46.3%。到2016年,松江建设用地空间资源已经基本布满。
在土地等资源瓶颈制约下,松江秉持新发展理念,松江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土地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向规划要品质、向存量要空间、向科创要动力、向质量要效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创造性地提出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建设,以科技创新驱动松江制造迈向松江创造,大刀阔斧走出一条地方高质量发展新路。
从引进模仿的跟跑者转变为自主创新的领跑者。过去,松江外向型经济占主导地位,区内一家电子信息代工企业贡献了全区一半的工业产值,企业自身研发、销售“两头在外”,利润被挤占的根源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引领下,世界首例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模型在这里诞生;打破国外大尺寸硅片制造技术垄断的450毫米超硅大硅片在这里研制;全国第一张跨省异地办理的工商登记执照从这里发出……伴随着一个个创举,松江也从传统的农业县、房地产占“半壁江山”的郊区,跃升为有力支撑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创新策源地。
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引领下,松江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强度由“十二五”末的3.58%上升到目前的6.79%,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2家,上海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18家,数量位居上海市前列。2021年,松江新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占上海市认定总数的11.4%,排名上海市第二。松江区有效专利拥有量5.1万件,较“十二五”末增长151%;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0.2件,较“十二五”末翻一番。松江区每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居上海市各区第一位。
作为先进制造业强区、上海高端制造业主阵地,松江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95家,总量位居上海市第四。以先进制造业主导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十三五”年均增长35.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过60%。
2.松江干部的“时代算法”“时代之路”“时代担当”
大变局下,发展路在何方的时代之问?上海松江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算法”“时代之路”“时代担当”。
(1)大变局下,转型发展路在何方的时代之问?
“大变局下,转型发展路在何方?”松江以自己“时代算法”历史性选择作出了“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路”“时代答卷”。
对传统的农业大区、产业大区——上海松江来说,早在“变局”前夜,问题已经摆在他们面前。
20世纪90年代,松江进入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时期,房地产税收最高时曾占到区级税收的46.3%。到2016年,松江建设用地空间资源已经基本布满。
过去,松江外向型经济占主导地位,区内一家电子信息代工企业贡献了全区一半的工业产值,企业自身研发、销售“两头在外”,利润被严重挤占,究其根源,正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在土地等资源紧约束下,松江锚定“创新”二字,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土地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向规划要品质、向存量要空间、向科创要动力、向质量要效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创造性地提出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建设,大刀阔斧走出一条地方高质量发展新路。
这背后,曾持续多年的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被打破了,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也被打破了,许多传统的路径和观念都被打破了。在新发展理念驱动下,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正在日渐清晰。
这并不是一条轻而易举能找到的路。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常常想起自己遇到过的几个疑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否会拖累经济增速?大投入长时段自主创新,是否还不如“拿来主义”?新的环境下,能否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和潜力?
(2)松江“算法”之“时代三算”
几年实践,松江不断问路,不断探路,“松江时代三算”作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答卷。
多算“大账”,走定转型之路——松江时代第一算
沪昆高速与嘉闵高架路的西部夹角处,是占地1平方公里大小的九科绿洲公园。有人说它是松江的“世纪公园”。
2016年前,这里还存在着大量违建厂房和城中村。当地人说,家里的外地朋友来了,觉得不像上海,以为下错了车站。
2016年一整年,松江从九科绿洲所在的九亭镇开始,先后拆除了全域2100万平方米违法建筑,超过以往10年的总和。连带着的,是4100多家落后产能企业的消失,和转型阵痛的迅速到来——光一个九亭镇,清退931家企业后,当年地方财政收入一下子损失了数亿元。
程向民说,这是松江面对过去环境欠账的一次彻底清算,也是面向未来更好发展的一次转型。
土地腾出来了,并不笃定能在短时间内引来金凤凰。郊区招引大项目难,几乎是普遍规律。过去,面对短期紧张的财政压力,各地心照不宣的办法是“卖几块地”。
但这一次,松江没有这么做。
2017年,松江全区上下展开了一场有关“公鸡”“母鸡”两种不同发展路径的大讨论。公鸡被比喻成地产开发,来快钱,立竿见影;母鸡是实体经济,短时间未必看得见成效,需要耐得住、等得起。
讨论颇为激烈,当从事工业智能化开发的科大智能出现时,有了一锤定音的结果。后者当时想找一块300亩的工业用地作为产业基地,问了一圈无果,已准备整体迁出上海。松江在此时接了下来,决定将300亩房地产规划用地改为工业用地。
至少10个亿的土地出让收入没了,一个先进制造业的“潜力股”却留住了。
“不拘小利算大账”,松江很快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海尔智谷、上海超硅、正泰启迪智电港、G60脑智科创基地、腾讯长三角人工智能先进计算中心、复宏汉霖……“十三五”期间,相继有8个百亿级项目宣布在松江开工建设。
后来人们发现,九科绿洲不只是一个“世纪公园”。它是松江这些年来变化最剧烈的地方,更是许多变化的起点——从这里开始,一本“时代算法”“大账”算出来了。
G60是沪昆高速的编号,从上海西南一直延伸到云南昆明。松江的大量制造企业恰好是沿着这条高速路分布的。但自主创新这条路从来不好走,需要极大的时间投入、资源投入,付出巨大的耐心,还未必一定见效。这也是不少人对此犹疑的理由。
松江又算了一笔“账”:实现从依靠传统工业到依靠科技制造的动能转换,当前或有代价,未来必有回报——松江时代第二算
“十三五”期间,松江全社会r&d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强度已达到4.59%。相应的,还有政策、服务等全方位的投入——几年间,松江引进和培育了一大批科研院所、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为制造企业创新提供完备的科研体系保障,并围绕39个关键工程领域和颠覆性技术方向,出台了详细的支持政策。
当地有一家生产芯片原材料的企业,曾因前期把大量资本都投入到研发里,险些就撑不到量产阶段。松江拉了它一把。前前后后,区里为这家企业组织了400多场协调会,许多次是区领导直接出马,帮助突破了项目遇到的各种发展瓶颈,最终将其培养成了国内某项技术的领军企业。
许许多多的科创企业在松江享受过类似服务,甚至因此改变命运。
区域协同,走通共赢之路——松江时代第三算
问世不过几年,“G60科创走廊”却已经换过好几次名字。最初它叫上海松江G60科创走廊,后来是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如今,这条走廊被正式命名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
这里藏着松江的第三本“账”——一个区域的发展,究竟是独善其身,还是开放共赢?
正泰电气,松江老牌电气工业企业。除了在松江建设正泰启迪智电港,企业还在浙江嘉兴布局电气产业基地,在安徽合肥设立制造设备基地。
越来越多的企业与其一样,试图借助各城市差异化的发展优势来降低自己的经营成本。相邻的区域,如果彼此之间的资源要素流通能更便利,区域内的市场主体生命力也会更旺盛,整个城市群的发展韧性也就更强。
这正是“一体化”的呼声。而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松江显然不只是上海的松江。
G60途经多个产业重地,发展的格局决定了发展的成效。多方努力下,上海松江区、嘉兴市、杭州市、金华市、苏州市、湖州市、宣城市、芜湖市、合肥市9座长三角城市(区)相继加入G60科创走廊。
各方都明白,开放共享、区域协同,是大势所趋。但将“一体化设想”变成“一体化实践”,却又充满考验。
2019年,郭淑晴从干了11年的街道干部岗位上转到了G60科创走廊联席办,担任联席办综合组一名工作人员。综合组的核心任务是完成跨区域合作的协调工作,这在当时算一个难题。
G60九城之间并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各地的各个委办局对G60的了解程度不一,也没有考核硬约束,很难找到彼此合作的切入点。
联席办集思广益,广泛调研,最终决定从促进九城的产业集群发展入手。“上海有极强的资源配置能力,浙江强于商贸数字经济,江苏工业制造业在全国领先,安徽大科学设施布局完善,如果能够从具体的产业入手,搭建市场主体联动发展的平台,可能会是兴奋点。”
2019年,这一思路下的第一个产物——以金华市为主导的新材料产业联盟成立。金华市拥有诸多新材料领域的国内一流企业,在联席办牵头下,九城内所有的新材料企业、研发机构、相关高校归拢在一个平台下,让市场需求带动行业强链补链。
“别小看这个产业联盟,它不光能够助力链上的企业自主配置资源,实现供需对接,它也是我们促进九城更紧密衔接的一个重要触角。”郭淑晴说。
有很多具体的例子,比如商飞面向长三角寻求供应商时,产业联盟内的诸多企业就第一时间获得对接机会。在大飞机装机设备领域,九城为中国商飞输送潜在及合格供应商24家;在大飞机特殊工艺材料领域,九城16家企业已完成32种产品供应对接。
2021年,郭淑晴上任G60科创走廊联席办主任,工作之一是接待全国各地的大量参观团,无数次回答一个普遍关心的问题——G60怎样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跨区域合作。
“每一次,我都会把产业联盟的案例详细讲给他们听。”她说,“这是实践下来,最行之有效,也最受市场主体欢迎的做法,它切实地拉长各城市长板,让九座城市紧紧抱在一起。”
如今,G60科创走廊已经陆续成立了16家产业联盟。九城之间还主动打破行政藩篱,建设了“一网通办”专窗,发出全国首批跨省办理执照。
此外,九城还共同试点了1796台(套)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和创新券互认互通;同步发行了“双创债”;共同出台了九城互认互通的18条人才政策……
(3)唯实唯干的“时代担当”
在今天的松江干部中,这是一种常态——转型的核心支撑,来自于“人”的转变;推动转型的关键,也在于激发“人”的潜力和状态。
“唯实唯干”,是近年来松江大会小会上反复出现的词。对不少干部来说,来自区委的这项要求,是在一个个具体的场景里得到诠释的。
长三角九城“一网通办”项目落地前,作为发起者的松江,连许多城市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联系方式都没有。不少电话是通过政府官网查到的,打过去,讲起想要共享数据、联通办事网络,话筒那边常常是错愕。
有一阶段,时任G60科创办干部的夏超群5天跑了8个城市,解释、沟通、磨合。其中一个城市决定和松江“互联互通”,是因为登门的松江干部不假思索,答清了三个问题:“一网通办”需求到底有多大?会不会对原有业务办理产生影响?是否变相增加了负担?
“对方觉得我们既主动,又专业,愿意一试。”夏超群说。
与他一样,许多松江干部如今愈发意识到,要做成事,尤其是那些没有先例的事,吃苦劲头和专业能力缺一不可。
“实际工作要求我们,既要第一时间掌握、更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最新要求,又要熟悉产业、弄懂市场、吃透政策。知识更新迭代很快,得有快速学习的能力。”郭淑晴说。
她从事的协调联动跨区域合作,很多时候没有先例可循,遇到困难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电话里谈不清楚就坐高铁过去当面谈,一次谈不好就反复谈,“得有‘磨’的韧劲,更要有‘创’的勇气。”
在松江,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平台,同时成了锻炼干部、培养干部的平台。在火线考验干部,在一线培养干部,大胆使用年轻干部,这是当下松江的常态。新一届区委区政府的处级干部中,“80后”达到120余人。
四、飞地经济是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战略路径、载体和推手 (一)飞地经济是G60科创走廊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战略选择、战略路径、战略载体和战略推手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从总体上开始进入重要的战略转型期,产业形态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突出亮点是产业集群由企业集聚为主,升华为产业特色明显,资本、土地、技术、资源、空间利用等高度集约发展和产业链、人才、服务业等高度集聚跨流域发展。“飞地经济”脱颖而出。
“飞地经济”是以特定地域空间为载体,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特色产品为中心,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在经济结构、组织、体制和运行上带有突出特点,能够使资源要素、市场、科技以及各相关部门相互联系、相互吸引,使区域优势进一步扩张并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新型产业组织形式。
发展传统飞地经济有利于破解土地、人力等资源约束,形成“飞出地”和“飞入地”互利共赢局面。飞地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两个地区在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飞出地”的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管理运营和政策等具有比较优势,但最为缺乏的是“土地指标”,而“飞入地”恰恰具有土地、人力资源和市场等优势。飞地经济中“飞”的不是土地,而是让“飞出地”的优势资源和要素输入到“飞入地”,跨越行政管辖或国界空间与当地的优势结合,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利益分配等合作和协调机制,实现互利共赢。有效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飞地经济”是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必然趋势,既能保持长三角现有行政区划竞争优势,又能冲破行政区划对经济制约的藩篱,实现空间结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G60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1.飞地经济有助于推动G60长三角区域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积极创新“飞地经济”合作机制,旨在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资源集约利用,提升市场化运作水平,完善发展成果分享机制,加快统一市场建设,促进要素自由有序流动。发展飞地经济能够促进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深化跨区域协调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拓展区域市场和经济发展新空间,有效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2.飞地经济推动G60行政区管理向区域协同治理转变
当前,G60长三角地区诸多行政区域发展正在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区际要素流动逐渐增多,传统的“行政区行政”方式已不能满足G60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时代要求;通行的“区域行政”的科层制行政管理使得区域竞争大于合作;同时,分税制也使得地方政府广泛参与经济活动,甚至为了本地利益而实施排他性的政策,最终造成资源浪费、发展不平衡、重复建设等问题。由此,需要深刻理解区域协同治理是当今和未来G60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3.“飞地经济”是G60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路径载体
“飞地经济”模式顺应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需求,既能保持现有行政区划竞争优势,又能冲破行政区划对经济制约的藩篱,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双向导入。在各地加快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和提质增效的过程中,飞地模式已成为区域间信息互通、产业对接、资源共享的战略路径载体。
飞地是产业跨区域转移的重要载体,不仅能够缓解产业转出地面临的发展空间受限、土地供需进展、要素价格上升等多重压力,而且能够为飞入地带来更高质量的产业、项目和要素,推动跨区域互补联动发展,实现各方共赢。
在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G60长三角地区亟需厘清产业空间再配置及重构思路。飞地经济有助于推动G60长三角地区间资源要素互补,带动两地产业升级。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高阶形态,新“飞地经济”可进一步优化长三角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项目突破行政区划与地理空间边界,并在更大空间内促进产业空间增值和资源优化配置,整合利用国内外优势资源提升区域产业承载能级,带动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与改造提升传统动能。
作为跨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形态和平台载体,“飞地经济”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长三角地区众多城市加快“飞地”布局,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创新和产业合作走向深度融合。随着长三角飞地经济的不断发展纵深推进,长三角各领域的一体化合作不断深化。
4.新“飞地经济”是推动G60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方面,发展飞地经济有利于长三角地区摒弃原有的拼资源、拼投入、拼消耗的发展路径模式,实现集约集群集聚发展。飞地经济可加快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布局,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引进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技术密集型项目,共同推进各类项目资源涌入本地区,凸显产业的聚集功能和集约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发展飞地经济有利于长三角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飞地经济助力打破地域界限和行政区划分割,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的聚集功能和溢出效应,给予发达地区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充分释放能量的承载空间。同时,可以高效发挥飞入地丰富的土地、劳动力资源效能及政策红利,助力其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加快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互利共赢的新格局。
再者,飞地经济是探索制度创新的重要平台。飞地经济是对内开放的新形态,其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通过系统性的配套政策支持和制度创新来实现。特别是,飞地经济能够有效促使飞入地和飞出地制度衔接,带动飞入地学习飞出地的发展和治理经验。
5.飞地经济有利于建立G60长三角区域产业链和供应链保障
飞地经济推动实现土地、政策、创新等要素跨区域重构。在推动飞地经济发展过程中,强化产业配套和供应链本地化,既能促进区域产业的合理分工,又有利于完善产业链,在结构升级、梯度发展上促进“飞入地”产业集群发展。同时,“飞出地”能够实现投资和项目在不同地区合理布局,最大化地整合各自地区的优势资源要素。“飞入地”与“飞出地”间的经济活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跨区域流动,有利于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飞地经济是经济欠发达区融入经济发达区战略选择路径载体
1.新飞地经济推动经济欠发达区与经济发达区融合发展
积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展中,许多二三四线城市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都遇到过的相似问题,如传统产业比重高、技术创新实力弱、人才流动趋向大城市……如何实现高端技术与当地产业的有效嫁接?如何快速接触与参与新的经济模式以带动当地经济有效转型升级?如何破解高端人才、高新企业难引难留的困局?
打造在异地进行科研孵化的“创新中心”及招商聚才的“科创飞地”,成为解决上述问题行之有效的创新路径。“科创飞地”作为欠发达区地方政府招商引智的重要抓手,打破了科创园区、科创平台跨区域限制,使科创要素和产业要素实现有效对接。
通过发展新飞地经济进入发达经济区并融入发达经济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成为经济欠发达区破解上述问题的关键和最佳战略选择路径载体。
新“飞地经济”本身即为新动能。产业新旧动能转化迭代升级发展是实现产业腾笼换鸟、带动其他地区升级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的本质是资源在空间的优化配置,发达地区可利用飞地经济模式,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为产业腾笼换鸟创造空间。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实现有效增长的前提下,欠发达地区可承接发达地区的旧动能转移外溢效应。相关行政区域均可利用飞地经济,吸纳高端要素资源,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和资源要素高效流通,实现优势互补和更深层次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飞地经济可为新旧动能平稳过渡提供有效保障。新旧动能转换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特定的过渡条件。推动低端低效产能“腾笼换鸟”,需要对落后产能拆迁改造、异地搬迁、依法关停或嫁接合作。基于区域间的发展阶段和比较优势,飞地经济模式是实现产业腾笼换鸟、带动其他地区升级发展的有效途径。
2.新“飞地经济”是发挥G60长三角对内开放高地的战略选择。
一方面,发展飞地经济有利于长三角地区在多维空间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要充分发挥较强的示范引领作用和辐射带动能力,在全区域、全国乃至全球范围构建资源配置的功能载体,有序转移一批符合“飞入地”发展导向的产业,以此集中优势资源,着力打造布局结构优、规模体量大、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实现空间资源最优配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发展飞地经济有利于推动G60长三角城市群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尤其是对内开放,发展成为新经济发展之城、科技创新之都。欠发达后发城市在先发城市建立飞地,或推动先发城市在后发城市建立飞地,可为后发地区有效吸纳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化的体制机制搭建有利平台,助力解决长三角在科技协同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重大瓶颈难题。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汇聚全球创新要素平台,共建共享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市场机遇、开放机遇、合作机遇,通过G60长三角新飞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为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走廊和重要创新策源地,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新发展格局作出G60贡献。
新飞地经济逐渐成为近年来城市产业发展,融入更层级城市群,对接一线与新一线城市发展红利的重要突破口和抓手。新飞地经济是区域合作、融合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不仅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突破口,更是枣庄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上海等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合作对接融合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和重要战略举措。
(三)飞地经济是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
产业差距是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根本所在,因此,通过飞地经济的发展消除、缩减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是我国共同富裕当下重要抓手和关键所在。
实质上,“飞地经济”整合了“飞出地”和“飞入地”的优势要素资源共同发展经济,即“飞出地”带着自己的优势生产要素去享受“飞入地”的互补优质生产要素的红利。经济发达地区在资本、人才、技术、物流、信息等方面具有优势,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土地、劳动力、招商政策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飞地经济”将二者的优势要素资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欠发达区和发达区两个发展存在势能落差的两个地区,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地区的经济开发,园区共建,来实现资源互补、互利共赢。
1.飞地经济消除薄弱村,拓宽富民强村新路径
要补齐山海地区薄弱村的短板,依托“飞地”模式夯实共同富裕基础盘。一方面,“飞地抱团”,强村富民。欠发达地区中受地理位置和土地资源限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相对滞后的村集体,集中资金、土地等资源配置到结对的发达地区、城镇、工业功能区、产业园区等区位条件较好的地方,建造或购置厂房、街面、商业用房,用于发展物业经济、楼宇经济等快速见效的项目,壮大“飞出地”的村集体经济,探索以股份制形式投入到“飞入地”包含科创、金融、人才孵化、生态补偿等平台在内的产业园,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强村富民工程。另一方面,“问海借力”,示范引领。以乡村振兴为突破口,建好村级山海协作示范点,依托“消薄飞地”,将飞地红利释放到乡村振兴的农业、工业、文旅服务业等项目中,实现产业关联畅通。
2.飞地经济助力欠发达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欠发达地区通过“正向飞地”发展模式,以欠发达地区本地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在发达地区的引领作用下,充分结合自身资源禀赋,进行有效整合与系统性优化,形成开放包容、各具特色、共建共享的产业链。农业往往是欠发达地区的重要产业,农业作为推动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要借助“飞地经济”模式在具有农业种植优势的区域建设“农业发展园区”,并通过引入研发专家团队入驻,在域内着力打造农产品新技术创新研发基地,构建“产业+项目+人才”的培育体系。从而使“正向飞地”模式不仅为欠发达地区提供“输血式”帮助,还提供“造血式”支援。
二是,飞地经济助力欠发达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传统飞地经济大多带有帮困、扶贫和输血的初衷,虽然能为欠发达地区带来大量产业落地,助力当地经济发展,但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外推力不足,转移产业层次相对偏低。“科创飞地”是一种“嵌入式”产业合作模式,欠发达地区打破以土地使用权换项目的思维定式,根据自身产业发展需求,逆向引流高端创新要素,主动“引凤入巢”,以土地发展权换取长期引智平台,通过异地创新要素的聚集、跃迁,引领本地产业转型升级。
欠发达地区还可以利用“反向飞地”模式,一方面,在有矿产能源资源开发条件的欠发达地区,发挥“飞入地”市场、产业、技术等优势,在发达地区共建“飞地园区”,提升欠发达地区优势矿产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打造产业合作示范园和产业示范基地,促进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利用经济发达地区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特别是“新基建”的布局,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充分“借资借智”,弥补其在新技术等方面底子薄、基础弱的短板,着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发展,以形成数字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从而促进欠发达地区产业优化升级。
3.新飞地经济实现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
新飞地经济创新资源导向,拓展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新路径。以创新资源为导向的“孵化器模式”正成为“飞地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它通过在经济发达地区建设科技研发平台,在欠发达地区建设产业承接园区,从而形成科技产业的生态闭环。欠发达地区可利用这一模式,在具有产业、技术、研发优势的地区设立离岸“飞地众创孵化平台”,以“保姆式”服务吸引创新创业项目与优质企业等资源入驻“飞地”,通过广泛的人才交流与技术互学,在“孵化平台”内培育良性的创新氛围与竞争动力,进而为欠发达地区产业的发展提供创新生产要素,使欠发达地区成为承接产业发展的“创新盆地”,形成与经济发达地区“总部+生产基地”“研发+生产基地”的合作模式,有效解决欠发达地区先进生产要素匮乏等问题,实现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另外,以创新资源推动欠发达地区“飞地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须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把人才需要纳入到欠发达地区“飞地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中,针对性地制定人才需求政策,对人才做到知人善任,切实有效发挥人才价值,同时要改善科技创新环境,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欠发达地区通过“科创飞地”招商引资发展新兴高科技产业不仅使得欠发达区实现由“借力帮扶”到“造血强本”的转变,更重要是“科创飞地”让欠发达区缩小了与发达区产业发展势能差距,因此,发展飞地经济是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
(四)五种模式飞地经济赋能G60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飞地经济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热词”,科学地对飞地经济发展类型进行分类,将对政府经济部门出台经济发展规划和采纳适合自己的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让飞地经济更好地赋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淮海经济圈小康制度建设论坛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小康淮海模式学思行核心发起人、首席专家马道成,依据飞地产生的原因、飞地经济飞出地与飞入地政府在招商引资发展飞地经济中发挥作用,原创性地将飞地经济划分为五种类型(模式):分别是政策性飞地经济——山海协作政策型飞地经济、正向招商飞地经济、反向招商飞地经济、双飞双向招商飞地经济、山河海协同三地双向招商飞地经济。欠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携手互利合作,通过采用合适的飞地经济模式发展飞地经济,平衡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化解地区经济差距,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尤其是双飞双向招商飞地经济和山河海协同三地双向招商飞地经济可以为国家区域经济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提供无限可能条件和无限空间载体平台。
1.山海协作政策型飞地经济——飞地经济1.0
2003年,浙江省委全面启动的“八八战略”中,提出要进一步发挥山海资源优势,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积极实施“山海协作工程”。20年来,浙江域内“山”与“海”携手同行,并持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工作,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奏响“山海协奏曲”。
山海协作政策型飞地经济是指:在国家或者上级政府引导下,发达区政府携手欠发达区飞入地政府响应国家省市号召并依据国家精准扶贫等有关产业扶持政策,采用“发达区飞出地政府主导+飞地所在地政府辅助配合+企业参与”的形式在欠发达地区落地发展帮扶援助性质的飞地经济。
山海协作政策型飞地经济主要是指大家比较熟悉的对口支援与帮扶型飞地经济。山海协作政策型飞地经济飞地园区建设和运营管理主要是由“飞出地”主导或“飞入地”政府(及其投资建设开发公司)托管、共建等,主要包括中央政府主导、地方政府主导和“中央—地方”政府交互治理等。
山海协作政策型飞地经济基本模式:上级政府指导(引导)+发达地区政府共同主导+欠发达地区政府辅助配合+企业参与+产业飞地(属于欠发达地区)
山海协作政策型飞地经济主要是是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由对口支援与帮扶任务而探索出的产业扶贫“造血”式新途径。
欠发达地区的“短板”在于产业,山海协作的重点就是激发欠发达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推动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发展、壮大。其中,共建产业协作平台是做实山海协作关键一招。
比如,遂昌—诸暨山海协作产业园是浙江首个签约的结对县市共建产业园,形成了“共同管理、共同投资、共同招商、共同受益”的发展模式。
通过共建产业园,可以促进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合理流动,实现先发地区与加快发展地区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配置。对于先发地区来说,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实现“腾笼换鸟”;对欠发达地区来说,产业园的建设不仅带来了资金、项目,还培育了特色优势产业,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能。
共建产业园的方式也适合不能发展工业的山区县,对于本身基础薄弱、资源受限的山区县来说,发展飞地经济就是一种全新的探索。浙江的飞地经济与传统模式不同,简单理解,就是传统飞地模式的反向操作。以发达地区作为“飞入地”、山区县作为“飞出地”,由“飞入地”提供“飞地”发展空间,“飞出地”为“飞入地”提供开发建设用地指标、耕地占用与补偿平衡指标等作为补偿,“飞入地”与“飞出地”通过协商,共担“飞地”建设成本、共享“飞地”建设收益。
山海协作政策型飞地经济集中地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于扭转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和构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正向招商产业飞地经济——飞地经济2.0
正向招商产业飞地经济是指欠发达地区在发达区招商引资,而发达地区因新旧动能转换产业提档升级将旧动能旧产能向欠发达区进行的产业梯度转移而产生的飞地,形成飞出地“资本+技术+管理优势”与飞入地“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优势”的结合。飞地园区建设和运营管理主要是由“飞入地”政府主导(及其投资建设开发公司)托管、共建,或“飞出地”政府(及其投资建设开发公司)托管、共建等。正向招商产业飞地经济是指“飞出地”和“飞入地”存在产业结构和层级梯度差,按照产业梯度转移路径推进的飞地经济,前者具有资金、技术、管理和品牌优势,但因土地指标、用工成本和资源能源环境的约束,急需“腾笼换鸟”;后者则为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期待“筑巢引凤”。
“正向招商产业飞地经济”基本模式:欠发达地区政府和发达地区政府共同主导+企业参与+产业飞地(属于发达地区,或者两地共建共享)。
正向招商产业飞地经济又称传统飞地经济,是最常见的飞地经济。
3.反向招商科创飞地经济——飞地经济3.0
(1)反向招商科创飞地经济
反向招商科创飞地经济是指欠发达地区飞出地政府在经济发达区采用“飞出地欠发达区政府主导+飞地所在地发达区政府辅助+企业参与”的形式,依据飞地所在地政府招商引资政策法规等和当地市场经济运行环境要求开展招商引资而产生的飞地经济。
“反向招商科创飞地”通常也被称为“人才飞地”“科创飞地”“双创飞地”等。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飞地经济呈现出从单一的“产业飞地”向“创新飞地”和“双向飞地”转变的趋势,“反向招商科创飞地”建设已成为长三角区域合作的重要方式。以往上海向外省市开辟“产业飞地”,然而随着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战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度推进,一些经济实力强且有研发需求的城市主动到“寸土寸金”的上海寻找“飞地”,开启“双向模式”。“创新飞地”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欠发达区域的技术创新短板。
“反向招商科创飞地”基本模式:欠发达地区政府主导+飞地所在地政府辅助+企业参与+科创飞地(属于欠发达区)+产业基地(也属于欠发达区)。
“反向招商科创飞地”经济实质上是欠发达地区政府利用市场经济手段独立在发达地区设立“科创”飞地开展自主性市场招商引资行为,并对“科创飞地”的发展发挥主导性作用,而“科创飞地”所在地政府对“科创飞地”发展只是发挥辅助性作用,一般来说,“科创飞地”的首要使命是招商和引资,第二使命才是“引人才”和“项目孵化”。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无论是“反向招商科创飞地”还是“产业飞地”都属于欠发达地区,“反向招商科创飞地”所在地政府没有对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转移,更没有参与欠发达地区“产业基地”产业链的建设。
尽管“反向招商科创飞地”是欠发达区政府主导的招商引资“单人舞”(科创飞地所在地政府几乎不参与),与后面将要谈到的“双飞双向招商飞地”“双人舞”经济有着显著的区别;但是对于欠发达区来说,“反向招商科创飞地”经济具备“欠发达区本地产业园区基地+发达地区科创飞地”产业双向发展闭环特征,也往往被有些“人”称为为“双向飞地”,往往造成理解偏差与概念混同。
如今,“反向招商科创飞地”经济形成了“飞地科创中心城市研发+本地产业园区生产制造”,构建“创新研发—成果孵化—产业化落地”的创新创业生态链条,并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治理模式,为创新要素的流通配置提供了更合理的实质化路径。
(2)正向招商飞地经济与反向招商飞地经济不同
正向招商产业飞地经济(传统飞地经济),是经济发达地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设立飞地,通过产业从飞出地向飞入地转移,实现飞出地资本、技术、管理与飞入地劳动、自然资源的优势互补。
而近年兴起的“反向招商科创飞地”,则属于逆向而行,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达地区设立飞地,利用当地科创资源遴选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创新项目进行孵化,孵化之后导流回本地产业园区基地,实现飞出地资源、政策与飞入地技术、人才的有机融合。
“反向招商科创飞地”经济是由欠发达区政府通过本地“产业基地”和发达区设立的“科创飞地”的联动发展,形成异地研发、本地转化的产业跨区域闭环发展模式。
“产业园区基地+科创飞地”——“产业”具有独特优势。“本地产业园区基地+科创飞地”通过两地耦合联动,推动创新要素有序流动,优化产业链区域布局。一方面有益于后发地区转型升级,实现从“被动承接”到“主动选择”的转变。
正向招商产业飞地经济(传统飞地经济)大多带有帮困、扶贫和输血的初衷,虽然能为欠发达地区带来大量产业落地,助力当地经济发展,但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外推力不足,转移产业层次相对偏低。“本地产业园区基地+科创飞地”是一种“嵌入式”产业合作模式,欠发达地区打破以土地使用权换项目的思维定式,根据自身产业发展需求,逆向引流高端创新要素,主动“引凤入巢”,以土地发展权换取长期引智平台,通过异地创新要素的聚集、跃迁,引领本地产业转型升级。
“本地产业基地+科创飞地”也有益于创新要素有效集聚,实现由“借力帮扶”到“造血强本”的转变。
可以看出,进入“反向招商科创飞地”3.0模式时代,市县域主体已不再走梯次转移产业、承接发达地区落后产能的老路,而是更加主动地将“飞地”用作本地与大城市创新协同的新武器。
“反向飞地”模式将招商的触角直接伸到飞出地,利用欠发达地区的低成本等优势,通过建立飞地快速获取发达地区的人才、区位、资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对欠发达地区招商引资具有重大意义。
(3)反向招商科创飞地经济两种主要模式
孵化器模式。该模式要求在发达地区建设众创孵化平台,在欠发达地区建设产业承接园区,形成科技产业生态闭环。欠发达地区为增强创新能力,在招商引资中注重建设众创孵化平台;到产业、技术、研发优势地区设立离岸“飞地”众创孵化平台,通过“保姆式”服务吸引创新创业项目与优质企业资源入驻“飞地”;待企业条件成熟,再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将项目引回到欠发达地区,以欠发达地区产业园区作为企业规模化生产制造的承接地。
以税抵租模式。企业总部办公免租金入驻到发达城市的“反向飞地”中,条件是将企业注册地迁到欠发达地区,逐步将制造环节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一方面,经济发达城市用地稀缺、成本高企,高科技制造产业外溢,适合总部办公、研发;另一方面,经济落后城市土地丰富、成本低廉,适合中试、生产,“以税抵租”模式下,“飞入地”获得产业引入,企业获得免费的总部办公,“飞出地”获得总部经济发展,可以实现多方互惠共赢。
4.双飞双向招商飞地经济——飞地经济4.0
(1)双飞双向招商飞地经济
在研究反向招商科创飞地的基础上,提出了“双飞双向招商飞地”概念,这里的“双飞”指“产业飞地”和“科创飞地”双飞地。“双飞双向招商飞地”是指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两个相互独立的行政地区两个政府,各自打破区划限制,两地政府通过跨区域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合作,采用“两地政府共同主导+企业参与”的形式,依据飞入地政府招商引资政策法规等和当地市场经济运行环境要求,各自在合作另外一方地区设立飞地,欠发达区在发达区设立“科创飞地”,发达区在欠发达区设立“产业飞地”,或者设立“产业飞地+科创飞地”,或者欠发达区和发达区两者共同在二者之外的第三方设置“产业飞地”,合作共同开展招商引资而产生的飞地经济。
(2)双飞双向招商飞地经济三种主要模式
初级“双飞双向招商飞地”基本模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两地政府共同主导+企业参与+设在发达区的科创飞地(属于欠发达区)+设在欠发达区的产业飞地(属于发达地区)。
中级“双飞双向招商飞地”基本模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两地政府共同主导+企业参与+设在发达区的科创飞地(属于欠发达区)+设在欠发达区的产业飞地(属于发达地区)+设在欠发达区的科创飞地(属于发达区)。
高级“双飞双向招商飞地”基本模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两地政府共同主导+企业参与+设在发达区的科创飞地(属于欠发达区)+设在欠发达区的产业飞地(属于发达地区)+设在欠发达区的科创飞地(属于发达区)+第三方设置“产业飞地”(欠发达区、发达区共有和第三方所在地共建共享)。
(3)双飞双向招商飞地经济实质
“双飞双向招商飞地”经济实质上是欠发达地区政府和发达地区政府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各自在另外一方所在地设立“飞地”发展飞地经济,无论是“科创飞地”还是“产业飞地”两地政府互利合作共同发挥主导性作用,设在发达区的“科创飞地”属于欠发达地区,主要使命是“招商引资”、“引人才”和“项目孵化”。设在欠发达区属于发达区的“科创飞地”和“产业飞地”,一方面服务于发达区在欠发达区和次发达区“招商引资”、“引人才”、“项目孵化”和就地进行产业落地转化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还服务于发达区进行产业转移异地化发展或者异地布局发展拉长做大做强产业链的需要;最重要的服务是为发达区突破自己“招商引资”土地空间限制和本地区产业发展规划顶层设计制约的天花板,利用自己设在欠发达区“产业飞地”“产业飞地+科创飞地”,或者自己与欠发达区合作方一起共同设在第三方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飞地”“产业飞地+科创飞地”,突破发达区土地限制和本地区产业发展规划硬性条件制约另外布局本地区产业发展新格局。
与“反向招商科创飞地”是欠发达区政府招商引资“单人舞”不同,“双飞双向招商飞地”是欠发达区政府与发达区政府“双人舞”,两者利益与共携手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发达区不仅在欠发达区设立“产业飞地”,而且更重要是是它在欠发达区设立了“科创飞地”,这是它与“反向招商飞地”非常显著的不同之处。发达区在欠发达区、次发达区同时设立“科创飞地”和“产业飞地”为发达区突破本地土地空间制约和本地区产业发展规划限制,为发达区本地招商引资发展新产业新动能提供了无限可能空间和载体平台。
“双飞双向招商飞地”则是正向招商产业飞地经济和反向招商科创飞地经济两种模式的完美耦合,就“产业飞地”和“科创飞地”发展,由跨行政区的两地政府签署双向协议,通过“产业飞地”和“科创飞地”互相嵌入联动发展,形成欠发达地区招商引资项目异地研发孵化本地转化,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异地发展或者招商引资项目本地研发孵化异地转化发展的产业跨区域双闭环发展模式。
(4)发展“双飞双向招商飞地”经济对推动两地存在势能差的产业合作而言,有以下五点作用:
一是有利于破解土地、人力等资源约束,实现合作共赢。“科创飞地”在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管理运营和政策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最为缺乏的是“土地指标”,而“产业飞地”恰恰具有土地、劳动力和市场等优势,双方不谋而合。
二是有利于建立区域产业链和供应链保障。“产业飞地”园区在发达地区实现产业梯度转移的同时,既能促进区域产业的合理分工、完善产业链,又有利于。“产业飞地”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发展。
三是有利于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联合招商,发挥两地各自资源渠道平台优势提高双方招商引资效度。
四是有利于欠发达区和发达区各自突破所在地产业发展国土空间限制、产业发展规划等限制,为自己所属的飞地开展招商引资发展飞地所在地具备相应国土空间、符合飞地所在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产业,而该产业因不在本地区产业发展规划许可范围之内、或者该产业在本地因缺少与之相应的产业所需国土空间、或者缺少该产业发展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制约而无法开展。因此,基于两地深度嵌入式互利共赢合作,可以说发展“双飞双向招商飞地”就是让本地区国土空间、人才、技术、资金和产业链拓展和延伸,是飞地经济发展的未来和方向。
五是有利于欠发达地区破解人才难题。制约欠发达区产业发展瓶颈和天花板是人才短缺问题,破解人才难引进问题是欠发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人才引进真的非常困难,尤其是高端人才。重金引进,给房给职称都很难引进几个,即便来了也很快就走了。哪怕没走,来这里干个一两年,人的水平慢慢也不大行了……”显然,大城市人才聚集的“马太效应”正在不断强化。
很多时候,造就人才的不仅是其个人的能力,而是人才“圈子”带来的行业信息与创新经验的快速传播交互。就当前我国广大欠发达区城市主体而言,其产业与人才密度几乎是养不起高水平人才的,这是赤裸裸的客观现实。
“双飞双向招商飞地”使得欠发达区与发达区形成互利共赢的深度嵌入式合作伙伴关系,欠发达区不仅可以通过“科创飞地”事业吸引人才,也可以通过让该人才获得合作另外一方发达区城市人才身份和相应的人才待遇,彻底解决高端人才服务欠发达区经济的后顾之忧。
G60长三角地区率先开展“双飞双向招商飞地”的创新实践,为推动跨区域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提供了组织载体和重要抓手。
5.山河海协同三地双向招商飞地经济——飞地经济5.0
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飞地经济,尤其是“反向招商科创飞地”和“双飞双向招商飞地”能够跨区域延伸产业链、打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有助于要素资源自由流动,有效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飞地经济已经成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成为先富带后富、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发展模式。
但是实践中我们发现,在上海、深圳等发达区超级大城市开展“反向招商科创飞地”和“双飞双向招商飞地”的城市大多数是二三线次发达地区的城市,绝对意义上的中西部欠发达区或者后发区的城市比较少,因为,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深圳、北京等地投资建设“飞地”代价不菲,一些经济基础差、基础设施欠缺、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产业发展滞后、财政规模小的落后局面的中西部后发城市直接到上海、深圳、北京等超级城市开展“科创飞地”经济,往往会承受巨大的财政压力和重大投资经济风险。但是这些广大中西部后发城市可以调整招商引资发展思路,选择与“反向招商科创飞地”和“双飞双向招商飞地”成效显著的东部次发达区(国家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洼地城市)城市深度合作,比如区位优势比较显著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淮海经济圈城市枣庄、徐州等次发达城市,广大欠发达地区将自己的“科创飞地”设置在该次发达城市(比如枣庄、徐州等次发达城市),与该次发达城市共享共建该次发达城市自己设在上海、深圳、北京等地的科创飞地,这样,既实现了后发地区到上海、深圳、北京等超级大城市发展“科创飞地”借船出海目的,又解决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减轻了投资经济风险,还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欠发达区、次发达区和发达区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有序梯次转移和区域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而缩小区域产业发展差距事实上就是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建设。为此,淮海经济圈小康制度建设论坛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小康淮海模式学思行核心发起人、首席专家马道成原创性地提出“山河海协同三地双向招商第三方飞地”概念,为欠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合作开展飞地经济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
(1)山河海协同三地双向招商飞地经济
“山河海协同三地双向招商第三方飞地”概念中的“山”是指广大中西部欠发达大地区,“河”是指淮海经济圈京杭大运河沿线东部次发达区,或者经济实力靠前的其他区域次发达区,“海”是指上海、深圳等长三角、珠三角国家沿海经济发达区;欠发达区、次发达区与发达区三者携手合作,次发达区与发达区率先开展“双飞双向招商飞地”经济模式,欠发达区与次发达区再开展“双飞双向招商飞地”经济模式,即欠发达区在次发达区设置“科创飞地”,次发达区在欠发达区设置“产业飞地”,或者欠发达区、次发达区和发达区三者共同在三者之外的第四方设置“产业飞地”。
“山河海协同三地双向招商飞地经济”是指欠发达地区、次发达区和发达地区三个相互独立的行政地区三个政府,各自打破区划限制,三地政府通过跨区域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合作,采用“三地政府共同主导(或者其中两个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形式,依据飞入地政府招商引资政策法规等和当地市场经济运行环境要求,各自在合作三方中一方地区设立飞地,或者欠发达区在次发达区设立“科创飞地”,次发达区在发达区设立“科创飞地”,次发达区自己或者联手发达区在欠发达区设立“产业飞地”或者“产业飞地+科创飞地”,而发达区在次发达区设立“产业飞地”(“产业飞地+科创飞地”),或者欠发达区、次发达区和发达区三者共同在三者之外的第四方设置“产业飞地”,合作共同开展招商引资而产生的飞地经济。
(2)“山河海协同三地双向招商飞地”主要有两种模式
“山河海协同三地双向招商飞地”发展模式是以“双飞双向招商飞地”为基本模式,并融入山海协作政策型飞地、正向招商产业飞地和“反向招商科创飞地”发展模式,是飞地经济复合型模式。
初级“山河海协同三地双向招商飞地”基本模式:欠发达地区、次发达区与发达地区三地政府共同主导(或者其中两个政府主导)+企业参与+设在发达区的科创飞地(属于次发达区)+设在次发达区的科创飞地(属于欠发达区)+设在欠发达区的产业飞地(属于次发达区,或者发达地区,或者属于两者)。
高级“山河海协同三地双向招商飞地”基本模式:欠发达地区、次发达区与发达地区三地政府共同主导(或者其中两个政府主导)+企业参与+设在发达区的科创飞地(属于次发达区)+设在次发达区的科创飞地(属于欠发达区)+设在欠发达区的产业飞地(属于次发达区,或者发达地区,或者属于两者)+设在三者之外的第四方产业飞地(属于三者共有,或者其中两者共有)。
(3)“山河海协同三地双向招商飞地”重要作用
“山河海协同三地双向招商飞地”重要作用除了具备上述所有飞地经济模式的作用外,还具备下面作用:
一是有利于欠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联合招商,发挥三地各自资源渠道平台优势提高三方招商引资效度。
二是有利于欠发达区、次发达区和发达区各自突破本地区所在地产业发展受国土空间限制、产业发展规划等限制,而在本地区所属的“飞地”开展招商引资发展“飞地”所在地具备相应国土空间规划、符合“飞地”所在地产业发展规划的“新产业”,而该“新产业”因不在本地区产业发展规划许可范围之内、或者该“新产业”在本地因缺少与之相应的产业所需国土空间、或者缺少该产业发展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制约而无法开展。因此,基于三地之间深度嵌入式互利共赢合作,可以说发展“地双向招商飞地”就是让本地区国土空间、人才、技术、资金和产业链拓展和延伸,是飞地经济发展的未来和方向。
三是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提供了无限创新工具手段。
五、G60四大建设模式:以跨域治理模式创新为牵引 历经多年实践,以跨域治理体制与治理模式创新为牵引,G60科创走廊逐渐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创走廊建设新模式。
1.跨省域、多层级、条块联动的政府治理体系。欧美国家科创走廊多以地方政府间自发松散联合为主,而G60科创走廊则发展出一种国家战略支持、中央部委和省级政府有为引导、地方政府间积极合作的多层级府际合作治理网络,有效地克服横向府际协调及合作动力缺失等难题。这一特征本质上根植于中国特色的央地互动与合作模式,有机整合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纵向府际动力机制,共同推动跨域科创合作。
2.政府引导、多元治理主体共治的合作治理体系。不同于欧美科创走廊建设主流的企业或协会主导机制,G60科创走廊建设根植于中国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以多层级政府合作主导跨域规划编制、制度创新及政策供给,并以此引导行业协会、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高校、公民等多元治理主体围绕共同发展愿景,形成紧密型合作网络,共同参与跨域科创合作治理。
3.以科创合作为引领、全要素对接的一体化模式。G60科创走廊未局限于单一科创要素的对接合作,而是以科创合作为引领,以区域一体化发展和统一大市场建设为目标,综合对接先进技术、科学设施、科创人才、金融工具、园区空间等各类高质量发展要素资源,并在放管服、科技体制、知识产权保护、产学研转化等多方面给予制度松绑和先行先试权限。这一综合性、全要素对接的跨域一体化发展模式,是破除“行政区经济”顽疾的积极探索,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重要实践。
4.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化职能互耦的复合发展模式。不同于一些国家“科创在地化,制造外包化”实践,G60科创走廊充分依托中国的大国地理优势和制造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将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有机聚合于科创走廊空间范围之内,通过发挥地理邻近优势,打造世界级科技型制造业中心,避免陷入“科技业发达,制造业空心”的陷阱,探索中国式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的空间模式。
长三角区域内存在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不仅是先发地区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也是后发地区实现现代化跨越的重要机遇。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先发和后发地区具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应当取长补短,尽快构建这两类地区之间的内循环格局。要打造双向“飞地经济”,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协同,构建起普惠和绿色金融体系。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充分印证了区域发展中流动创造价值、四个1相加一定大于4的融合效应,三省一市都分享到了融合效应带来的空间红利、制度红利和市场红利。”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夏锦文提出,在新一轮推进阶段,我们要深入研究如何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长三角地区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这其中不仅涉及产业链与供应链重构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问题,还涉及打破行政壁垒加快制度创新、提高政策协同效率、区域治理体系法治化水平以及人文经济发展速度等重要方面的工作。
六、G60的先行启示:重塑地方政府间合作关系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正在持续探索中国式科创走廊建设模式,现下,仍可归纳出若干经验供其它地区参考借鉴:
1.高频次推动空间尺度重构。空间尺度重构是重构经济发展空间、优化发展权限空间配置效率的前提条件,有助于不断重塑区域发展平台的政策优势。G60科创走廊从“区域—地方”联结向“(全球)—国家—(区域)—地方”复合型联结转变,得益于持续的空间尺度重构,为全球科创走廊发展不断创设新的动力机制。
2.重视中央赋权的重要作用。中央政府的赋权赋能,是科创走廊升级发展、探索跨域治理体制创新的依托。地方政府和科创走廊平台须借助“上下互动式”扩权策略,巧借跨域合作平台优势,积极与相关部委沟通协调,不断争取中央的空间排他性授权,以持续增强科创走廊的政策优势与平台凝聚力,从根本上激发跨域科创合作的内生动力与积极性。
3.重塑地方政府间合作关系。中国的“行政区经济”体制是阻碍跨域合作的根本性障碍,这就需要不断创新跨域治理体制与模式,从跨域治理体系、财政体制以及人事安排的创新性探索,重塑地方政府间合作关系,为中国式科创走廊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4.持续激发地方干部创业热情。无论是政府主导各类要素资源配置,抑或推动各层级的制度变迁与治理模式创新,均离不开各级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与积极作为。这就需要充分重视并持续激发各级干部在科创走廊建设中的“创业”热情,从优化干部空间(纵横向)流动机制、府际交流与学习机制、容错纠错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为中国式全球科创走廊建设培育一批敢想敢干的优秀干部队伍。
七、接轨对接融入G60科创走廊现状 (一)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迭代至3.0,多个城市希望加入
在长三角区域内,最初沿G60高速公路布局的“科创走廊”,经过几次迭代,日益成为创新资源积聚高质量高地。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深入推进,如今,不少省市纷纷请求加入这个“朋友圈”,以获取新的发展机遇。
1.长三角兄弟城市希望加入
2019年10月15日,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即将一周年之际,长三角41个兄弟城市齐聚芜湖,召开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九次会议。会议对提交的《关于吸纳蚌埠等七城市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提案》予以审议,并全票通过蚌埠、黄山、六安、淮北、宿州、亳州和阜阳七个城市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七城加盟后,长三角覆盖安徽16个地级市,意味着安徽全面“入长”。
从本次会议现场注意到,相关嘉宾在演讲及书面交流材料中均显示,浙江绍兴、衢州、江苏的常州、安徽蚌埠、马鞍山、铜陵等多个城市均希望加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尽快融入长三角创新共同体。
比如,浙江绍兴的市领导在发言中表示,在产业创新方面,该市正全力争取纳入G60科创走廊,省级层面已将绍兴纳入G60浙江段的范围。绍兴市表示,将加强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沿线城市的创新合作,建设绍兴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深化与长三角城市创新券通兑合作。
而安徽的铜陵和蚌埠也不甘示弱。铜陵在书面发言中表示,请求支持铜陵进入G60科创走廊城市圈。铜陵市表示,作为长三角区域的重要节点城市,沪宁城际、沿江高速、铜宣高速将铜陵与上海、芜湖、宣城连成一线,而且该市与长三角区域产业链接紧密,是G60科创走廊扩容的重要备选城市。因此,“恳请城市协调会帮助铜陵早日进入G60科创走廊城市圈”。
蚌埠则表达了同样的呼声。其表示,希望城市协调会帮助支持蚌埠加入G60创新走廊,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合作交流,把新科技、新产业通过创新“飞地”的孵化实现“孵化在上海、产业在蚌埠”的发展态势。
2.G60科创走廊覆盖城市之外的省市对接走进G60
多个G60科创走廊覆盖城市之外的省市积极对接走进G60,纷纷请求加入这个“朋友圈”,以获取新的发展机遇。这一点可以从这些省市积极申请参加第六届进博会2023长三角G60(上饶)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要素对接大会的热情感受到,一些参会省市代表还发表了对接加入G60的重要讲话。参加本次会议的上饶市委书记陈云、上饶市副市长郭峰和青岛市委常委、上合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张新竹备受关注。
在众多的G60科创走廊覆盖城市之外的省市对接走进G60的省市中,江西上饶市和云南省是加入G60“朋友圈”态度积极,入圈行动迅速。为了更好地申请参加第六届进博会2023长三角G60(上饶)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要素对接大会,更好地对接融入G60科创走廊“朋友圈”,2023年8月27日、28日,云南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刘洪建,副省长郭大进率队赴上海市,实地考察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松江枢纽规划建设情况,并与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进行交流。
在第六届进博会2023长三角G60(上饶)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要素对接大会上,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郭大进受云南省委书记王宁,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予波委托向大会表达了云南积极走进融入G60科创走廊的愿望,云南省委省政府真诚希望与G60科创走廊各兄弟省市加强沟通合作,用好中老铁路这一黄金供应链,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和人才链紧密合作,共同开行好“中老班列—G60号”、“沪滇·澜湄线”国际货运班列,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度融合,更好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
(二)上饶对接长三角走进G60取得成效
上饶主动全方位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近年来,上饶市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积极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上饶市主动对接融入长三角产业体系走进G60成效显著,上饶对接融入长三角走进G60科创走廊,预示着江西省积极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愿景和努力。
1.主动接轨对标部署
作为江西“东门户”的上饶,有着先天的“沿海腹地、内地前沿”的区位优势,与浙江、福建、安徽交界,正加速打造江西省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2022年3月23日,在上饶市举行“3·23”警示教育活动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上,市委书记陈云说:“进入新时代,上饶“赶考”的“考题”就是乘势而为全方位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勇毅前行开创上饶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2023年初,江西省、上饶市两级发改委先后联合赴国家发展改革委、长三角区域合作办等地积极沟通帮助上饶市争取参加2023年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资格。经多方不懈努力,长三角办已基本同意上饶市参会。
上饶市全方位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市级层面确定了对标先进目标,县(市、区)也选取长三角地区的县(区)作为对标,有效促进对接融入长三角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从市本级到各县(市、区)相继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融入长三角工作领导小组,市直相关单位成立交通、科技、产业、人社等对接融入长三角工作专班。
一个个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专班的成立,推动了上饶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再聚焦、再发力,而一次次的上饶领导干部“走出去”,切身感受长三角地区敢为人先的发展理念,推动从思想观念率先接轨长三角:选派20名干部赴上海市经信系统和松江区跟班学习;各级党政领导纷纷深入上海、浙江、江苏等长三角地区考察学习……
2.规划引领,开启新程
融入G60科创走廊,有助于上饶搭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巨轮”。为此,上饶印发实施了《“十四五”时期上饶市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规划分析了上饶对接融入长三角的现实基础,研究提出了对接融入长三角的目标要求,指出了对接融入长三角空间格局一体化、交通运输一体化、区域旅游一体化、产业协同一体化、生态环境一体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一体化等六个一体化的融入路径和相应的行动计划。印发实施《上饶对接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发展规划》,对上饶对接融入长三角、打造G60科创走廊上饶段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谋划。出台了《关于乘势而为全方位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勇毅前行开创上饶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的实施意见》,从打造营商环境一流的“聚宝盆”、承接产业转移转型的“首选地”、精致精美的“宜居地”、推动共同富裕的“示范区”、更加风清气正的“勤廉地”和建设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市等六个方面研究提出了22条具体举措。制定了全方位对接融入长三角三年行动计划、五年目标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定期调度工作推进情况,狠抓年度工作计划落地落实。
3.对接融入,借势发展
2023年5月,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创生态建设大会在上海市举行,上饶市作为G60科创走廊覆盖城市之外的唯一特邀城市参会,为全方位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入G60科创走廊等创新平台、向先进发达地区借力发展等,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绿色通道。这对上饶市融入G60具有里程碑意义。
2023年6月,上饶市还与上海市松江区、徐汇区陆续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启了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新的一页。
2023年11月4日,上饶市政府、市政协主办,市商务局、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承办的上饶市融入长三角(杭州)招商推介会在杭州市举行。推介会上,还举行了签约仪式,共签约长三角地区投资上饶项目27个,总投资205.9亿元,涉及新能源、新材料、汽车零部件和物流等领域。
特别说明,上饶市2023年一季度新签约项目,68%来自长三角。目前,在上饶投资的客商中,来自长三角地区的占80%,其中浙商占65%以上。
2023年11月8日,上饶市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23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要素对接大会。上饶市作为G60科创走廊覆盖城市之外的特邀城市之一参会,本次大会名称为“2023长三角G60(上饶)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要素对接大会”,“上饶”两个字能写入本次大会名称隐含着上饶市获得了G60准成员资格,一定程度上,这预示着上饶市融入G60取得了实质性成效。
会上,上饶市与上海临港联合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该公司是上海市属大型国企——上海临港集团旗下第一家轻资产转型示范公司,以园区开发、企业服务和产业投资为主业。协议明确,双方将充分发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家战略策源地优势,依托高新产业培育、科技服务、金融服务、政策聚焦等多方面积聚的丰富资源,坚持向改革要动力、用改革增活力,大胆探索实践制度创新,合作共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饶)双向科创飞地,携手打造科技与产业创新共享中心、产业创新联动协作示范园。这有利于上饶市积极探索“研发孵化在长三角、生产转化在上饶”的协同发展模式,推动长三角创新资源与上饶市现代产业发展高效融合,加快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高水平协同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八、枣庄走进G60 山东2021年画了三个经济圈,既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圈,并提出支持济南、青岛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鲁南经济圈东南部的城市,临沂、枣庄、济宁有一个共同特点:正在转身向南,拥抱长三角。
(一)枣庄走进G60现状
1.枣庄走进G60的三个契合
枣庄走进G60与枣庄优越的区位优势契合。枣庄既是淮海经济圈中心城市,又是中原经济区、山东经济圈、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经济圈的天然结合部和国家南北、东西交通枢纽节点城市,是京沪高铁线路上唯一有两个高铁站的地级市,京沪高速与京福高速在枣庄交汇连接,京杭大运河唯一东西走向大运河中心城市,具有“承东启西、承北启南”的独特区位优势。枣庄作为山东的“南大门”,是北方地区对接长三角的门户。有着秀美的自然生态、便捷的区位交通、丰厚的政策红利、完备的要素保障,是淮海经济圈、中原经济区、山东经济圈、北方地区对接长三角的“桥头堡”、承接产业转移的“首选地”。
枣庄走进G60与枣庄市城市转型突围战略的需求高度契合。枣庄是我国东部沿海唯一的资源转型城市和山东省唯一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城市。以“变”求发展,以“创新”求可持续发展成为资源型城市必走的转型崛起之路,也成为枣庄再次强势崛起的一把利刃。
枣庄走进G60与枣庄“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目标需要高度契合。2021年,枣庄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转型跨越重塑辉煌。2023年以来,全市上下锚定“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积极培育包括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6+3”现代产业体系,其中锂电等新能源产业是全市首位发展的产业。
2.“科创飞地”招商,山东枣庄走在前列
早在2019年,山东枣庄高新区启动了枣庄高新区(杭州)创新中心,山东省首个跨省域飞地,建立起了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联系。枣庄高新区(杭州)创新中心让枣庄和杭州这两座京杭大运河上的起点和中点城市有了交集,丰富了枣庄高新区(杭州)创新中心的使命感和特殊性。
枣庄高新区(杭州)创新中心以“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为定位,一个中心即打造成以科学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为特征的创新中心,两个平台即总部经济招引落地平台和新型创客研发孵化平台,由此形成“一体两翼、相互促生”的创新体系。
设立枣庄高新区长三角高端制造业转移示范基地。为深入实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瞄准长三角推进高端制造大招商,2021年,枣庄高新区科学编制《枣庄高新区长三角高端制造业转移示范基地规划》。2021年到2022年7月,枣庄累计从长三角地区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80个、新开工148个。
2023年5月21日枣庄市长三角产业促进中心启用。枣庄长三角产业促进中心办公楼位于上海市青浦区,项目整体共12层,建筑面积12063.02㎡。
进一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为加快长三角地区先进产业和技术向枣庄拓展转移搭建平台载体,也为上海等长三角城市的优秀企业家、“高精尖新”技术研发团队及投融资机构了解枣庄、投资枣庄打开了一扇窗口。
目前,枣庄(上海)产业促进中心已经揭牌成立,开通中国枣庄(长三角)高端制造业转移基地网,组建枣庄(长三角)高端制造业转移基地联盟,有效扩大了枣庄在长三角的“朋友圈”。
(二)对枣庄走进融入G60科创走廊的建议
综合来开,枣庄高新区长三角(杭州)高端制造业转移示范基地和枣庄市长三角(上海)产业促进中心的建设与启用,不仅为枣庄招商引资取得了丰厚的成果,而且通过招商引资飞地建设让枣庄逐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为枣庄战略转型突围发展注入了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枣庄上海和杭州的两个飞地建设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还有进一步提升发展的巨大空间。也就是枣庄走进G60科创走廊招商引资还处于反向招商飞地经济3.0模式阶段,枣庄与G60科创走廊核心发起人——上海松江区政府还没有建立起深度的招商引资战略合作关系,处于招商引资“单人舞”阶段。事实上,枣庄走进G60科创走廊还可以走得更远一点,融入G60可以更深一点,枣庄完全可以携手G60科创走廊发起城市上海松江区政府共同开展双飞双向招商飞地经济和山河海协同三地双向招商飞地经济,分享更加丰厚的G60科创走廊发展红利。
枣庄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立足淮海经济圈、全国区域经济,以破壁思维,以全球的视角、世界的眼光和胸襟,走出枣庄看枣庄,走出山东看枣庄,定位枣庄,发展枣庄。
淮海经济圈小康制度建设论坛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小康淮海模式学思行专家建议枣庄走进G60科创走廊,分三步进一步走进融入拥抱G60科创走廊,为G60科创走廊发展贡献枣庄力量,也为枣庄高质量发展赢得更好的发展机遇、路劲和载体平台。为此,建议枣庄三部走进融入60科创走廊:
第一步,对标江西上饶,全面走进G60。
第二步,携手G60科创走廊发起城市上海市松江区政府,开展全方位深度战略合作,共建长三角(松江区.枣庄)G60科创飞地和淮海经济圈(枣庄.上海松江区)飞地(“科创飞地+产业飞地”)。
第三步,携手徐州、上海松江区共建淮海经济圈大运河科创走廊,让G60科创走廊赋能淮海经济圈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让大运河科创走廊赋能G60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小康淮海模式走进G60学思行(下)
——借势G60,打造大运河科创走廊
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
一、枣庄携手徐州、上海松江区打造大运河科创走廊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 枣庄作为淮海经济圈核心城市,是我国东部南北大通道京沪高铁、京福高速的中心城市,也是纵贯东西与南北交通交汇的节点中心城市,正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努力建设面向淮海经济圈的辐射中心。
人类命运共同体小康淮海模式学思行论坛和淮海经济圈小康制度建设论坛组委会专家们赋予枣庄淮海经济圈重要的战略定位: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洼地、国家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领头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地,国家欠发达区招商引资会客厅、引荐人、创新飞地经济总部、产业转移承接中转地,国家欠发达地区科创策源地和先行区。为此,人类命运共同体小康淮海模式学思行和淮海经济圈小康制度建设论坛组委会专家们建议枣庄市带头发起并携手淮海区域中心城市徐州和G60科创走廊发起城市上海松江区共同肩负推动大运河科创走廊建设的历史重任,为国家区域经济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赋能支持。
二、为什么提出发展淮海经济圈“大运河科创走廊”战略? (一)大运河是家庭家族民族国家的生命之河、大一统文化血脉之河、可持续发展的幸福之河
贯穿5大水系跨越8省市,千里水脉连通南北。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组成,全长约3200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经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古代运河,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伟大创新工程,蕴含着中华民族追求国家统一的执着信念、创新克难的创造精神、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大运河精神都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作为中国人民利用自然、发挥智慧重整山河的古代超级水利交通工程,中国大运河在千年岁月中,一直承担着沟通南北人员、物资流动、运输的大动脉功能。
今天,京杭大运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大运河这条黄金水道在当下依然发挥着重要的现实交通、运输功能,在现代物流体系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运河扬州段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两大世界级河流的十字交汇处,如今依然是大运河“黄金水道”中的“钻石航段”。
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是人类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人工科技智慧之河,是家庭家族民族国家的生命之河、大一统文化血脉之河、可持续发展的幸福之河。今天淮海经济圈不仅要继续做好黄河淮河治水工作,还需要大运河调水用水,化解中国北方中国西部缺水问题,另外,还要发展运河航运,通过运河通江达海,联通融通国内外大市场。因此,将淮海经济圈科创走廊命名为“大运河科创走廊”更加富有历史文化意义。
(二)淮海经济圈在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鉴于淮海经济圈在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的的短板,是国家东部欠发达地区,但是与广大中西部地区、东北等欠发达地区相比较又一定的比较优势,实施区域经济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比较可行;同时,淮海经济圈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小康制度文化环境建设模式具有很强的可学习性可复制性。因此,作为淮海经济圈核心城市的枣庄,可以把枣庄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定位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地,国家欠发达区招商引资会客厅、引荐人、创新飞地、产业转移承接中转地,国家欠发达地区科创策源地和先行区。
(三)G60科创走廊实践证明科创走廊可以高效地推动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前文已经充分的论述。
三、为什么选择枣庄作为大运河科创走廊的核心发起城市? (一)枣庄扛起大运河科创走廊发展重任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特殊意义
1.汉朝之前的历史正是一部以枣庄市古徐州首府(薛国)为中心的中国5000年早期文明史
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组组长,先秦理事会会长,清华大学教授,北京人“李学勤”专注于研究汉朝之前的历史文化,他指出薛国前掌大遗址就是商朝国都.奄的驻地(曲阜鲁国连商朝地层都没有),薛国也是古徐州的首府驻地(辖战国七雄中的六雄之地,汉朝之前只有一州,那就是古徐州),汉朝之前的历史正是一部以枣庄市古徐州首府(薛国)为中心的中国5000年早期文明史(源头)。
2002年,在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东江村发掘了东方君子之国—小邾国遗址,这是中国考古专家,历史学家自唐朝起就开始苦苦寻找的古国(因为他能证明春秋之前的历史真实性)。
注:左丘明是枣庄市“东方君子之国”小邾国人。小邾国人编著了春秋之前中国最早的国史,目睹了本地区方国的演化过程,编写了自伏羲女娲,炎黄二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的历史。
中国最早期的古籍作者全部是枣庄人(炎黄至夏商文化的唯一演化之地),枣庄市小邾国人曹侠或者颜友编著了中国最古老的古书是:《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枣庄市“东方君子之国”小邾国人,国史鼻祖“左丘明”与“孔子”小时候就酷爱研读这些书籍,这个《九丘》就是指枣庄地区的方国名称,被后入修改的面目全非。
孔子的显学文化来自枣庄市小邾国(邾娄文化),孔子的先祖是枣庄地区的殷微子(商纣王的同胞兄弟,宋国始祖),母亲是枣庄市小邾国颜氏后裔,都逃脱不了枣庄籍贯,清华简考古证实西周,秦国,吴越楚等国先祖均来自枣庄市商都薛国奄区域。这里就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源头,这里就是中国最早期的古籍作者故里,这里就是炎黄(含伏羲女娲)至夏商文化的唯一演化之地。
2.中华民族扬威之地与沂蒙革命老区之一
(1)中华扬威之地
距离偪阳大战(枣庄台儿庄)2500多年后,还是在枣庄台儿庄这片土地,1938年春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台儿庄也因此成为“中华扬威之地”!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许多珍贵的实物史料和革命旧址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世界仅有的两座毁于二战后重建的城市,一个在中国台儿庄,一个在波兰。台儿庄古城是依托运河文化而扬名的城市,在复建时以运河为主要文化基因。
(2)枣庄是沂蒙革命老区之一
1940年5月,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机关进驻葫芦套村。驻扎期间,曾召开过两次重要军事会议,发展了一大批有志青年。
1945年8月1000多名日军向一支不足百人的抗日游击武装——铁道游击队投降,铁道游击队是接受整建制日军投降的唯一中国共产党人部队。这在世界军事受降史上极为罕见。
抗日传奇部队八路军115师运河支队。运河支队被罗荣桓元帅称为“敢于在日本鬼子头上跳舞”的队伍,陈毅元帅则认为运河支队“可以写一部大书”,毛泽东主席对运河支队的评价是——“一支很能打仗的队伍”。
鲁南战役拉开了淮海大战的序幕。我军有两场战役名气不如三大战役,消耗和缴获却超过了三大战役,这第一个著名战役就是鲁南战役(解放枣庄的战役),鲁南战役是三大战役前我军缴获榴弹炮最多的战役。
3.枣庄是千年中华创新基因的策源地
(1)在这里儒家创始人孔子父子千古成名。偪阳之战孔子之父叔梁纥力托千斤闸一举成名,此后,70岁叔梁纥和有着英雄情节鲁国颜氏联姻,在71岁喜得“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
齐鲁夹谷会盟是孔子政治才能外显的古代著名政治会盟,鲁定公接纳了孔子的建议,不仅外交上取得了胜利,而且收回了被侵占的汉阳等3处土地。
夹谷会盟期间,孔子在今天枣庄山亭的“沧浪渊”听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沦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2)这里是儒家思想传承创新策源地。儒家代表人物和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荀子后半生定居这里,荀子认为应该礼法并举,实现王霸统一。荀子门下名家辈出,培养出了诸如韩非、李斯和陆贾等,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
(3)这里是墨家诞生地。儒学在这里潜滋暗长派生出了墨家学派。儒家学生墨子,不满儒学烦琐的“礼”,创立墨家学派。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天下“非儒即墨”,墨子甚至可以和孔子相提并论。
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机械制造、光学等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子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平民圣人”,被尊为“科圣”。毛泽东等领导人更是一再推崇墨子。毛泽东说过,墨子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
(4)这里是造车鼻祖奚仲故里,这里是“百工圣祖”鲁班故里。
4.民族工业百年强国逐梦“活化石+博物馆”——百年民族企业中兴公司
百年中兴创新创业奋斗追梦史。中兴意味着兴旺发达,振兴中国。1878年成立的中兴煤矿公司,距今已有146多年的历史,也是中国近代三大煤矿(开滦、抚顺、枣庄)之一。它拥有“八个第一”和“两个惟一”。
“八个第一”:中国华商自办的的最大煤矿;中国第一家在清朝末期就利用机械化采煤的企业;中国民族工业股份制企业;发行了中国民族工业第一张股票;中国第一家纯民族资本的企业;中国近代第一大民族资本企业;中国近现代史上存续时间第一长的百年民族企业;第一家民族资本企业自己设计并全资修建第一条既没有外资又没有贷款的43公里枣台铁路。
“两个惟一”:中国当时唯一一家拥有独立管辖权的大型民族资本企业。中国惟一一家由两任民国总统徐世昌、黎元洪任董事会长,民国总理周自齐、朱桂辛任财务总监的企业,李鸿章、张学良等人都曾是中兴公司的大股东。曾经受到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认可和支持的民族企业。
选择民族大义的爱国民族企业。台儿庄大战期间,中兴总公司作出“决不与日人合作”的决议,随即拆卸机器,解散人员,全矿停产。为了轮船不被日本人所用,把几十艘轮船炸沉在连云港外海,又把枣庄经过台儿庄通往陇海线的48公里铁路全部拆迁,显示了枣庄中兴公司人的民族英雄气概。
共产党人红色大熔炉。与组织失去联系,独立开展艰苦卓绝斗争为台儿庄大战和为八路军挺近山东、新四军坚持华中敌后抗战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共苏鲁边区临时特委成立于中兴公司,令日本鬼子闻风丧胆家喻户晓的铁道游击队是唯一接受日军投降的共产党部队,也都来源于中兴公司。
5.赓续千年中华创新基因,书写百年中兴工业强国梦
(1)修建中兴大运河系列国家公园,展示中兴百年历史丰碑
中兴公司的发展史,犹如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涵盖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涉及的人物上至皇帝、总统、总理,下至乡民、窑工,历经的事件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民国成立、第一次世界大战、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公司合营,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缩影,也是近代中华民族工业强国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工业奋斗史,中兴公司的成就使得枣庄毫无争议地成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兴起的标志性城市。
依托新开挖的中兴大运河,结合百年中兴公司及其工业遗址、运河码头、中兴铁路等28处文化遗产,修建中兴大运河世界工业遗产国家文化公园,中兴大运河国家城市公园、中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中兴大运河国家湿地公园、中兴大运河世界历史工业名城。
(2)修建中华伟人大师精神家园主题国家文化公园
修建中华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千古伟人、百年大师、大国工匠精神家园历史丰碑国家文化公园。
(3)打造中兴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在修建中华伟人大师精神家园主题国家文化公园的基础上,继续策划建设中国近代工业博物馆、世界工业博物馆、中国工人运动博物馆、中国廉政博物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百年丰碑博物馆,在此基础上,打造中兴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建成后,枣庄市改名中兴市。
(二)枣庄具备肩负欠发达地区的领头羊经济社会基础条件
虽然枣庄是东部发达区经济洼地,但是具备肩负欠发达地区的领头羊经济社会基础条件。
1.具有便利的交通和优越的区位优势
枣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枣庄形成了1座民用航空机场,2座通用机场,3座普铁站,4座高铁站,5条高速路,6大运河港口的交通格局,必将引领枣庄再次崛起。
2.具备大城市地理空间和人口条件
枣庄总面积4564平方千米,虽然管辖面积最小,但是人口众多(常住人口383万,426万的户籍人口)人口密度全省第一,地均GDP全省名列前茅,辖五区一市,十分适合打造大城市,市辖区全覆盖枣庄就是山东省第三大市。
枣庄位于济宁、临沂、徐州三座1000万人口的大市的中心地带,比较适合几个相邻城市相互融合同城一体化发展,并将城市向特大城市扩容发展。
根据2024年枣庄市政府报告获悉,2023年枣庄增长率达到6%,尽管经济增速排在全省前列,但是枣庄市的GDP达2161亿元左右,位列山东省最后一名。然而这样的GDP放在国家中西部省份也大概率跻身前五。
3.具备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
枣庄市是国家老工业基地,产业体系完备,可生产加工35个行业大类的100多种工业产品。
枣庄工业基础良好,煤电、建材、纺织、造纸、食品等优势产业,贡献了全市工业税收的70%,仍然是枣庄吃饭的产业、发展的基石。
高新区(开发区)是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主阵地”,项目建设的“主战场”,是对外开放的前沿和窗口,是当地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开发区已经成为许多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增长极。
枣庄拥有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4个省级化工产业园和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台儿庄古城文化产业园,并在新城南部规划了15平方公里的鲁南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市级以上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到1267家,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精品特色园(场)达到163个,为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4.枣庄城市转型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比较好的示范性成效
枣庄背靠泰沂山脉,面向京杭大运河与江淮平原,东傍沧海西傍微山湖,具有王者之气的山水园林城市是枣庄独有的,是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枣庄兼具北方城市的豪迈和江南水乡的秀美,素有鲁南明珠之称。
枣庄拥有独特的山水美景,尤其是运河古城台儿庄天下闻名。枣庄旅游业迅速崛起。中国首个二战城市,中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国重点打造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山东省唯一旅游度假舱(各种旅游特色全具备),截止目前,拥有1个5A景区,15个4A景区的旅游格局,国家湿地公园5个,年接待游客量超过2200万人次。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国十大旅游文化产业示范园,中国十大红色旅游城市,山东唯一国家级红色旅游观察报告城市,台儿庄古城荣获2020中国十大5A景区第十名(年客流量全省第一)。
枣庄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扎实推进。近年来,枣庄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接近成功。枣庄已经打造成“青山拥城、绿道环城、碧水绕城”自然生态宜居宜业新枣庄。
同时,枣庄市先后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国家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生态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县)、长寿之乡等荣誉称号。
(三)枣庄肩负多个国家战略使命
1.枣庄是中国唯一被纳入资源枯竭型转型城市国家战略的东部沿海发达区城市
枣庄是中国东部沿海唯一的资源枯竭型转型城市,肩负践行示范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突围可持续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使命。
推动资源型城市克服困难、转型升级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是维护国家资源能源安全促进国家区域协调发展逐步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怎么走?为此,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政策。
2007年,《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加大对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13年,国务院正式印发《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首次明确界定了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分类指导的政策框架。此后,国家又先后颁布了《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意见》等文件,支持资源地区改革发展。
2019年,国家发改委制定印发了《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工程总体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十三五”期间的工作任务。至此,由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为起始,以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为主体,以独立工矿区、采煤沉陷区为当前政策着力点,兼顾资源富集地区、国有林区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发展工作框架和政策体系逐步形成、丰富并基本建立起来。
2021年11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2021年11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和国家开发银行等发布《“十四五”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既是解决我国经济结构现存问题的重要战略,也是破解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我国资源型城市占国土面积将近一半,其成功转型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枣庄素有“鲁南明珠”之称,如今,正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全市产业结构向“新”而行,能源结构向“绿”转变,探索煤城蝶变的“枣庄路径”。
2.枣庄肩负践行示范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重大国家战略使命
山东是能耗大省,碳排放量高于全国,但是高能耗并没有给山东带来高产出,基础制造业利润被下游产业链收割。
受一系列因素影响,最终国家出手希望通过新旧动能转换来解决山东面临的危机,山东有全国最全的工业门类,更是北方经济发展的支柱,山东工业转型升级对于全国都有很强示范效应。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上升为国家发展重大战略。为此,国家出台了系列发展政策予以支持。
2018年1月10日,《国务院关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批复》(国函﹝2018﹞1号);2018年1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发改地区〔2018〕67号)。
2022年8月25日,《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发〔2022〕18号),新旧动能转换不是让山东放弃传统的重化工业,而是山东制造业的拉长产业链,让山东的传统产业走向绿色化、集约化,优化山东的能源结构。国家减污降碳的决心不会改变,山东唯一能做的就是迎接变化。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是党的十九大后获批的首个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综合试验区,也是中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综合试验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位于山东省全境,包括济南、青岛、烟台三大核心城市,十四个设区市的国家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为补充,形成三核引领、区域融合互动的新旧动能转换总体格局。
3.枣庄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国家区域战略核心城市之一。
国家重点区域规划是国家对有关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功能定位、发展导向等的指导性规划,是国家给予该区域政策资金支持的重要依据。
2018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正式印发。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是需国务院批复实施的国家重点区域规划,该规划提出淮海经济区概念,可以说是国家重点区域战略首次给予淮海经济区以“法定名分”。
“淮海经济区”范围首次在国家重点区域规划中得以明确,前所未有。
《规划》首次明确了淮海经济区的范围,确定了徐州、连云港、宿迁、枣庄、济宁、商丘、淮北、宿州、临沂、菏泽10市,为下一步区域内各城市间在交通、产业、生态、公共服务等领域融合协同发展拓展了空间。
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包括徐州市、宿迁市、连云港市、宿州市、淮北市、商丘市、济宁市、枣庄市等8个城市。
这也为下一步枣庄市统筹安排相关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重大改革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上位政策支撑。
4.枣庄肩负践行国家乡村可持续发展“四区”建设国家战略使命
山东是我国的经济大省、农业强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是全国首个突破万亿元大关省份。作为山东的“南大门”,枣庄被誉为“鲁南粮仓,林海果园”,是北方少有的水稻连片种植区,豆香飘向全国,枣庄滕州有“马铃薯之乡”等美誉,且自改革开放以来,枣庄的农业农村发展一直抢在先,走在前。
枣庄在乡村可持续发展上一直前行,并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成为全省唯一的集三项国家农业农村试验示范任务为一身的地级市。这是对枣庄努力成果的肯定,也表明枣庄在乡村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独特地位。
(1)枣庄市国家首批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
农村改革试验区是指围绕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等六大制度建设。承担相关改革试验任务,以改革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
2011年,原农业部会同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联席会议20家成员单位首批安排了24个试验区,围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部署的6大制度建设,开展改革试验。
(2)枣庄是国家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按照《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国发〔2012〕4号)关于“十二五”期间“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创建300个左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当前,我国已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跨越的关键阶段,为使示范区进一步当好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农业改革的“试验田”和区域现代农业“展示板”,示范引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
农业部已公布三批示范区名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数为283个。枣庄位列首批。
(3)枣庄市是国家首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和2016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的要求,2016年农业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八部门制定了《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
建设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补齐资源环境短板、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探索中国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4)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是中国政府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新形势下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是为了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落实新时代发展任务作出示范并发挥带动作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经验而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
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以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着力点,探索以科技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系统解决方案,为我国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落实新时代发展任务作出示范并发挥带动作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经验。这既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药方”、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发挥科技创新对可持续发展支撑引领作用的切实行动。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关乎子孙后代的战略性举措,如何既满足当下需求又能为后世留存宝贵财富,是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
在创设的三批次共11个示范区中,枣庄不仅是山东省唯一入选的城市,也是全国以“创新引领乡村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为主题建设的唯一城市。
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是枣庄在过去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持续对外进行能源输出、资源枯竭型转型试点后的再次“一跃”,其影响既在当下,更在未来。因此,对于枣庄的期待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攀升——这是事关乡村乃至社会发展的“幸福”示范。
考虑到国家大部分区域属于农业经济区,因此,将枣庄作为国家示范领头羊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四、枣庄作为大运河科创走廊的发起人必须城市增量提级 (一)枣庄作为省内区域中心城市和淮海经济圈核心城市增量提级成为必然
1.枣庄在国家区域和山东省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2018年11月7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明确淮海经济区包括江苏的徐州、连云港、宿迁,安徽的宿州、淮北,河南的商丘,山东的枣庄、济宁、临沂、菏泽等市。其中枣庄市是8个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之一。
2023年11月2日,山东省政府发布了对14个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山东16市大体的定位可分为三类,一是济南、青岛的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二是临沂、潍坊、枣庄等城市的省内区域中心城市,三是烟台、济宁、菏泽等城市的特殊功能定位。枣庄被定位于鲁南地区中心城市——省内三大省内区域中心之一、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大运河文化旅游名城三个定位。倒是挺意外的,济宁、菏泽则没有提到“中心城市”。
人类命运共同体小康淮海模式学思行专家们提出的淮海经济圈也将枣庄认定为淮海经济圈核心城市之一。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所提出的淮海经济范围基础上,结合早期一些经济学家所提出的淮海经济区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小康淮海模式学思行论坛和淮海经济圈小康制度建设论坛组委会核心发起人、首席专家马道成、王广山等专家认为,淮海经济圈范围定位不能仅仅从行政地理概念角度去思考定位,更需要从千年黄河改道夺淮入海、黄河淮河交汇一体化发展,从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黄淮平原、黄河故道和大运河的生态修复治理保护,从南水北调、藏水东送、淮水西送、中原黄河淮河枢纽全国水网水资源统一调度支配、黄河复航、隋唐大运河复航、京杭大运河复航、建设黄淮东西通海大运河、建设京广南北大运河、从盘活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所在的北方经济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大局、从盘活中国北方经济再造中国去思考去定位。因此,淮海经济圈范围涉及14个省78个城市。
淮海经济圈范围说明:
第一次宣布入围城市:《淮海经济圈高质量协同发展市(县)长论坛暨三招三引研讨会香山论坛举办》,第一次提出了淮海经济圈48个城市的概念(人民日报、人民论坛,2021-12-27)。本次会议讨论宣布了淮海经济圈入围的48个城市:
其中淮河流域淮海经济圈基本城市36个,分别是: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扬州市、泰州市、南京、济宁、菏泽、临沂、枣庄、日照、泰安、济南(莱芜)、商丘、开封、周口、信阳市、驻马店市、漯河市、平顶山市、南阳市、鹤壁市、郑州、宿州、淮北、阜阳、蚌埠、亳州、六安市、淮南市、滁州市、合肥、随州市、孝感市等苏鲁豫皖鄂五省接壤地区36个地级城市。
淮海经济圈生态治理保护系统需要纳入的重点城市12个(根据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生态治理保护综合整体解决方案需要而纳入的黄河流域重要节点城市),分别是:兰州、银川、包头、西安、延安、榆林、渭南(华阴县)、吕梁(山西)、运城(山西)、三门峡、聊城、东营12个地级市城市。
淮海经济圈核心城市8个,分别是徐州、淮北、济宁、连云港、商丘、宿州、枣庄、宿迁。另外,河南省鹤壁市是主动融入淮海经济区的城市。
第一次扩围城市:2022年4月14日《中国企业报》发文《人类命运共同体小康淮海模式学思行(中篇)——三招三引赋能淮海经济圈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宣布将淮海经济圈扩围到14省78个地级市。
淮海经济圈扩围新纳入西藏拉萨市,四川成都市、广元市、广安市、内江市,青海西宁市、海东市,新疆乌鲁木齐、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塔城,甘肃天水、平凉、庆阳,宁夏中卫、吴忠、固原,内蒙古阿拉善盟、巴彦淖尔、乌海、鄂尔多斯,陕西宝鸡、渭南,河南洛阳、焦作、新乡、安阳、濮阳、许昌,湖北武汉、襄阳等四个省自治区30个地级市。从而淮海经济圈达到14个省自治区78个地级市。
淮海经济圈的提法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新华网、经济日报、中国新闻网、企业家报等几十家权威媒体电子版刊登转载,获得广泛的积极影响力。
基于枣庄在国家国土空间的区位优势、国家区域经济和山东省省域经济社会的重要地位、枣庄本身所具备特殊经济社会文化影响力以及经济发展能量潜质,人类命运共同体小康淮海模式学思行论坛和淮海经济圈小康制度建设论坛组委会专家们赋予枣庄淮海经济圈更加重要的战略定位: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洼地、国家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领头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地,国家欠发达区招商引资会客厅、引荐人、创新飞地经济总部、产业转移承接中转地,国家欠发达地区科创策源地和先行区。
2.枣庄作为国家淮海区域核心城市、省内区域中心城市增量提级成为必然
作为经济三线城市的枣庄在国家区域和山东省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面临战略机遇相当不错,但是面临的困局也不少。
然而,枣庄是鲁南经济圈面积、GDP、人口最少的市,直接限制了枣庄作为山东定位的省内三大省内区域中心之一的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因此,枣庄作为国家淮海区域核心城市、省内区域中心城市增量提级成为必然。
(二)争取国家山东支持枣庄城市增量提级
1.滕州市撤市设区是枣庄发展的最大助力
枣庄市辖区多而不强,应该是在未来城市竞争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短板。滕州撤县设区后,那么枣庄就是为数不多的全域设区的城市之一。
2.积极争取微山县、兰陵县划归枣庄,提升枣庄鲁南地区中心城市国土空间
(1)建议将微山县与兰陵县划归枣庄管理主要依据有下面理由依据:
第一,将微山县划归枣庄管理是微山湖重新回归枣庄管理而已
微山湖曾经属枣庄滕州市管辖。新中国成立后,于1949年12月为统一管理微山湖,设立滕县湖区办事处,办事处驻夏镇,属滕县专区。滕县就是今天的滕州市,而滕州市为枣庄市县级市,因此,微山湖曾经属枣庄市管辖是有依据的。
微山县因微山湖的管理而产生。1953年7月,撤销滕县专区、湖西专区,合并设立济宁专区。湖区办事处由滕州划归济宁。同年8月,政务院批复,山东省以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等南四湖湖区为基础(南四湖管理处办事机构设置在枣庄市薛城区),将湖内纯渔村及沿湖半渔村脱离滕州划设为微山县。其因境内有微山和微山湖而得名微山县。1983年8月,撤销济宁地区,设立地级济宁市。微山县属济宁市。
1956年9月,滕县将欢城等77个村划归微山县,峄县的前性义、后性义、大公、前寨、五里沟、丰楼6个村划归微山县。1957年3月,滕县的峦谷堆、前留庄、后留庄划归微山县;增设留庄乡,属常口区。1958年12月,滕县灯塔公社划归微山县,并入宏光公社,宏光公社更名为欢城公社;滕县建华公社及洛房乡的7个村划归微山县炬星公社,炬星公社更名为夏镇公社。1960年7月,枣庄所辖34个自然村划归微山县韩庄公社。
微山湖作为中国第四大淡水湖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具有极高的价值。然而,由于过去微山湖跨越济宁、枣庄两市,管理上的不统一使得生态环境受到威胁。通过将微山湖整体划归枣庄市,将有利于实施统一的规划和治理,保护湖泊生态系统,无疑为微山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支撑。
第二,当年兰陵郡的驻地就在现峄城区的区政府驻地,峄县与兰陵有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
第三,微山县和兰陵县是农业县,将微山县和兰陵县划归枣庄更加有利于微山县和兰陵的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枣庄乡村振兴工作、乡村可持续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枣庄是全国唯一农业农村“四区”建设优势:2011年被认定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2015年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7年被认定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2020年入选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第四,将微山县、兰陵县划归枣庄,推动枣庄微山县和兰陵县同城一体化发展。微山县和兰陵县划归枣庄更加有利于将枣庄打造成山东定位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名城。枣庄是现在光明大道西通微山县,中间是枣庄市政府驻地薛城区,往东直抵兰陵县,合并后BRT畅通无阻,江北水乡运河古城更加名至实归。
第五,微山县在济宁的地位并不高,不受重视;同样,兰陵县在临沂的地位并不高,不受重视。兰陵、微山并入枣庄市后,不仅可以增加枣庄市的体量,而且三地有共同的资源,共同的渊源,更有认同感,便于统筹规划,抱团发展。
(2)微山县与兰陵县划归枣庄管理的重要意义
第一,枣庄城市实现增量提级
微山县与兰陵县划归枣庄管理这一调整将使枣庄市的总面积扩大到8000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700万,极大地提升了枣庄市的规模和实力。兰陵县、微山县和微山湖的农业资源整合,也为枣庄市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可能。并入兰陵、微山县后的枣庄更名叫“中兴”市(有着近150年历史的中国民族工业博物馆中兴公司位于枣庄市中区的缘故),枣庄的明天会更美好,作为山东省的南大门会更加亮丽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第二,提升枣庄市乃至山东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地位
将济宁的微山县和兰陵县划归枣庄市,这一建议不仅是地理的重组,是对区域影响力、生态资源、以及地区合作的深度思考,更是对未来发展潜能的一次深度挖掘。通过将济宁微山县和兰陵县划归枣庄市,不仅增加了枣庄市的总面积和人口规模,而且在区域地位上也将有所提升。这一调整,像是对枣庄市进行了一次“升级改造”,使其在山东乃至整个淮河流域、黄河流域的地缘政治棋盘上占据了更加有利的位置。
枣庄作为国家东部地区唯一的资源枯竭型转型城市和山东省唯一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以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着力点,探索以科技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系统解决方案,方便包括微山湖在内的区域统一的规划、协调的治理,为微山湖带来了生态的复苏和旅游业的繁荣。这不仅是对淮河流域、黄河流域修复治理整体通盘考虑,也是对自然环境的一次挽救,更是枣庄市乃至山东经济发展的一次有力推动。
综观以上分析,将济宁微山县和微山湖划归枣庄市,这一调整不仅将增强枣庄市的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还将促进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同时也为枣庄市与济宁市之间的合作开辟了新的道路。更重要的是,这一变革将为枣庄市乃至整个山东省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升枣庄乃至山东国家区域经济文化生态环境建设影响力书写新的篇章。
(三)打造枣庄——徐州同城一体化双城都市圈经济
为了进一步释放枣庄的发展空间,加快枣庄产业转型升级,可以对枣庄进行扩容,从而加快枣庄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还可以增强枣庄与徐州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加快枣庄与徐州的同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助力枣庄提升在淮海经济圈核心城市地位和能级、助力枣庄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并将枣庄打造成为山东对接长三角城市群的门户城市。同样,枣庄与徐州同城一体化发展助力徐州对接吸纳山东经济区发展红利、提升徐州在淮海经济圈核心城市地位、提升徐州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地位和能级。打造枣庄——徐州同城一体化双城都市圈经济成为跨省但紧密相邻两个城市发展的一种必然优先战略选择。
枣庄、微山县和兰陵县一体同城化发展,然后枣庄市与徐州市再同城一体化发展,将会在北方形成以枣徐一体化的枣庄(中兴市)——徐州大都市圈,枣庄-徐州双城都市圈借力徐州都市圈(徐州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带,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以及安徽、山东、河南部分城市,涉及总人口3188万人,面积4.8万平方公里),以枣庄-徐州双城同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带动淮海经济圈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
1.枣庄-徐州同城一体化发展的历史依据
(1)枣庄是古徐州千年首府所在地
古徐州首府5000年文明演变史(中国社科院提供)证明枣庄是古徐州前年首府所在地。枣庄市(古徐州首府,曾用名:舒州、徐州、兰陵郡、薛郡、缯郡、承州、峄州)管辖今徐州一千多年(自夏商至汉朝中期王莽九年之前),两地山水相连,人文相亲,文化相通。
(2)徐州曾经属山东代管
淮海战役徐州解放后,中央便决定将徐州交给山东代为管辖,徐州被划分到了山东省。被山东省代管了3年的徐州于1953年重新回到了江苏省。
2.地理空间依据
枣庄徐州同城一体化发展具备地理空间优势,枣庄与徐州普通火车站之间45分钟的车程距离,枣庄与徐州高铁站之间18分钟的车程距离。近年来,枣庄市为融入徐州,积极规划城际道路。
3.区域经济一体化政府因素
枣庄与徐州市携手共同跨省打造双城都市圈是双赢的战略选择。国务院批复明确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后,枣庄积极向徐州靠近融入,同样,徐州积极拥抱枣庄等周边跨省及省域地级市城市相互融入淮海经济区合作共赢共享经济区红利。
枣庄人大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动与徐州交通运输互联互通系列项目规划实施,构建对接徐州大通道,突破区域交通发展瓶颈制约。比如,早在2020年,徐州?枣庄城际公交开通;枣庄积极推动临枣菏城际铁路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推动济枣高铁(济南-枣庄台儿庄)与徐州(新沂)对接。
徐州“十四五”中关于地铁S1号线向枣庄市延伸规划,枣庄也宣布规划徐州S1号线延伸到台儿庄,可以说枣庄和徐州马上就要进行轨道上的同城圈。
徐州高铁“轨道上的都市圈”,积极推进徐州至枣庄城际铁路,形成京沪高铁分流通道;济台高铁经过枣庄南站,徐枣城际高铁依然还得路过枣庄南站,这样也可以为接下来规划枣临城际和跨微山湖铁路预留一合适的线路走向,这样接下去徐州-枣庄-临沂铁路就形成了,通过临沂可以再向日照、青岛、潍坊等方向延伸,这样徐枣城际才能发挥更大的效果。
高速公路方面,徐州规划新建台睢(台儿庄至睢宁高速)高速公路,实现与淮海经济区城市直连直通。
枣庄还可以和徐州进行产业联动,道路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引导徐州都市圈市民到枣庄游玩,带动当地旅游消费。
五、枣庄-徐州双城都市经济圈推动大运河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 以“枣庄(中兴市)——徐州”双城都市圈携手淮海经济圈城市共同打造淮海经济圈大运河走廊科创走廊,积极争取淮海经济圈运河科创走廊上升为国家战略——欠发达区区域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科创走廊。
(一)枣庄-徐州扛起大运河科创走廊发展重任具有特殊意义
1.枣庄-徐州扛起大运河科创走廊发展重任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特殊意义
枣庄是古徐州千年首府所在地,汉朝之前的历史正是一部以枣庄市古徐州首府(薛国)为中心的中国5000年早期文明史(源头)。因此,枣庄-徐州两个城市共同扛起大运河科创走廊发展重任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特殊意义
2.徐州扛起大运河科创走廊发展重任同样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特殊意义
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大家庭,而徐州是汉文化发祥地,因此,徐州扛起大运河科创走廊发展任务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特殊意义。
第一,两汉文化之根在徐州。两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不能不归功于刘邦和他的“丰沛政治集团”。刘邦和他的丰沛老乡——萧何、曹参、周勃、王陵、樊哙一以及他在沛县娶来的结发妻子吕后掌握着西汉的最髙权力,并制定了西汉的文化发展政策决定了西汉的文化发展方向,他们身后,这些文化政策也一直延续下去,形成了独特的两汉文化。刘邦还在沛县亲自创造了气势磅礴、流传千古的《大风歌》。因此,想要真正探索两汉文化之源,挖掘两汉文化之根,就不能不到刘邦等人的家乡来。这里不仅有刘邦等人的遗迹,如歌风台等等,而且还有大量关于他们的美好传说。
第二,徐州有丰富的两汉文化遗存。这包括徐州的“文物”三绝:楚王陵墓、汉兵马俑和汉画像石。刘邦登基后,把徐州作为一个封国,先派大将韩信做楚王,韩信到任不久,又改派他的同父异母弟弟刘交。之后,两汉的18任楚王和彭城王均是刘氏皇族子孙。他们的实际地位高于其他封国。他们死后,几乎都厚葬于徐州周围山中人工开凿的陵墓。这些陵墓现已发现和发掘了8座。其中,龟山刘注墓、狮子山楚王墓和北洞山楚王墓规模之大、文物之多都令人“拍案惊奇”。徐州的楚王陵墓群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狮子山楚王陵还被评为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这是“两汉文化看徐州”的主要视点。
3.枣庄与徐州携手推动大运河科创走廊对广大欠发达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枣庄与徐州属于国家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洼地,但都可以作为欠发达地区经济的领头羊。枣庄与徐州都是非省会的地级市,并且两者GDP经济发展水平在本省范围内排名都不靠前,都属于国家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洼地城市,都属于淮海经济圈核心城市,都属于京杭大运河中心枢纽地位城市,两者携手推动枣庄(中兴市)-徐州双城都市经济圈经济,在此基础上,枣庄-徐州双城都市经济圈推动大运河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对于整个淮海经济圈、全国欠发达地区乃至全球欠发达地区都有示范和可复制性,因此,枣庄(中兴市)-徐州双城都市经济圈同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徐州具备大运河科创走廊发展经济社会等基础条件
1.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是苏、鲁、豫、皖四省的交界处,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地方,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国家公认的8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截至2022年底,徐州市下辖5个市辖区、3个县,2个县级市,总面积1176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901.85万人。
2017年6月,国务院批复《徐州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2017年修订)》,对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定位予以明确认可,将徐州建设成为淮海经济区经济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科教文化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不断提升区域集聚力和辐射力。2018年10月,国家发改委制定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发布,徐州被定位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成为苏鲁豫皖四省10市的“领头羊”。
2019年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标志着徐州不仅正式纳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同时明确了在长三角区域更加重要的城市功能定位。
中央在2021年发布的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文件——《“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中,提出支持徐州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2.雄厚的工业基础,坚实的经济基础
徐州是国家老工业基地,徐州在工业、冶金、矿产资源等领域拥有优势,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徐州素有“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美誉。以徐工集团为龙头,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在强链补链延链、提升产业集群能级、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不断突破,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江苏省全力打造的6个国际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
2021年,在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排位中,徐州提升至第24位。徐州拥有10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位列江苏省第一方阵,在苏北地区遥遥领先。
3.徐州具有良好地科技创新的优势条件
(1)徐州具有丰富的科教资源
高等院校是人才集聚的最好平台,徐州有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科大学等重点院校,这些院校对于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们尤其还拥有着重要的国家级、省级实验平台。
徐州的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达百余家之多,为全市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2)徐州有多家高级开发区,科创资源丰富
徐州市国家级开发区共有2个,分别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共有14个。
2023年,新一线城市研究院对高新技术企业流向做了研究,得出结果:迁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最高的TOP10产业园区中,徐州两个园区上榜,徐州经开区2022年迁入64家企业,位居全国第4名;徐州高新区迁入50家企业,位居全国第5名。2022年迁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最多的前七座城市都来自江苏,徐州超过了南京,成为迁入数量排名第一的城市!
徐州重视科创平台体系建设。近年来,徐州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从平台建设、科创载体、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服务到政策支撑都全面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建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徐州加快构建“工作专班+产业联盟+创新体系+要素支撑”推进机制,依托重大科创平台推动重点特色产业率先实现技术突破;积极发挥产业技术研究院作用,发挥徐州产业规模优势、龙头企业技术优势、重点高校院所研发优势,打造区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高地和成果转化基地。
4.徐州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肩负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双重任务
徐州以煤起步,从煤发电到煤焦化,再到钢铁、水泥等与煤炭相关的行业,形成了“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同时带来了产业结构偏重、单一的状况。
徐州是全国重要的煤炭产地、华东地区的电力基地,作为江苏省唯一肩负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双重任务的地区。
中央在2021年发布的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文件——《“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中,提出支持徐州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徐州成为国家公认的8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徐州被定位为省域副中心,不仅因为徐州是苏北地区经济第一,最关键的,徐州作为国家认定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本身的地位已经非常高了,GDP更是排名全国前30强,位属于全国十强非省会地级市!而且,在《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中,徐州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一道,并列为“三圈”。
2022年7月1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徐州市以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徐州成为江苏唯一跻身“示范区”建设的城市,徐州肩负着以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
放眼全国,深圳、上海、苏州等城市之所以能够长期处于高质量发展城市的前列,就是因为抓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下好了科技创新的“先手棋”,在发展的浪潮中抢占了先机。
徐州市是“科创中国”试点城市,焕发着从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勃勃生机。徐州加速从“制造驱动创新”向“创新驱动制造”的转型升级。徐州加快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为建设产业强市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十三五”期间,徐州市始终坚持统筹推进产业、城市、生态转型,挺过了前所未有的转型阵痛,老工业基地实现华丽转身,获批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徐州“十四五”规划已经指明了发展方向: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徐州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优势,聚力打造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3个优势创新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数字经济、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安全应急4个新兴创新产业集群,提档升级精品钢材、高端纺织、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3个特色创新产业集群,建立起梯度清晰、竞争优势突出的“343”创新产业集群体系。
六、为什么枣庄市-徐州市携手上海松江区共同打造“大运河科创走廊”?
(一)通过枣庄借力山东推动大运河科创走廊建设
山东省GDP居第三,工业产值居首。北方第一个经济大省,中国第一个工业大省。
山东作为中国长期的重工业基地,有全国最全的工业门类,是全国唯一拥有联合国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更是北方经济发展的支柱。粗钢、电解铝、水泥等产品产量常年位居全国前三,原油加工能力占到全国的1/4。借着完备的工业体系与优渥的地理区位,山东曾在1982年到1985年,连续四年夺得全国GDP第一的宝座。
(二)通过徐州借力江苏推动大运河科创走廊建设
江苏省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被誉为中国中国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江苏的经济实力强大,无论是省、市、县乃至村镇,都表现出强劲的经济实力。江苏的总GDP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2,仅次于广东,并且差距逐渐缩小。
江苏的13个城市均进入中国百强市之列,这在全国范围内独树一帜。此外,江苏还有26个县跻身中国百强县之列,而且包揽了前三名,其中有17个县的GDP已超过了1000亿,这一数字足以媲美全球大多数国家的经济规模。
民营经济是江苏经济的最大优势所在。拥有强大发达民营经济使江苏经济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力的结果。民企工业营收15强江苏远超广东,就足以证明了江苏民营工业企业比经济第一的广东更强大。
(三)通过松江区借力上海推动大运河科创走廊建设
(四)通过松江区借力G60科创走廊推动大运河科创走廊建设
借力松江区政府打造G60科创走廊所体现出来的战略眼光和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胸襟;通过松江区借力G60科创走廊推动大运河科创走廊建设,同时,松江区通过发展大运河科创走廊可以极大地拓展上海松江区发展战略平台载体,为上海松江区发展创造无限可能空间平台。
七、推进淮海经济圈“大运河科创走廊”飞地经济发展建议 制度先行。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着眼淮海经济圈大运河全流域产业发展,加强全流域“飞地经济”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借助淮海经济圈“大运河科创走廊”飞地经济协同发展,进一步整合推进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飞地经济”协同发展,大运河“飞地经济”合作涉及方方面面,特别是税收分成及统计核算等相关事项。税收分配、统计核算等不仅影响地方财政收入,更是与GDP排名等地方利益密切相关,处理不当会严重阻碍企业对接、产业转移,进而成为制约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一大障碍。建议由山东枣庄市和江苏徐州市两个紧密相邻城市联袂率先扛起“大运河科创走廊”区域一体化发展大旗,率先探索“大运河科创走廊”飞地经济。之后,由枣庄徐州共同邀请G60科创走廊发起城市上海松江区一起,共同发力“大运河科创走廊”飞地经济,由三个城市所在的省(直辖市)参照G60科创走廊有关协议精神,共同商议制定黄河、淮河流域“大运河科创走廊”飞地经济“飞地合作”的若干意见,必要时,两省一市邀请中央国务院出面协调出台“大运河科创走廊”飞地经济“飞地合作”的若干意见。鼓励地方或企业根据自身需要与淮海经济圈大运河流域相关省份城市开展“飞地合作”,大运河流域参与“大运河科创走廊”飞地经济各省(市)发改委等综合管理部门要及时跟进服务,与相关省份建立协作联席会议机制,及时研究跨区域飞地合作中大家关注的园区共建、产值统计与考核、税收分享、产业链整合对接的收益分配等问题,出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就具体参与者而言,在合作过程中,双方要有较强的法治观念和契约意识,遵守承诺、依法办事、互利共赢。要实现产权的规范化,项目要用现代企业制度去运作。总之,区域合作共建要找到合适的模式和路径,让双方实现互惠互利,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
“大运河科创走廊”着眼全局。以山东枣庄、江苏徐州两市为核心发起城市,立足淮海经济圈,放眼淮海经济圈大运河全流域、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以省际“飞地园区”为主要抓手,以当前大家关注的产业合作为重点,激活流域产业合作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区域合作走深走实。一是加强“碳中和飞地”合作建设。建议加强与生态资源相对富足的省区开展碳汇园区“飞地合作”。二是加强“开放飞地”合作建设。加快山东、江苏港口内陆港在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的布局与建设,积极探索沿大运河涉及的黄河流域、淮河流域省份与山东、江苏联合双向建港,包括“出海港”和“内陆港”。三是加强“科研飞地”合作建设。山东、江苏沿海开放的基础优势为汇集更多高质量科技要素提供了前提和保障,这些科研优势要更多地向内陆辐射,建议山东、江苏与内陆地区加大科研飞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特别要吸引更多的内陆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山东、江苏设立“科研飞地”。四是加强“产业转移飞地”合作。深化东西部产业协作,推动山东、江苏省内劳动密集型产业、高耗能产业、加工组装产能向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更低、能源更丰富的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
“枣徐”双核引领。发挥枣庄徐州双城市经济圈“双核”引领作用,以山东江苏省内“飞地园区”建设为重要载体,优化产业链布局,推动优势产业集群成链发展。一是发挥枣徐双核集聚引领优势,建设辐射淮海经济圈的“总部飞地”。以枣庄、徐州两大核心城市为“飞入地”,吸引淮海经济圈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山东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高端产业、领先企业驻地落户,打造山东江苏省为主的淮海经济圈内头部企业和企业区域总部聚集高地,塑强核心城市产业集聚能力。二是发挥淮海经济圈次中心城市产业基础优势,集中建设几个特色“飞地园区”,不断增强淮海经济圈特色产业集群区通过“飞地合作”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三是发挥淮海经济圈大运河鲁西鲁南地区、淮北地区、苏北地区人力成本优势和毗邻中原城市群的区位优势,吸引更多的高端制造环节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驻,重点在四省交界地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飞地”。
县域突破。围绕淮海经济圈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大运河两岸沿线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重点,积极推进沿淮海经济圈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县域和大运河两岸沿线“飞地协作”创新。淮海经济圈大运河各省沿黄河、淮河县域发展普遍面临生态约束压力,单靠自身资源禀赋很难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的目标要求。一是支持沿淮海经济圈大运河、黄河、淮河县区“高耗水、高耗能”产业按照“飞地经济”模式有序迁出,一方面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生态约束难题,另一方面也缓解因产业迁出而出现的财源紧缩问题。二是支持沿淮海经济圈大运河、黄河、淮河县区按照“飞地经济”模式合作开发沿淮海经济圈大运河、黄河、淮河生态资源,一方面解决沿淮海经济圈大运河、黄河、淮河县区推进生态资源开发自有资金不足的难题,另一方面也为淮海经济圈大运河、黄河、淮河生态资源高质量开发利用提供更大空间。三是支持沿淮海经济圈大运河、黄河、淮河县区积极发展“碳汇飞地”。沿淮海经济圈大运河、黄河、淮河县域生态保护工作开展无疑会增加更多的碳汇盈余,与淮海经济圈工业发达地区的碳汇赤字正好形成互补,通过推进沿海东部工业发达地区与沿淮海经济圈大运河、黄河、淮河县区开展“碳汇飞地”合作,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解决淮海经济圈自身的碳中和难题,另一方面也为沿淮海经济圈大运河、黄河、淮河县区更好实现生态保护提供财力支撑。
八、做好飞地经济发展产业园区土地项目平台载体建设 1.做大“做好创新链+做大供应链+做强产业链+做盛孵化器”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
与时俱进,枣庄布局“做好创新链+做大供应链+做强产业链+做盛孵化器”四维一体兵团作战模式,聚焦核心赛道,大力发展以产业资源整合(研发、技术、生产、制造、分销、营销)为核心的“供应链+产业链”平台,做好创新链,做大供应链,做强产业链,做盛孵化器推动枣庄及淮海经济圈各地产业转型升级及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助力更多合作伙伴做大做强。
2.做好产业转移承载空间规划建设,做好创新孵化扶持基金、孵化基地空间载体的规划建设问题。
3.做好招商引资与飞地经济发展产业园区平台载体建设,关键是做好项目土地空间平台,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接得住合作招商引资高质量产业项目。
4.以破壁思维,化解枣庄创新资源创新平台乏力问题。解放思想,重新塑造枣庄高校研究机构,借力国内国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凝聚提升枣庄创新资源搭建高水平的创新平台。枣庄学院、枣庄职业学院等枣庄大中专院校研究机构的存在解决了枣庄有无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的问题,但是远远解决不了枣庄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高级人才、知名高校研发创新资源平台问题。
(1)内因外联,多方努力,争取提升“枣庄学院”教学科研实力,并改名为“墨子大学”,或者“淮海大学”;积极争取枣庄职业学院与国外知名大学、职业大学合作,将将枣庄职业学院打造为“3+1”、“2+2”型本科职业大学,方便枣庄打造中国知名研究型职业大学,提升枣庄创新人才培养集聚。
(2)积极多方努力,借用枣庄墨子和鲁班故里优势,将在枣庄高校研究机构冠以“墨子大学”、“鲁班职业大学”等名人高校,这不仅为枣庄高校招收优秀生源提供便利,而且更加有利于枣庄高校与国内国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开展合作打来吸引力。
(3)借势枣庄文化优势搭建人才培养高地
借力枣庄两个国家高新区和众多的省级高新区,借势打造淮海经济圈大运河科创走廊、欠发达地区及发展中国家科创飞地示范区试验区、中国式现代化小康共同富裕淮海先行区、人类命运共同体小康淮海模式方案先行区的优势,立足枣庄自己的“墨子大学”、“鲁班职业大学”,根据枣庄产业发展的学科需要,积极争取与国内国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合作,以“墨子大学”和“鲁班职业大学”各个院系研究机构单独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将合作各个院系冠名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学院、系的名字,比如与地处经济欠发达区东北长春的吉林大学的化学学院合作,将枣庄学院的化学系可以冠名“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枣庄分院”,并将吉林大学国家级产业园引进入住枣庄国家级开发区。这种高校合作形式既可以规避国家限制高校在全国各地圈地建设新校问题,还可以化解与高校合作单独建立分校将会出现的用地审批等等一系列问题,不求所有,但求借名借势合作共赢发展。
合作模式问题。与名校合作的各个合作院系单独招生、单独财务核算、教学师资力量与合作知名院校共享共管。合作模式可以参考枣庄中医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的形式,并根据合作的实际情况予以调整。
国内合作高校对象选择问题。优先选择地处经济欠发达区的985、211大学,比如枣庄煤化工基地产业发展,枣庄可以与吉林大学、兰州大学等等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因为这些高校研究机构地处经济欠发达区,人才培养、科研合作资源机会相对比较少,因此,在合作条件谈判会比较顺畅,合作代价比较低,避免发生枣庄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浙江大学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出现的投资代价大收益少等合作不愉快情况。
(4)积极争取钱学森国防工业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落地枣庄与枣庄职业学院合作共赢发展。目前,以钱学森之子钱永刚为总顾问领衔筹建的钱学森国防工业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正在与多地政府接洽准备落地发展。
该学院开设专业:人工智能、新能源安全、无人机操作与维护、数控机床、机器人与高端仪器、航空航天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能源电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外语等专业。
名誉校长及校长:钱学森国防工业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名誉校长由两院院士担任。钱学森国防工业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科学家导师团的主要成员来自于长期在中国航天、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军事科学院、中国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国防大学及高科技企业总师等工作的资深专家。目前,导师团有隋起胜院、樊邦奎、杜善义、王希季、朱森元、吴宏鑫、沈绪榜、张钹等八位院士,随着该职业院校的落地发展,会有更多的院士加入科学家导师团。
九、做好能源可持续发展文章 (一)打造世界能源革命与可持续发展转型示范城市
1.进一步发展高端化工推动枣庄转型突围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丰富的煤炭资源让枣庄变得富饶,也让煤黑成为这座城市的颜色,曾经的枣庄人口密度位居全省第二位,也反映了枣庄曾经的繁华。但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一时间,这座曾经山东第四大城市跌落神坛成为了全省倒数第一,风光不再。
枣庄是国家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唯一的资源枯竭转型城市,也是山东省唯一“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获国务院正式批复。
改革开放四十五年历程中,枣庄也在不断的尝试,围绕经济转型,寻找新资源打造新动力。发展高端化工是枣庄转型突围突破口。
鲁南煤化工基地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国家级重要的现代煤化工、能源、建材和机械制造基地,位于国家级开发区——滕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境内,鲁南基地煤化工基地以兖矿鲁南化肥厂(原中纪委书记贺国强大学毕业分配到该厂工作)为依托,是山东省政府批准的唯一一家以企业为依托建设的省级高科技化工园区。
鲁南化工正探索煤化工与石油化工融合发展新路径,加快形成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向着打造高端化工新材料领军企业的目标挺进。
深入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按照上游建链、中游补链、下游延链、整体强链的思路,初步探索了一条从“碳一到碳六”“从红海到蓝海”“从单一到多元”“从原料到材料”的高端化工转型升级之路。
充分利用枣庄在发展煤化工方面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成本优势、市场优势和产业集群优势,依托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发展以煤为原料的新型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集中建设能源、建材、煤化工“三大基地”把煤化工作为主导产业。
2.枣庄建设“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
近年来,新能源蓬勃发展,山东枣庄早在20年前就开始布局,如今已乘势而起,成长为中国锂电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并着力打造“中国北方锂电之都”。
锂电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正负极材料、隔膜材料、电解液、电芯、PACK组装、终端应用、拆解回收等比较完整的全产业链条。目前,全市拥有重点锂电企业12家,产品种类200多个。
2023年9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与枣庄市人民政府签署的《“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培育命名合作协议》。据了解,这是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第一次签订、也是全国第一份“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培育命名合作协议。自此,枣庄将开启建设“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新征程。
3.枣庄建设发展绿氢产业
(1)推动枣庄煤化工产业与连云港石油化工产业耦合发展
我国的煤化工行业承担着弥补石油资源不足、保障能源安全的任务,特别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煤制油气及大宗化学品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及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具有战略意义。同时,发展现代煤化工也可以有效弥补石油化工原料(主要是石脑油)不足及其结构性缺陷,推进化工行业整体结构优化。相比燃煤发电,现代煤化工发挥了煤炭的原料属性,二氧化碳排放大幅降低。
现代煤化工的快速发展,使得煤经甲醇生产多种清洁燃料和基础化工原料成为可能,这也给石油化工和煤化工协调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比如,甲醇与石脑油耦合制取低碳烯烃,实现甲醇和石脑油共进料生产低碳烯烃,使从煤基生产的甲醇和从石油基生产的石脑油两种原料在同一装置上进行处理成为可能。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裂解原料油品的价格波动所带来成本上涨,规避行业风险,实现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的协调发展,对我国烯烃工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能源安全保底方面考虑,煤化工要与石油化工联动,以弥补石油化工因优质石脑油原料不足造成的烯烃和芳烃短缺,促进精细化工产业链的发展。
在市场与环境的双重约束下,寻找煤化工和石油化工协调发展新模式,打破行业壁垒,既利用好煤炭,又保证石油化工健康发展。实现煤化工和石油化工协调发展,不仅是国家能源战略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的需要,而且是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保障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建议枣庄煤化工基地与江苏连云港石油化工基地(该基地是国家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合作,推动国家传统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为国家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贡献枣庄力量。
枣庄煤化工携手连云港石油化工与中东、俄罗斯等石油天然气富足地方共同合作,招商引资,将这些国家招商引资到枣庄、连云港煤化工和石油基地平台发展。
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打造我国技术海外输出的“第三张名片”。煤制烯烃和煤制乙醇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领跑”技术,可用于中东、中亚、东南亚和俄罗斯等煤炭和天然气资源储量丰富的“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成为继高铁和核能外的“第三张名片”。这不仅可带动先进的成套技术和装备出口,还可助力中国煤化工、石化企业海外战略升级,对于提升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构建全球能源化工市场新格局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推动枣庄煤化工与新能源产业耦合发展
在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推动现代煤化工与可再生能源、绿氢、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耦合创新发展。
现代煤化工技术与可再生能源有效耦合,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现代煤化工行业氢气利用规模化特点和技术积累优势,还以氢为纽带,通过非化石能源制绿氢,进而与现代煤化工及二氧化碳耦合等创新技术结合,大幅降低现代煤化工的碳排放,达到低碳发展目标的同时,促进煤炭作为原料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这不仅有助于减少化石燃料使用量和二氧化碳排放,促进清洁能源转型和环境保护,还具有优质原料资源、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优势。
枣庄可以利用已有的煤化工基地和技术,推动枣庄煤化工与新能源产业耦合发展。
(3)枣庄布局拥抱下一个万亿级朝阳产业——氢能产业
氢是能源间高效转化理想媒介,有望成能源互联网的核心。氢可以作为能源互联网的媒介和核心,尤其是可以跟绿电随时互换,同时又是储能的一种方式,有助于消纳可再生电力。
未来氢能在现代工业领域的需求或超燃料电池。氢能产业除了在交通领域外,在工业、农业、发电等领域都有其独到的用处。比如作为燃料用氢,主要场景除了重型道路交通外,船运、航空、发电等领域也可使用氢能;作为原料用氢,主要场景包含钢铁、化工等领域,可用于多种化学反应,同时也是众多化合物的基础元素之一,氢气可以代替焦炭和天然气作为还原剂,消除炼铁、炼钢过程中的大部分碳排放,同时氢作为十分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合成氨、甲醇、炼化、煤制油气等生产过程,生成绿色甲醇和绿氨,既可以作为绿色能源,也可以用到农业化肥的制造;氢能还可作为储能用氢,主要场景包含电力储能领域等。
尽管枣庄在煤化工、锂电池等产业已经取得了一些发展,奠定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但是,枣庄应该布局拥抱下一个万亿级朝阳产业——氢能产业。
(二)拥抱G60,携手松江区共同打造大运河能源科创走廊
与G60发起城市上海松江区共建碳中和与能源可持续发展国际产业园共同体
上海松江区将能源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之一,但是土地资源供给紧张,寸土寸金,只能发展能源总部经济。而枣庄作为国家煤化工基地和东部欠发达区,可以整合更多的土地发展能源产业,因此,枣庄与上海松江区共同招商引资发展能源产业链飞地经济是两地合作共赢的科学选择。
1.共同开展全球碳中和与能源可持续发展课题研究,共建共享碳中和与能源可持续发展(松江)国际产业园——松江区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最大区域(上海市第一个“双碳标准”的国际能源产业园)。落地项目:创立双碳示范标准产业园、落地国际能源结算中心、落地国际能源全球论坛(可持续发展能源国际论坛)、设立OPEC(中国)国际企业总部基地。
创立双碳示范标准产业园,合作共同起草制定《工业园区碳中和标准指南实施细则》。其主要内容:碳管理体系——碳排放、碳资产、碳交易、碳中和+碳信用评级;碳排放管理——碳管理体系的基础;碳资产管理——“双碳”目标下企业持续减排迈向碳中和;建立基于目标的企业碳管理体系;建立政策驱动交易的合规型企业碳交易机制;建立特色商业网点示范基地,开展碳汇金融、碳核查等相关培训。
落地国际能源结算中心。有效形成国际石油能源、金融服务等领域聚集的“虹吸效应”。项目的落成将全面推动国际能源贸易、结算服务功能的国际化。吸引国内外大型石油企业、原油贸易商、银行金融机构、投资银行、基金公司、中介机构以及结算银行、存管银行等等企业总部以及各供油国进驻。
落地国际能源全球论坛。以“合作与创新——多变世界下的能源行业”为主题,吸引包括国家有关部委、行业协会、中外能源公司、国家高端智库和科研机构以及金融投资机构等在内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网络直播,覆盖亚欧美及大洋洲等地区。
落地OPEC(中国)国际企业总部。它的宗旨是: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石油政策,维持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稳定,确保石油生产国获得稳定收入。最高权力机构为成员国大会,由成员国代表团组成,负责制定总政策,执行机构为理事会,日常工作由秘书处负责处理。另设专门机构经济委员会,以协助维持石油价格的稳定。
2.枣庄建立国内煤化工产品期货、原油石化产品期货的交割库,为国内原油国内煤化工产品期货、原油期货、石化产品期货期货合约履行实物交割提供市场基础服务。
3.用好枣庄国家煤化工基地,整合区域内开发区产业园资源整合与土地、厂房建筑空间的储备,整合连云港石油化工基地港口等资源,积极搭建国内国际能源产业链双向飞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土地与项目空间实体载体的建设。积极筹建国际能源产业园,尤其做好中东、俄罗斯等石油天然气富足国家与中国能源产业合作项目落地产业园的建设。
十、做好可持续发展的文章 创新引领乡村可持续发展。枣庄是山东省唯一“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围绕破解“农业资源丰富与价值实现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和乡村发展要素投入不足与城乡融合需求矛盾”两大瓶颈问题,枣庄市建设“创新引领乡村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探索以乡村振兴为主阵地,以创新为引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全球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现实样板和典型经验。
(一)中国国际闲置品循环链试验区,更好服务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1.发展新能源汽车循环经济,打造国际新能源汽车循环经济名城
一是借助枣庄薛城“造车鼻祖奚仲”故里城市名片和薛城国际汽车赛车赛事活动,打造淮海经济圈乃至全国全球知名汽车买卖销售服务市场。
二是借力枣庄“小机床之都”、鲁南高端装备机械制造基地、锂电之都、“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产业基础,打造中国新能源电池、汽车配件与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
三是进一步发展壮大枣庄二手车交易经济。枣庄二手车交易中心是全国最大的二手车交易市场之一,升级改造二手车交易规模市场,完善二手车检测认证、鉴定评估、金融服务及线上展示、交易、拍卖、直播带货等功能,开展与“车易拍”“易单网”等知名平台合作,实现线上线下“买全球、卖全球”。发挥全国二手车出口试点城市的优势,开展与新华锦集团等专业二手车企业的战略合作,评审甄选二手车出口试点企业,实行出口额末位淘汰制,确保实现较好出口业绩。
四是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循环经济。结合枣庄“小机床之都”、高端装备机械制造基地、锂电之都、“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产业基础,加快开展二手车报废回收、分解、零部件再制造再供给、电池拆解维护更换再造供给等等全产业链的二手汽车循环经济。
五是逐步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配件、整车生产、销售一体化的新能源汽车工业产业园。
2.发展闲置品经济,加快创建中国国际闲置品循环链试验区
中国国际闲置品循环链试验区主要项目包括二手车项目、闲置图书项目、二手纺织品循环再生项目、闲置“数码乐器腕表”等生活消费奢侈品循环类项目、芯片回收及循环利用、锂电池汽车回收及梯次循环再利用项目。
加快创建中国国际闲置品循环链试验区,规划建设闲置品回收、会展、集散交易、智能修复再制造、资源化再利用与无害化处置、碳交易等“六中心”及共享经济“一学院”,推进闲置品信用体系、追溯平台建设,打造国家“双碳”战略最佳平台、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推动闲置品循环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二)争做长三角G60“大后方”
1.瞄准长三角市民“菜篮子”,打造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枣庄是全国粮食、蔬菜、果品大市,在农产品供应上优势比较明显。坚持“对准需求、优化供给”的思路,大力发展适销对路、优质高效、绿色生态的农产品。
2.打造长三角文旅休闲医疗康养目的地
(1)枣庄具备打造长三角文旅休闲医疗康养目的地基础条件
1)枣庄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枣庄是全国唯一农业农村“四区”建设优势:2011年被认定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2015年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7年被认定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2020年入选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四区”建设已成为推动枣庄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动枣庄“三农”工作走在前列的重要引擎。
2)环境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枣庄境内沂蒙山山系山丘、河湖、水库众多,怀抱大运河、紧靠微山湖,文化旅游资源丰厚,拥有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5个;5处国家级湿地公园。
3)枣庄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扎实推进。近年来,枣庄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接近成功。枣庄已经打造成“青山拥城、绿道环城、碧水绕城”自然生态宜居宜业新枣庄。
同时,枣庄市先后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国家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生态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县)、长寿之乡等荣誉称号。
(2)枣庄进一步措施
1)在引进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医院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与国内外知名医学高校、医院对接合作,打造淮海经济圈看病就医新高地。
2)依托枣庄青山绿水和高水平的医疗就医新高地,打造淮海经济圈知名的医疗健康养老基地和长三角医疗康养休闲的后花园。
3)依托上述良好的生态依据健康医疗养老基地,打造淮海高端人才温馨家园。打造对枣庄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人才的第二温馨家园,这些人才包括但不限于枣庄发展亟需的高级科技人才和高端智库专家、企业家、招商引资引荐人。这些为枣庄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才将享受枣庄市家庭般温馨的最高人才待遇。
十一、依托大运河科创走廊建设推动淮海经济圈大市场建设 (一)建设对内开放新高地,积极推动淮海经济圈统一大市场的建设
做大商业也是国家战略需求,做大统一大市场就是做大商业,只有市场需求大到一定程度,大市场本事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建淮海经济圈统一大市场是能否挖掘淮海经济圈核心竞争优势实现规模经济递增的必然出路。一个统一的淮海经济圈大市场是淮海经济圈经济未来最大的潜力,也是我们在新时代最显著的比较优势。形成统一的区域经济大市场不仅可以实现区域规模经济递增,企业多卖一块(产品),可以带来固定成本降低,从而获得更多利润;还可以提升本区域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当下,枣庄要用开放的心态、开放的举措来做好枣庄对内对外开放工作,比如积极协调取消省际、市际的“过路费”、“买路钱”,让外商外资内商内资及产品顺利地进入枣庄,以枣庄对内对外开放举措,积极协调推动淮海经济圈大市场的建设。
在消除枣庄贸易壁垒的基础上,依托大运河科创走廊建设,积极推动淮海经济圈其他城市消除贸易壁垒,让各类生产要素能够在淮海经济圈不同地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市场主体之间充分自由流动,进一步推动淮海经济圈统一大市场建设。
最后,利用强大的淮海经济圈统一大市场进一步推动淮海经济圈招商引资磁场与魅力,为淮海经济圈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市场基础。
(二)借助全国最大的市场集群打造淮海经济圈统一大市场
枣庄东邻临沂市,目前,临沂商城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市场集群、北方最大的物流周转中心和商贸批发中心,形成了具有超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万亿级商贸物流体系,打造了“中国市场名城”“中国物流之都”的闪亮名片,荣获“临沂商城、中国大集”称号。“南有义乌,北有临沂”的格局。这里还是北方电商之都,快手农产品带货量全国第一,成为盛产网红的“直播之城”。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然而,一些货车却要违反常理,宁愿绕道临沂,再将货物送到目的地。为何?更便宜、更快!有人测算过:一张乒乓球台,从上海直接发往新疆要15天,运费320元;而从上海经临沂发往新疆只要10天,运费120元。
从临沂发货,600公里以内当日或次日可达,1500公里以内隔日可达,3000公里以上3天至7天可达,物流价格比全国平均低20%至30%,还能实现运力和货品的最优配比。运价洼地刺激了商品转运集散,渐渐让临沂货通天下:南货北销、北货南销,买全国、卖全国。
目前,临沂正在规划建设占地176平方公里的现代物流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能级物流枢纽经济先行区。
搭建临沂商城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政策功能优势,实现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门类全覆盖,2022年实现跨境电商进出口291亿元。连续举办三届RCEP区域(山东)进口商品博览会,为RCEP国家企业家开展交流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以“一带一路”沿线和RCEP成员国为重点,布局建设海外商城、海外仓达16处。
(三)以打造中国内陆最大港口物流城市为抓手,搭建淮海经济圈统一大市场
今天,京杭大运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大运河这条黄金水道在当下依然发挥着重要的现实交通、运输功能,在现代物流体系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
1.枣庄在大运河航运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地位
京杭大运河枣庄段枣庄段占其中的160里,开凿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仍是京杭大运河南北航运的重要枢纽。枣庄台儿庄运河是为避开黄河而修建的,是京杭大运河上惟一一段呈东西走向的运河,也是京杭大运河最大的弯道。
枣庄市京杭大运河南北航运的中心枢纽城市,台儿庄船闸是进入山东省的第一座船闸,也是山东省目前最大的船闸。枣庄是山东第一家获得批准实施内河港口规划的城市,依托京杭大运河建设了枣庄港“一港四区”,并构建起“公铁水空”立体大交通格局,为“城为港兴、以港兴市”发展新格局注入澎湃动能。
台儿庄古城占地2平方公里,位于京杭大运河的中心点,城内拥有3公里古运河道和15千米水街水巷,被誉为“运河文化的活化石”。
枣庄处于南北京杭大运河、黄淮东西通海大运河、南北江淮运河交汇对接的枢纽中心,也是陆地交通枢纽,同时,接临的临沂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物流基地,邻近的徐州是华东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正在打造全国综合物流枢纽城市。枣庄借助这些有利因素,大力发展内陆港口经济、交通经济,进一步将枣庄打造成大运河最大的物流中心、中国内陆最大的物流基地。
事实上,枣庄与徐州同为中国南北东西的交通枢纽城市,通过上述措施,枣庄必将成为中国内陆水运、铁路、公路、空运(枣庄机场正在建设中)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城市。
2.打造枣庄市为中国内陆最大港口物流城市
(1)利用中兴公司旧码头航道拓展修建枣庄境内中兴大运河,提升内陆水运运输能力
枣庄水资源丰富,枣庄地势总体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整体地势较缓,易进行水系打造。
1)拓展修建枣庄境内中兴大运河
依托微山湖南水北调蓄水工程,加大境内湖泊水库建设力度,实施境内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开挖拓展延伸京杭运河,通过新建的京杭大运河连接贯通薛河、城河、郭河、沙河、蟠龙河、宏图河等主要河道和枣庄境内水库湖泊,通过京杭大运河打通城市水运“脉络”。
在薛城南,利用现有的水库池塘、河流和沟渠,根据地形走势开挖修建大运河,通过潘庄一、二级泵站调引微山湖南水北调的水往东修建大运河连接贯通周营镇大沙河、峄城榴园镇金注河、峄城大沙河,新修大运河向南贯通台儿庄胜利渠和正在通航的京杭大运河,向北修建大运河到十里泉电厂,继续向北修建到市中区,在市中区东湖水系大运河与盘龙河北支相连接,通过蟠龙河继续向西向南修建大运河到微山湖京杭大运河。
2)中兴大运河码头建设。新开挖修建贯通枣庄和微山县的中兴大运河,恢复修建包括中兴大运河码头在内的枣庄中兴大运河码头,开通“台儿庄——邳州—连云港”京杭大运河航线,枣庄港直达欧亚大陆桥东的连云港。货物从枣庄运河各个码头可以经台儿庄港,经邳州东方港码经京杭大运河抵达连云港新云台码头。北方的物资可以从这里直接通海输送到东部沿海城市和世界各地。将进一步提升枣庄在北方海河江联运体系中的枢纽地位,为打造北方最大的铁陆水空联运物流枢纽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3)同时,依托新开挖的枣庄中兴大运河,结合百年中兴公司及其28处文化遗产,打造中兴大运河国家湿地公园、中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中兴大运河国家城市公园。
(2)打造中国内陆最大港口城市
1)打造南四湖为中国内陆水上交通内湖超级港口
枣庄台儿庄运河是京杭大运河上最大的弯道,是京杭大运河上唯一东西走向的运输航道,台儿庄船闸是南方船只进入山东省的第一座船闸,也是山东省目前最大的船闸。因此作为整体枣庄港(枣庄境内有滕州港、中兴港、峄城港、枣庄港(薛城)、台儿庄港)是京杭大运河南北航运的枢纽。
在这里,中国北方东西方向的黄淮东西通海大运河在微山湖与南北方向的京杭大运河相遇对接,将来引江济淮的南北江淮运河在南四湖与京杭大运河、淮海东西通海大运河相遇对接,届时,枣庄会成为正真意义上的中国南北水运和东西水运的交通枢纽城市。
在做好南四湖生态治理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南四湖沿岸的济宁、枣庄、徐州港口,尤其是拓展枣庄境内的多个深水码头,淮海经济圈各省市可以到南四湖租赁土地修建自己的码头港口,开展本省市的航运事务,将整个南四湖打造成北方水上运输区内湖超级港口。
2)打造枣庄市为中国内陆最大港口城市
南北京杭大运河与东西黄淮通海大运河在这里相遇相拥,南北江淮运河也在这里相遇相拥,以枣庄系列港口为核心枢纽,打造苏皖鲁豫四省微山湖内河航运中心,北方内河航运中心,而枣庄港则会成为南四湖的水运核心和枢纽。
如果将微山湖划入枣庄会更加有利于京杭大运河、黄淮东西大运河和江淮运河水运综合治理和运营管理,更加有利于黄河淮海水资源东西互济互通综合高效利用。中国内陆南北货物、东西货物从枣庄运河各个码头输送到大半个中国,向东通海可到达世界各地;向西可通过东西运河到达洛阳、西安、宝鸡、天水等内陆复地。枣庄成为中国内陆最大的港口城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枣庄发起成立“淮海东西通海大运河共建共享产业联盟”,推动淮海经济圈统一大市场的建设
以共建大运河科创走廊为抓手,推动淮海经济圈适宜建设黄淮东西通海大运河的城市共同成立“淮海东西通海大运河共建共享产业联盟”,争取中央政府、各参与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淮海东西通海大运河建设管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淮海经济圈统一大市场建设。
(四)以创建淮海工业品、中医药(跨境)供销数字供应链平台为抓手,推动淮海经济圈统一大市场建设
1.以创建淮海工业品(跨境)供销数字供应链平台为抓手,搭建淮海经济圈大市场
电商兴起和临沂商城未能完成商城的电商转型,临沂商城线上对接国际市场的商贸国际化转型也未能取得显著成效。这给以批发业务为主的临沂市传统商城传统市场业态带来了巨大的转型压力。同时,也给枣庄市以淮海经济圈供应链为抓手打造淮海经济圈统一大市场送上了绝佳的市场机遇。
借力发展淮海经济圈大市场供应链采购贸易。枣庄可以借力临沂商城全国最大的市场群、北方最大的物流仓储中心和商贸批发中心的工程物资试点,用好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政策红利,依托枣庄大数据中心和滕州市大数据中心,政府平台公司部分出资,积极推动枣庄境内跨境电商企业,或者联合国内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共同打造淮海工业品跨境供销数字供应链平台。
淮海工业品跨境供销数字供应链平台颠覆传统交易方式,解决深度信息不对称,节省至少80%交易成本,更低价,提升客户体验,优化行业生态。
淮海工业品跨境供销数字供应链平台立足枣庄、辐射淮海经济圈、连接全国、向东北亚面向俄罗斯、日本、韩国,向西面向中亚、中东石油国家,向南面向东南亚,以数字化整合工业品跨境供需资源,为工业品生态圈参与者提供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整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平台构建有超大规模的工业品集中采购体系,用户可以在平台商城线上采购到覆盖各个领域的工业品,享受一站式采购服务;通过支持数字化阳光采购,用户可以共享平台海量优质供应商资源;通过平台开通数字店铺,可拓宽营销渠道,发现潜在商机,共享生态资源,实现工业品销售数字化转型。同时,平台还具备强大的资源渠道优势,依托枣庄微山湖滕州港、枣庄港口、峄城港等京杭大运河各个港口、京沪高铁、京福高速、日兰高速、陇海高铁(高速)和欧亚大陆桥,发挥“公、铁、空、水”多式联运和临沂国家全国最大的市场集群、北方最大的物流周转中心和商贸批发中心枢纽优势,全方位链接国内与国际的产业资源、市场资源、服务资源,推动供应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助力企业开拓淮海经济圈全国全球市场,提供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质量更优的跨境贸易服务。
2.以创建淮海中医药(跨境)供销数字供应链平台为抓手,搭建淮海经济圈大市场
根据查询网易新闻显示,山东省枣庄滕州市是全国最大的调料等干货批发市场,已逐渐发展成为一家集鲜活农产品批发、物流配货、冷链物流、仓储加工、电子商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已与20多个国家建立了边境贸易关系,辐射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在全国同类市场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建议在中国调料干杂货批发市场的基础上,以创建淮海中医药药材、药品(跨境)供销数字供应链平台为抓手,搭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中西医药材药品批发市场,为建设中国知名健康医疗养老大后方基地创造低价高质量的中西医药材药品基础,助推淮海经济圈国际国内双循环大市场的建设。
十二、以大运河科创走廊建设为抓手,落实中原淮海治水方案,打造中原淮海经济圈新经济增长极 以大运河科创走廊建设为抓手,落实中原淮海治水方案,打造中原淮海经济圈新经济增长极,事关中国当下寻找建设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经济增长极、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中原淮海治水方案,打造中原淮海经济圈新经济增长极
1.大运河兴衰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变迁的千年启示
隋唐大运河兴衰主导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变迁的历史进程。隋唐大运河,奠定了中国的政治权利中心向东方转移的不可阻挡的趋势。隋唐大运河,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把繁荣推向江南燕北。
大运河,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大运河组成的纵横大水系,有效把中国国土纳入大一统。大运河,促进了中华大家庭的生成。在和睦相处的基础上实现了民族文化的大交融。达到相依共存,相亲相爱的兄弟姐妹大团结的民族深情。
水和大运河是中国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展变迁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发展复兴的关键所在。
2.做好水润江北航运通江达海的文章,打造中原淮海经济圈新经济增长极
淮海经济圈各省市聚力江北水文章,打通淮海经济圈通江达海,南北互济东西互济的水运发展大格局,激活中原淮海经济圈经济增长新动能,携手打造中原淮海经济圈,打造国家经济新增长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小康淮海模式贡献淮海力量、淮海方案、淮海模式。
今天,能否再次修建疏通中国北方淮海东西通海大运河关系广大中国北方、中原经济区、山东经济区、淮海经济圈经济繁荣崛起,也有助于助推整合淮海经济圈区域经济市场资源、市场力量搭建淮海经济圈统一大市场。
当今,中国广大北方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黄河复航、京广大运河、黄淮东西通海大运河规划建设以及京杭大运河北段全线通航可以说是支撑我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再次繁荣复兴的千年大计,为我国找到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方向,新的经济增长极。
3.“治水+通航+运河高效经济带+大运河科创走廊+运河能源走廊”中原淮海治水方案
南水北调、东西互济、全国水资源中原汇聚、全国水资源一盘棋统一调度支配事关国家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民生福祉,新时代的国家水网承载的不仅仅是解决水资源危机的历史重任,更是一个古老民族走向复兴的梦想。“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是总书记擘画新时代治水宏图的新思路。
在水利部专家南水北调的基础上,结合毛泽东、习近平两位人民领袖的治水方略和思路,淮海经济圈小康制度建设论坛组委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小康淮海模式学思行核心发起人、首席专家马道成和王广山提出“治水+通航+运河高效经济带+大运河科创走廊+大运河能源走廊”中原淮海治水方案:把给北方供水、治水、通航、运河高效经济带建设、大运河科创走廊建设、运河能源走廊建设、生态治理修复一体化的治水方案,规划实施黄河复航、京广南北运河和黄淮东西通海运河建设、大运河科创走廊建设、运河能源走廊建设,在中原洛阳郑州建设中华水网核心枢纽工程,中华水网核心枢纽工程通过黄河与新建大运河实现东水西送(东部淮河流域富裕的水)、藏水东引、东西互济、南北互济的全国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
该方案优化南水北调中线方案,在中线南水北调建设中突出京广南北运河、黄淮东西通海运河和中原洛阳郑州黄河运河枢纽工程的建设。在南水北调东线,提出淮水西送进中原黄河水库群,即将淮河流域下游富裕的水通过黄淮东西通海大运河输送到洛阳小浪底水库和规划建设的郑州桃花峪水库;在南水北调西线,该方案支持优化国家水利部西线调水方案。
(1)建立全国水资源统一合理配置格局
建立全国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一是将汉水引入黄河和淮河。遵循毛主席的“借水说”:“从长江借点水到黄河来。”先行从丹江口水库引汉水进黄河再引向华北;二是将长江黄河淮河汉水连接起来。实施周总理制订的南北运河计划,利用南北向的汉江和京杭运河连通长江黄河淮河调水通航,将三峡、丹江口、小浪底“三库并联”,形成大范围水库群联网联调,极大地提高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控能力,增加黄河对北方的水资源供给分配和管控。
长江黄河淮河汉水将要连接起来,将我国水资源形成可以统一调配的完整水网布局。对长江中下游和黄河、淮河、海河流域水资源作带有全局性,系统性,战略性的结构调整,更要着眼北方干旱与南方洪涝通过调水来通盘合理配置水资源,兼顾工业用水、农业灌溉用水的实际需要以及必须的生态用水,调水与治水结合,防洪与抗旱的有机结合,把供水、治水、通航与运河高效经济带的建设发展有机结合。
把“借水治黄”落到实处。从江汉引水补给黄河下游河道,融入黄河水自然循环,结合中原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补给水,为黄河下游复航、京广南北运河、黄淮东西入海运河和京杭大运河建设复航创造条件,通过黄河和运河进行水量的优化配置。
(2)建立全国水网统一调配价格动态管理制度
建立全国水网调配价格动态管理制度,调动各省市高效利用水资源动力,富水区将本地区富裕的水资源外调到国家水网统一管理体系(比如各地将富裕水资源外调到晋陕豫峡谷群水库)获取存水指标,缺水地区给国家水网上报缺水计划指标。
调水的价格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和市场价格需求波动进行动态管理,调水实施计划为辅市场为主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原则上,用水地区和单位有偿调水有偿使用,但国家战略需求指标之内的调水可以无偿或者低价调用。国家水网依据国家经济社会宏观调控计划和市场价格管理机制,国家水网在全国范围内调入调出水到目的地地区。
水资源有偿使用,有偿管理机制,可以调动富水区积极水资源外调,贫水区也会更加高效利用水资源;这也会调动黄河管理委员会、长江管理委员会、淮海管理委员会和海河管理委员会跨区域调水用水的积极性,使国家水网统一高效分配水资源。
建立全国水资源本地统筹为主、外调供给为辅,南北互济、东西互济、水资源供求采取计划为辅与市场为主的价格管理制度,促进国家水资源科学合理高效分配使用的格局。
(3)修建淮海东西通海大运河
大西线调水工程提出将其中200亿立方米的水引入漕河,经天水、宝鸡、西安、渭南到三门峡水库。这200亿立方米的水可以充分保障修建淮海东西通海大运河,即宝鸡-西安-渭南-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商丘-淮北-徐州(邳州)-济宁(微山)-枣庄-徐州-连云港黄淮东西通海大运河,将关中-天水经济区、郑洛汴中原经济区、皖北经济区、苏北经济区、鲁南经济区、连接在一起。
通过黄淮通海大运河连通北方各省的河流江河湖泊水系,将南水北调、藏水东引、淮水西送的水输送供给北方各省市的生活、工业、生态高效农业用水的管网,统一调配使用;同时,北方各省市将本地江河湖泊储水补给淮海东西通海大运河,保证东西运河航运的持续性。
可以说,黄淮东西通海大运河与国家调水工程的实施将会彻底解决困扰中国北方几千年的水资源短缺的制约难题,届时,北方和西部将会获得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
基于枣庄在大运河航运及经济中的地位,枣庄可以担负发起推动“黄淮东西通海大运河”建设的历史重任,为黄淮东西通海大运河(隋唐大运河的发展延伸)建设发展作出历史贡献。枣庄在恢复建设自己市内大运河的基础上,枣庄可以携手临沂、徐州发起成立“黄淮东西通海大运河共建共享产业联盟”,协调淮海经济圈黄淮东西通海大运河建设区的省市政府、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积极推动加速“黄淮东西通海大运河”建设管理。将“大运河科创走廊”“黄淮东西通海大运河”建设作为推动淮海经济圈各省市区域经济协同创新发展的抓手必将会大大降低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阻力,大大促进淮海经济圈一体化进程和淮海经济圈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为此,枣庄可以做好以下几件事:
1)协调助推枣庄、临沂、徐州、连云港推进黄淮东西通海水运通航建设。推动兰陵陶沟河复航工程,莒南绣针河通航直达黄海(临港-岚山港)、刘家道口闸至骆马湖、兰陵西泇河至中运河等内河通航。枣庄、临沂和徐州协调推动沂沭河水系连通工程、沂河复航工程、城区水上客运通道等重大内河水运工程,打通与枣庄市、临沂、徐州市、连云港内河水运通道,实现鲁南苏北内河水运相连通海历史性突破。
2)积极协调推动河南郑州、开封市、商丘市、菏泽、济宁(微山县)、枣庄、临沂、日照、江苏徐州、连云港利用当地河流湖泊水库、黄河故道,打造黄淮东西通海大运河。
3)壮大枣庄铁路公路网建设。借力正在规划修建的济南到台儿庄的高铁,恢复中兴公司铁路,修建台儿庄到新沂市(联通第二条东部沿海京沪高速铁路)、台儿庄到徐州市的高铁,台儿庄到临沂的高铁。积极协调建设跨微山湖二级坝的鲁南苏北高速公路,助推山东枣庄、济宁、菏泽、徐州、淮北、商丘一体化发展。
(4)修建贯通中国南北的京广大运河
建设沟通黄淮汉的南北大运河,进而与江汉航线、湘桂运河联通长江、珠江形成南北水运干线,并从长江调水入黄,使南水北调中线担负起我国中原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任,推进黄河下游河道治理,对水利为中部崛起提供基础保障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豫鄂运河构成京广大运河中段,汉江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使汉江沟通南北水运。向北沟通黄河和京杭大运河,向南直通湘江经湘桂运河沟通珠江,让千吨船舶从黄河经汉江入长江,经湘江进珠江通大海。汉江成为防洪安全、供给能源、清水畅流、保障用水、百舸争流的兴盛之河。
(5)打造运河黄金经济带
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傍水而居,生生不息。沿着新修建京广南北大运河和黄淮东西通海大运河两岸,打造运河黄金经济带,高密度投资,高效益产出,为中国经济内循环找到新的投资方向,为乡村振兴集体经济大发展找到突破口,为小康共同富裕中产家庭倍增制度建设,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小康淮海模式提供淮海样板淮海模式。
(6)打造运河能源走廊
打造运河能源走廊,将调水和发电一体规划运行,为国家供给绿色能源。
沿着大运河两岸的道路规划设计发展新能源产业,布局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微风发电、光热发电、场效应空气能发电等新能源,并形成国家新能源景观大道。
大运河新能源生态观光绿道项目产生的电能可以解决大运河逐级拦坝向上游河流水库提级抽水电力供应问题。
(7)中原淮海用水分配原则
北方淮海经济圈的用水的重心要放在节约用水,提高吨水产值方面来,反对扩大粗放式农业用水。
(8)中原淮海生态水网体系
淮海经济圈各省市利用东线、中线南水北调贯通淮海经济圈四大流域的有利条件,着力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全域水网,南北互济、东西相济、上下游贯通、干支流协调、丰枯期互补、多水源互济、河湖水系连通的流域水网,内连外通、蓄泄兼备、旱引涝排、生态宜居的区域水网。
推广生态循环农业,大力开展大运河科创走廊建设,逐步限制、淘汰高污染工业项目,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低碳工业,一些地区初步形成了生态产业体系,发展增量不增污。
(二)今天黄河复航、运河航运供水方案条件比较成熟
1.秦晋豫峡谷水库群等黄河水利设施建设为北方水资源综合利用提供可能
目前黄河流域有秦晋豫峡谷水库群等30余座大型水利枢纽,这些水利设施储备700多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比如有万里黄河第一坝之称的龙羊峡水电站库容量达247亿立方米,小浪底水利枢纽库容达126.5亿立方米,三门峡水库总库容为162亿立方米,仅仅三座大型水利枢纽就足够容纳黄河所有水流量,更别说还有其他的水利工程以及水库。
近年来,黄河淮河水系一系列大中型水库等水利设施建设工程,基本可以解决南水北调、藏水东引和东水西送水的蓄水综合利用问题。
2.南水北调、引江济黄、引汉济渭、藏水东引、东水西送等工程提供比较可观水量供给黄河复航运河复航和新建运河通航。
3.北方各省市本地黄河淮河水系互相连接、东西互济、南北互济的水资源生态治理与综合利用。
通过以上措施,加上近些年北方气候湿润化的变化,水的供给补给问题可以解决。这必将为羸弱的北方经济注入活力,进而带动盘活整个北方繁荣大发展。
注:关于黄河复航、运河航运供水方案及相关建议详见《水润江北,复兴中原——人类命运共同体小康制度淮海模式学思行(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