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国企创安公司转型发展见闻
在青海省最西部——柴达木盆地边缘,矗立着有“中国石棉城”“青海西大门”之称的茫崖镇。茫崖镇属于典型的“以矿建镇”城市,我国最大的以石棉采选为主业的国企——青海创安有限公司(下称“创安公司”)即位于镇区内。自1958年建成投产以来,创安公司坚守戈壁荒滩64年,承担着为我国开采、储备、加工战略物资石棉资源的重要任务。
凭借艰苦奋斗、为国奉献的精神和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及区位优势,创安公司迅速成长为中国石棉产业龙头企业。自2010年以来,创安公司受到内外部多重因素的影响,主营业务遭受挫折,同时公司内部体制机制僵化、管理混乱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暴露。截至2017年,创安公司国内市场占有率从40%跌至18%,负债率迅速攀升至121.7%,一度濒临破产。
漫长的寒冬中,创安公司痛定思痛,借助“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开展自我改革。2020年,创安公司成功实现扭亏为盈,员工待遇平均翻了一番;公司发展思路进一步厘清、管理体制得以优化,迎来公司绿色转型发展的新阶段。
大胆混改 干得多就拿得多
创安公司石棉尾矿综合利用铁精粉生产部。资料照片
走进创安公司石棉生产加工车间,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映入眼帘,拥有27年工龄的梁启运正在生产车间忙碌。谈及公司近年来的变化,他瞬间打开了话匣子。
“你可能不会相信,我们以前近20年没有涨过工资,每个月只能领3000多元。”梁启运告诉记者,公司许多普通职工不仅买不起房,供孩子上大学都是个问题。
员工收入低正是这家老国企体制僵化、产权混乱的典型表现。为打破原有的“大锅饭”模式,激发公司生产活力,提高职工福利待遇,创安公司于2020年起开展了以产权制度为核心、以混合所有制为形式的体制性改革。在整合矿区内不同产权主体的基础上,推进以增资扩股、增量引入、资本和利益绑定为方式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2020年,公司投入国有资本总量8220万元,引入非国有资本投入总量7560.8万元,对石棉主业“采、选、销”三个环节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至此,公司石棉主业全部由混合所有制公司独立经营运行。混改后,从户数来看,公司全资及控股企业8家,其中控股混合所有制的企业3家,占总户数的约38%;从资产总量来看,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资产总量已经达到21970万元,占公司资产总额比例达到27.54%。
“简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梁启运告诉记者,2020年以来,自己的月收入达到了近9000元,效益好的月份还能过万。“现在我们一年的工资顶得上原来三年的,之前辞职离开的很多职工陆陆续续也都回来了。”
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同时,创安公司同步开展职业经理人试点工作。通过公开竞聘的方式,公司从混改企业民营股东及股东代表中择优选用职业经理人,明确并细化经理层成员的岗位职责及分工。“我们引进了一批懂技术、懂经营的‘土专家’,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极大地激发了公司各部门生产活力。”创安公司党委副书记张涛说。
李更财原本是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2020年3月通过公开竞聘成为职业经理人,担任聚源公司的总经理。“一到任,我就确立了产量和效益挂钩的分配方式,干得多拿得就多!”2021年11月,公司高品质石棉单月产量达5006吨,打破了63年来的单月生产纪录,就在这个月,车间一线工人的平均工资达到了1.5万元。“像这样的工资水平在公司发展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刚开始很多人不敢相信,以为是发错了工资。”
同时,根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创安公司本着坚持党对企业工作全面领导的原则,实现各治理主体的“权责法定”,公司对治理结构中“三会一层”的职能进行了明确划分,明确了12大方面的决策事项,形成了由公司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公司董事会“定战略、做决策、防风险”,公司经理层“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的新决策局面。
在对公司产权制度、管理体制的全面改革之下,创安公司石棉产量、利润均实现大幅增长。2020年3月25日,创安公司完成混改恢复生产,至2020年期末,产销量达到10.5万吨,较上年翻一番;企业在历经连续多年亏损后终于扭亏为盈,实现利润155万元;职工收入平均增长45%;清偿各类历史欠账3500余万元。
2021年创安公司继续深化改革,扩大成果,至年底完成产销量11万吨;实现营业收入1.83亿元,同比增长9.92%;实现利润总额712万元,同比增长359%。清偿各类历史欠账4000余万元。“中国茫棉”的产品又占据国内温石棉市场份额的35%以上。
2022年创安公司计划完成产销量13万吨,完成营业收入2.2亿元;利润1000万元。目前一季度已顺利实现“开门红”,产销量较去年同期增长35%,成为公司有史以来产销业绩最好的第一季度。
聚焦主业 好钢用在刀刃上
在开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之初,创安公司就敏锐地看到,石棉行业虽受到国内外市场经济环境、产业政策、同等代替品涌现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但是由于其优质的材料特性,高端石棉产品在未来若干年内仍然具有较高的不可替代性。
“石棉作为性能优良、物美价廉的天然矿物纤维,国内外市场需求仍然广阔。”创安公司规划部主任侯全廷告诉记者,公司的高质量石棉产品出口销量在2020年和2021年分别达到5000吨和7000吨。
为了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创安公司近年来大胆剥离不良资产,优化资产结构。将敦煌、西宁等多处碎片化不良资产置换为流动性高的优质资产,实现闲置资产的盘活,而这些活性资产则用于发展公司主业。记者了解到,自2017年以来,创安公司累计投入2800余万元进行石棉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条的技术改造与升级。
“我们紧紧围绕石棉产品的开发与加工这一主业,通过剥离不良资产、挖潜降本增效、引进社会资本、职工持股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创新能力和公司活力,不断推动公司产业向石棉行业领域集中,从而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创安公司副总经理宋海冰告诉记者。
在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推动下,创安公司资产总额、生产经营收入以及年产量均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2021年底,公司资产总额、生产经营收入与年产量分别由2018年的48459万元、8300万元、5.8万吨增长至79783万元、18089万元、11万吨。
与此同时,公司石棉产品质量也出现明显提升。宋海冰说,过去受制于生产加工技术的制约,公司每年生产的中低端石棉产品占比达50%左右,这种不良的产品结构极大制约了公司的盈利利润。“如今,经过一系列的技术升级,我们公司每年生产的高端石棉产品占比可达70%,这些产品的质量明显优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同等产品。”
变废为宝 构建循环发展产业链
茫崖地处柴达木盆地西缘,新能源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资料照片
创安公司在64年的生产过程中,形成了面积约10平方公里的尾矿积存区,对区域内的环境造成了压力。
“这些尾矿资源其实完全可以循环利用起来,不但能够变废为宝,改善自然生态环境,还能为创安寻求新的发展出路。”侯全廷告诉记者。
目前,前期实验性质的润德科创年产20万吨铁精粉生产项目已建成,但铁元素在茫崖石棉尾矿中的含量仅为5%,其他化学成分含量如氧化镁高达40%、二氧化硅达42%,若对该资源加以综合利用,可从中提取铁精粉、高纯氧化镁、白炭黑、钙镁磷肥及制作土壤改良剂的生产,也可用于石棉尾矿制作微晶玻璃制作。同时,公司和西南科技大学联合开展的“石棉尾矿制作微晶玻璃”技术研究也已完成,石棉尾矿综合利用技术瓶颈基本已被突破,为尾矿综合利用打造的上下游产业链正逐渐成形。
根据创安公司规划,通过技术改造与升级,初步计划年处理1000万吨尾矿,年生产100万吨铁精粉、100万平方米微晶陶瓷、5万吨高纯氧化镁、10万吨白炭黑、15万吨钙镁磷肥、120万吨土壤改良剂,剩余800万吨无害尾矿。最终将形成年产值19.435亿元、利润5.3亿元的石棉尾矿综合性利用基地。
地处柴达木盆地西缘的茫崖市市域总面积4.99万平方千米,风、光等新能源资源丰富,但目前开发程度较低,尚不足可供开发量的15%。创安公司正在进行通过打造“区块链柔性算力项目”,对新能源进行就地消纳,将新能源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数据处理结果”进行外送,同时以负荷增量推动新能源主业发展。
据了解,茫崖市的风电配套设备由酒泉、格尔木以及德令哈等地的生产商供应,运输成本较高。创安公司已联合国内企业共同投资建设花土沟、冷湖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园,主要制造风电塔筒与叶片。“我们在茫崖建立风电配套设备制造产业园不但解决了本区域的需求,还可以为周边地区发展风电提供便利。”宋海冰说。
作为一家老牌资源型国有企业,创安公司在时代和市场的冲击下没有故步自封,而是勇于大刀阔斧地进行自我改革,抢抓机遇积极谋求绿色、可持续地发展,为同类型企业的转型发展树立了典型。(记者 骆晓飞 周盛盛 西宁报道)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