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两远”问题,给旅客时间成本造成的浪费,已经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痼疾了。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春秋航空董事长王煜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造成机场“两远”问题的根源可能在于机场“超需定位”。一些地方政府贪大求全,把机场作为形象工程,不顾本地的区位和辐射、承载能力。
即使主要是点对点需求,却都想把当地机场打造成国际枢纽。机场定位“错配”所带来的“两远”问题,不仅消耗土地资源多,建造和运营成本高,旅客体验差,更大幅降低了民航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效率。
机场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能与距离呈反比函数关系,王煜认为,机场在规划阶段,要深入分析机场功能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进行选址和建设。王煜建议:
机场的规划建设紧密切合实际定位和市场需求,并对投入产出效益进行评估。机场建设一定不能“贪大求全”,避免与定位和需求不符的规划定位,大幅降低用地面积。在规划阶段需要仔细评估机场建设投入产出的效益,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民航局和国家发改委对各地建造机场前的机场定位进行严格把关,将中转率作为枢纽机场建成后是否达标的重要衡量指标。
机场选址靠近经济辐射中心,提高出行效率。民航局《民用运输机场选址规范》中要求:场址应与主要服务城市距离适中,地面交通便利。建议机场选址尽可能靠近经济辐射中心,地面交通尽可能靠近和成为市内公共交通的一部分,提高机场出行使用的方便性和公共交通运行效率,减少旅客耗时和舟车劳顿。若城市远期对航空需求量较大,可采取“一市多场”模式,并考虑空域资源和地面交通的承载能力和效率,就近规划建设两个或多个规模适中的机场,来分散运营和保障的压力。机场靠近城市商圈,将大幅便利商旅出行,有助于城市总部经济、航空都市经济的发展,国内航空都市经济没有得到很好发展,和机场远离市区有很大关系。
机场候机楼建设规模适中,以实用便利、资源节约为主。候机楼规模的增大导致旅客步行距离过长,且建设成本高、运行能耗大。建议根据市场需求和机场定位,建设规模体量适中,资源节约型的候机楼,让旅客不用在机场里“远行”。即便是大型枢纽机场,也尽可能采取“一场多楼”模式,修建多个体量适中的候机楼,替代“大体量、大跨度、高难度”大型单体候机楼,方便旅客的同时,降低成本,节能减排。
借鉴欧美大都市“一场多楼”的经验。例如美国纽约市三大机场离市区均在26公里以内,最近的拉瓜迪亚机场离曼哈顿市区仅有14公里,且单个候机楼面积基本在十万平米的水平,三个机场13个候机楼2019年保障旅客量1.4亿人次。伦敦、巴黎等国际大城市也基本采取此类模式。
王煜介绍说,机场需紧密切合实际定位和需求因地制宜进行建设,借鉴欧美“一市多场”、“一场多楼”的经验,通过就近选址、建设规模适中的候机楼,便利旅客出行,解决旅客“两远”的痛点,提高民航竞争力,还能起到降本减碳,助力经济发展的效果,助推民航“四型机场”建设。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