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十年聚变 科技创新

作者:李琼 2022-09-06 16:17 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次阅读
 
十年聚变 科技创新

喜迎二十大·能源强国看石油全媒体新闻行动

特别报道 | 十年聚变 科技创新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

  在两院院士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油气行业科技创新寄予厚望,强调在石油天然气等方面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中国石油牢记嘱托,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危机感,奔着能源领域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把科技创新成果写在祖国繁荣的进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勇攀科技高峰。

  科技创新,十年跨越。对于中国石油而言,这是创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十年,是创新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的十年,是创新发展成果层出不穷的十年。

  在创新战略指引下,中国石油绘制出一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设计图”,并围绕增储上产、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等重点工作,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龙头、公司重大科技专项为核心、重大现场试验为抓手制定“施工图”,蹚出一条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一路涉险滩、啃硬骨头,中国石油技术立企、创新强企的步伐越来越快。

  十年间,科技创新的质量更高了。聚焦战略领域的博弈、基础领域的深耕、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突围,中国石油向科技和数字化战略制高点发起进攻,一路成果斐然。“从0到1”,陆相页岩油地质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有效指导和推动了中国陆相“页岩油革命”;不懈攻关,“百万吨级乙烷制乙烯成套技术”成功应用,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科研质量不断提升,在国内石油行业保持领先,中国石油还主导制修订并发布国内及国际先进标准37项,进一步增强了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十年间,科技创新的活力更足了。中国石油围绕产业链积极部署创新链,依靠创新链努力提升价值链,不断完善三级科研管理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构建开放创新的生态环境。与此同时,相继研究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和措施,明确改革目标任务,制修订20项办法,进一步完善科技治理体系,由内至外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十年间,科技创新的速度更快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实现“双碳”目标已进入倒计时,不创新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中国石油正加快锻造七大世界级科技研发中心,大力推进一批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建设,四大新型研究院扬帆起航,“油气热电氢”能源版图逐渐变为现实。

  十年的创新发展令百万石油人心潮澎湃。抓住了创新,就是牵住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而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的加持,为中国石油创建世界一流企业不断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

  科技创新带来了油气产业高质量发展。面对油气资源劣质化加剧、勘探开发对象呈现“非、深、老”等一系列新特点,中国石油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多措并举、主动作为,最大限度挖掘油气藏潜力,保障油气资源规模有效动用。

  经过长期探索,陆相页岩油地质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有效指导和推动了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鄂尔多斯盆地庆城、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等陆相页岩油勘探突破与规模建产;凹陷区砾岩油藏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的创新,指导发现了10亿吨级世界最大的砾岩油田——玛湖油田,让“再造一个克拉玛依”成为现实。

  科技创新带来了公司转型升级的“加速度”。 在竞争与日俱增的当下,不主动求变、积极应变就会失去生存的资格。致密气、页岩气、超深层天然气规模效益开发支撑中国石油“二次创业”。2021年,中国石油国内天然气产量达到1378亿立方米,在油气产量当量中占比达51.4%,能源生产向低碳化方向发展。

  在转型升级的“风口”,中国石油将绿色低碳作为“关键一招”,将“绿色低碳”纳入公司发展战略,统筹规划部署新能源新材料事业各项工作,持续加大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力度,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着力构建新能源新材料研发体系,全面推进新能源新材料高效开发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化发展按下“快进键”。

  科技创新带来了人才队伍的强大与团结。科技创新,关键在人。面向长远发展,大力推进人才强企工程,完善人才“生聚理用”机制,广纳天下英才,着力稳定基础研究骨干力量……中国石油正多措并举不断增强支撑创新发展的源头供给能力。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大力推进“双序列”改革,集团公司薪酬结构向业绩和贡献倾斜,让专业技术岗位价值更有“含金量”,让更多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名利双收”。

  随着一系列科技体制机制的不断健全完善,中国石油培育形成了24名院士领衔的3万名科技人才队伍,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逐步形成。

  答好科技自立自强的石油答卷,无法一蹴而就。但是我们坚信,经历过一路的风景与风暴,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中国石油,定让国人振奋,让世界刮目。(高屾)

  37项:2012年以来,中国石油已主导制修订并发布国内及国际先进标准37项,进一步增强了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61%:目前,中国石油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61%以上。

  3万名:目前,中国石油已培育形成了24名院士领衔的3万名科技人才队伍。

  21个:截至目前,中国石油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建成2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

  85%:目前,中国石油关键技术及装备替代率已达到85%。

从“最强大脑”看世界级炼化基地新坐标

  广东石化通过技术创新加快项目建设,数字化技术在生产运行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使用“大国重器”和创新工法,建设跑出“加速度”。去年4月17日,世界最大MYQ5000吨门式起重机和4000吨级履带起重机首次协作,仅用3个多小时成功将4606吨的抽余液塔吊装就位,刷新亚洲最重石化塔器吊装纪录。在国产最高火炬塔架施工中,管理和科研团队使用三维软件进行建模、推演讨论,制定了科学的施工方案,让工期缩短至计划的1/5。

  31套直接参与生产运行的数字化系统,打造出“最强大脑”,助力广东石化建成智能炼厂。截至今年9月12日,广东石化全厂智能化项目数据中心正式上线满2个月,建成了国内领先的PaaS、IaaS平台,为后续全厂智能化系统上线提供了先决条件。在项目建成投产后,生产指挥系统可集成生产、计划、储运、设备、安全环保、能耗等多项业务信息。有多少艘油轮在海上、每套装置实时生产多少产品,决策者坐在办公室就能将所有信息一览无余。广东石化的原料和产品进出厂数量大且方式复杂,包括海路运输、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平面库、立体库、管输等方式。储运物流自动化系统将销售部门的信息系统订单计划链接到业务部门,就像在电商平台下单一样,数据自动存入系统,减少了录入工作。同时,这个系统还可以实时查看现场装车进度和车辆排队情况,避免炼厂装车区域车辆拥堵。

  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加持下,一座世界级的炼化基地正在南海之滨崛起。 (高云龙 孙玉光)

  从“创新者号”看“陆海空”协同共进的“新东方”

  9月上旬,东方物探全球首艘大型DP浅水特种勘探船“BGP创新者号”顺利完成首航。这标志着东方物探进一步夯实海底节点(OBN)在全球行业的领先地位。

  十年来,东方物探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持续强化科研管理,不断拓展全球视野,着力打造开放的国际化技术研发平台,形成“四国七中心”研发格局,在核心软件、核心装备、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逐渐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物探技术服务公司。

  核心软件升级换代步伐不断加快。新一代GeoEast处理解释一体化软件成为全球三大主流物探软件之一,在国内外广泛应用。新一代地震采集工程软件KLSeisⅡ涵盖采集设计、表层建模等地震采集全过程,成果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在全球50多个国家地震采集项目应用率超过95%。

  核心装备持续取得重大突破。宽频高精度可控震源系列保持国际领先水平,EV56可控震源实现了从低频向宽频的跨越,成为目前国际上唯一规模化应用的宽频激发源;成功研发大道数、低成本的eSeis节点地震采集系统,建成全球最大道数自动化总装生产线,实现地震采集技术从有线向无线发展的革命性变革,采集效率提高30%以上;合作研发新一代海洋节点GPR生产线成功投产,彻底扭转了海洋核心装备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

  关键配套技术不断深化集成。“两宽一高”技术系列引领我国物探技术步入高精度勘探新时代,成为破解油气勘探难题的技术利器;复杂山地地震配套技术保持国际领先水平;智能化地震队系统打破传统施工方式,先后在国内外140多个项目应用,推动勘探生产效率整体提高15%以上;大功率时频电磁、井地电磁、航空重磁等非地震勘探技术,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使公司具备了“陆海空”三位一体技术服务能力。(谭晔)

从“一键式”七千米钻机看钻井迈入自动化操作时代

  截至9月9日,宝石机械研制的“一键式”人机交互7000米自动化钻机自6月底在国家级页岩油示范区开钻以来,已完成4口井的二开作业。该钻机可实现离线建立根,是自主设计研发上的一项突破。

  宝石机械坚定不移实施“技术领先”战略,近年来不断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步伐,在陆地常规油气勘探开发领域、海洋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等均取得丰硕成果。

  2021年,国内首台“一键式”人机交互7000米自动化钻机成功问世。这是在前期管柱自动化钻机研究成果基础上,创新研制出更加“高效、先进、安全”的自动化钻机,标志着我国已成为全球少数可自主研制自动化钻机的国家,中国油气钻井正式迈进“一键”操作时代。

  同时,宝石机械开发出QDP系列五缸钻井泵、2500型至7000型系列压裂装备、气井带压作业机等多项重点产品,助力油气勘探开发提速增效,积极履行装备保障使命。

  十年磨一剑,海洋油气钻采装备国产化进程不断加速。宝石机械围绕海洋油气、地质勘察及海洋新能源开发装备和服务领域,开展技术研发,隔水管系统、海洋钻探系统和水下生产系统三大集群不断发展,海洋平台钻机管柱自动化装备等新产品实现批量推广应用,船用高强度压实股超长钢丝绳国产化替代取得重大突破。

  “十三五”以来,公司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攻坚任务5项,863计划项目1项、科技部重大专项3项、工信部重大专项6项、能源局油气重大专项1项,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出了贡献。目前,宝石机械正在大力推进新能源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速向绿色低碳、智能高端方向发展。(马香)

从“润滑”高铁看我国高端润滑油自主创新

  十年来,润滑油公司始终恪守“国家队”和“新引擎”定位,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强大引擎,坚持面向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积极部署和组织开展科技创新,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关键设备、国防设备润滑技术自主可控,在风电、核电、航母、高铁、特高压、机器人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多次打破国外垄断,打造科技自立自强新优势。

  独创“高速”方案,助力“中国速度”。中国高铁是“中国速度”走向世界的名片,而高铁齿轮箱的润滑是高铁润滑的重点。润滑油公司经过持续攻关,成功开发出中国第一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且不同于日本和德国的第三条高铁齿轮箱油路线,其传动效率和高速抗擦伤性能均高于日本和德国油品,解决了高铁高速轴承难以保持油膜强度等难题,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2017年2月25日,昆仑润滑高铁齿轮箱油正式应用在国内首列“复兴号”动车组上。

  自主创新,中国高端润滑油研发取得新突破。低黏度PAO产品是目前性能最好的合成润滑油基础油,应用在军事、航天、尖端制造等关乎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领域。润滑油公司和石化院密切合作,建成了国内首套万吨级低黏度PAO基础油工业装置——昆仑润滑1万吨/年低黏度PAO工业示范装置。经过4年攻关,昆仑润滑平台生产的低黏度PAO产品各项性能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技术水平,多项核心性能超越国外同类产品。2022年,国内首套万吨级PAO装置试产成功,实现国内低黏度PAO润滑油生产技术首次工业应用,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点赞()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中国企业500强:科技创新成效卓著 国际化经营持续推进2022-09-06

相关稿件

国泰君安证券公司投资银行部执行董事陈伟: 未来十年应重点打造服务科技创新的直接融资体系 2022-04-07
习近平总书记同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共商国是十年纪实 2022-03-14
德媒:欧盟开启“数字十年“ 欲减少对中美依赖 2021-03-12
专注于“日清”模式,钱大妈未来十年用科技和产品保持领“鲜” 2022-06-17
外资企业见证中国金融开放非凡十年 2022-07-22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