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由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办的“2023年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学术年会”日前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围绕美丽中国建设经济政策、生态保护监管、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法治保障、全民行动等方面展开讨论。本报将分两期刊登相关专家观点,以飨读者。
由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办的“2023年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学术年会”日前在北京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围绕美丽中国建设的理念指导、战略定位、实践要求、效果评估,开展深入研讨交流,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会议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的“四个重大转变”和“五个重大关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新阐释新创造新发展,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新征程上,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牢牢把握形势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底线思维安全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合作共赢,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努力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
年会以“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主题设1个主论坛,围绕美丽中国建设经济政策、生态保护监管、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法治保障、全民行动等方面,设5个平行分论坛。来自相关部委、科研院所、地方政府、新闻媒体等方面的代表共150余人参加会议,并围绕论坛主旨开展理论和实践研讨交流,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美丽中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指向
建设美丽中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形势,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与会专家围绕党中央关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展开热烈讨论。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丰昌认为,城市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载体与具体呈现,人口、经济在城市高度集中,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关系美丽中国目标实现进程。“双碳”背景下开展面向美丽中国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模式与路径研究,是一项具有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任务,需要政策引导、科技创新及多学科多领域协同推进。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美丽乡村,深刻影响着美丽中国建设和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温铁军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和美乡村的本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只有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落到实处,统筹发展、安全与保护,才能走出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
美丽中国建设需要坚实的制度保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方创琳认为,科学评估是检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手段,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和国家标准,以评估结果为镜,比照全国及各地区目前所处美丽中国建设的阶段和程度,发现短板和差距,树立美丽自信和生态自信,在“比美建美”中有力促进各地区美丽中国建设的进程。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忠认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要积极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持续健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不断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认为,应对气候变化专门立法和碳达峰碳中和促进专门立法都很必要,需要制定专门立法计划。从立法逻辑、立法站位、立法名称、立法目的及其实现、适用范围、监管工作、国际合作等角度比较来看,近期优先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法比制定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法,更符合我国低碳发展法制保障工作的逻辑和需求。
中央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褚松燕认为,“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要加快推进全民自觉行动,健全相关的行动机制,通过国家力量、市场逻辑、社会合作的协同,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形成全民自觉行动,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党中央关于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是既定的,到2035年美丽中国基本建成,这就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加紧探索推进,学界广泛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助力。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俞海认为,要围绕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对美丽中国内涵进行全面定义,明确“美丽中国是什么”,进而回答“美丽中国怎么建”;要对标发达国家和地区“美丽”建设,正视差距和不足,总结梳理经验模式,不断完善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评估体系。
不断完善美丽中国建设的环境经济政策
环境经济政策是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市场化手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抓手,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工具。
有专家认为,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应紧密跟踪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环境经济社会多目标,以系统观、全局观分析政策效果和影响,强化政策之间、部门之间统筹协调,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为多元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政策支撑。
有专家认为,绿色金融是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之一,具有传导灵敏、撬动力强等特点。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提出更高要求,鼓励将更多资产投向低碳领域,要求金融机构压降并管理高碳、高污染行业资产敞口,进行环境风险管理;推行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引导金融机构测算碳足迹,实现碳中和。
有专家建议,应加强包含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在内的绿色金融政策顶层设计,更多发挥生态环境部门在严格执法、信息共享、成效评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促进碳交易与其他市场机制协同发力是统筹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关键环节之一。有专家建议,建立碳交易—碳税组合碳定价机制,在保持宏观税负稳定的前提下,将征收碳税与减税降费相结合,通过企业税负结构的调整推动企业节能减排。适时重启CCER项目审批与备案工作,研究参与碳交易和绿电/绿证交易的高耗能行业企业所购绿证转化为CCER并用于抵销碳配额的可行性。
坚持系统观念,做好绿色税收政策的顶层设计,有效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有专家认为,应完善资源税,节能、节水等相关税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完善环境保护税,将环境保护要求融入产品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政策,继续加大减污调控力度;建立绿色发展相关税收政策评价体系,对各类绿色税收政策成效和问题进行动态评价,强化税收政策管理。
绿色贸易壁垒的消极影响是我国环境经济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有专家指出,贸易正面临逆全球化的新形势,有些国家高筑绿色贸易壁垒、推动制造业回归,制约我国发展。CBAM(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本质上也是一种绿色贸易壁垒,违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尽管短期对我国影响不大,但长期影响深远。有专家建议,在生态文明框架下积极推进绿色贸易新战略,坚持多边主义,占据道义制高点,反对西方单边主义和双重标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加强生态保护监管,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生态环境部门履行生态保护监管的职责定位进一步明确,统一实施生态保护监管,打通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将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专家认为,加强生态保护监管,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对于筑牢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安全底线具有重要意义。多种生态要素调查、监测评估信息显示,全国生态系统状态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生态质量改善明显。同时也发现,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城市建设的胁迫力依然较大,局部生态系统功能存在退化趋势以及改善成效不稳定等问题,整体持续、稳定改善生态系统质量必须进一步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的监管力度。
专家强调,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的统一监管,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复杂性和区域差异性,在政策制定、项目管理、成效评估等方面,需要加强多学科背景融合、多部门合作参与,从财政制度、行政事权配置等方面进一步理顺部门事权边界和支出责任、完善内外部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做到目标协同、规划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需要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同时也要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内生动力机制、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关键堵点的制度与政策研究,加快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专家建议,加强生态保护监管能力,首先需要开展跨学科的生态系统管理基础研究,包括自然与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耦合与演化规律、生态风险的安全阈值、政策制定实施下主体行为变化机制,以及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内涵挖掘等方面。其次要重视生态保护监管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明确成效评估标准、统一技术标准,规范生态修复行为。第三要明确生态保护修复部门间数据共享机制,建立多要素协同、多尺度的生态系统监测网络体系,加密监测调查频次,为准确研判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及演化规律、研判生态保护形势与评估成效、科学决策奠定基础。
此外,有专家希望进一步深入贯彻和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让城市居民也能体验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在严格保护的生态空间,需要重新认识原住居民耕作活动在野生动物完整食物链中的作用,建立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目标的绿色发展空间管理模式,科学确定人与自然的空间关系、资源利用方式与强度,制定适应性管控指标与技术措施,促进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的相互融合,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供稿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