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阡陌交通到楼宇林立,从郊区冲岗到商贾辐辏,中国声谷、量子中心、生物医药、空天产业、集成电路,在合肥高新区100多平方公里的版图上,量子大道横亘东西,高新产业密集布局,创业创新如火如荼,亩均产值提档提质……
锚定“世界一流园区” 高质量发展硕果累累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数据是有力的注脚。
合肥高新区向创新要动力,将高质量运营理念贯彻发展全过程,走出了一条用改革谋出路、以亩均论英雄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2022年第一季度合肥高新区经济运行呈现全年开局总体良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消费持续拉高的特点。GDP同比增长7.5%,位居全市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172.1亿元,增长11.6%,占全区GDP比重为57%;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130.1亿元,增长2.5%。一季度合肥高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即地方收入)完成15.9亿元,总量居合肥市开发区第一。
扶持好规上工业是守住发展基本盘的重要指标。目前,372户规上工业企业中,180户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实现两位数增长,合计拉动全区工业总产值25.5个百分点。重点产业中,生物医药产业保持高速增长,必欧瀚当季产值净增21.5亿元,深蓝医疗当季产值净增6.1亿元,智飞龙科马当季产值净增2.1亿元。光伏新能源产业中,通威太阳能、阳光储能等企业季度增速超30%。在芯片紧缺的背景下,兆芯电子、丰创光罩、芯碁微装、大华半导体等集成电路企业产值均实现高速增长。
消费是反映经济景气度的直接指标。合肥高新区消费市场总体平稳增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位居全市第一,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7.5%,位居开发区第一。消费升级类商品需求持续释放,家用电器、汽车、智慧办公用品、黄金销售等商品零售额均实现较快增长,其中美的电冰箱增长56%,万友汽车增长40%,安徽黄金增长56%,讯飞新零售净增1.3亿元;线上消费带动作用明显,一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3.3%,拉动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0.2个百分点,美的电冰箱、悦盟网络、迎驾电子商务网上销售增速均超30%。
“招优引强”持续发力 经济发展动能充沛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旺则发展旺。合肥高新区加速优质产业布局,引导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做向心运动,为园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5月3日—4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云上招商在合肥高新区举行,来自深圳、上海、北京等地的5批次客商实现云商洽谈,涵盖平台经济、空天信息、新能源、集成电路等产业领域。合肥高新区创新方式,扎实做好“三上”工作,利用“晚上”时间、进行“云上”洽谈、招引“链上”企业,完成21个项目的云上洽谈推进和签约工作,有效拓展一批高质量项目线索,确保“双招双引”工作持续在线上。2022年1月至4月,合肥高新区共签约市重点项目93个、协议投资总额450亿元,一批示范效应好、技术含量高的优质项目签约落地。其中第一季度,签约市重点项目74个(较2021年同期增幅64.44%)、协议投资总额385.7亿元(较2021年同期增幅330%):50亿元以上项目2个,芯投微滤波器芯片研发生产总部项目(55亿元)、赛微电子12英寸MEMS制造线项目(51亿元);20亿元至50亿元项目3个,合肥长安二期产品迭代升级项目(40亿元)、联创电子车载光学产业园项目(30亿元)、科大讯飞人工智能研发生产基地一期项目(20亿元)、航天宏图卫星全球运营中心项目(20亿元);10亿元至20亿元项目7个。重点项目中,空天信息产业中科星图数字地球总部项目投入运营,空天信息产业创新峰会活动举办,航天宏图混合式InSAR星座项目等一批空天信息产业重点在谈项目储备丰富。
从招商到开工,看似简单的变化,却蕴含着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重要意义。园区将提高开工率作为关键环节来抓,持续不断开展的专题调度有力提高了开工运营率。以2021年为例,签约271个市重点项目,已开工运营项目212个,开工运营率78.22%。
培育高成长值企业,是合肥高新区做强做大优质产业的关键一招。孵化器是创新企业的摇篮。2016年,合肥高新区孵化器总建设面积为260万平方米,到2021年,已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全链条孵化载体平台。拥有孵化器36家(国家级14家,占全市58%)、众创空间35家(国家级11家,占全市55%),以及创新产业园、中安创谷等加速器和产业园区9个,全区各类孵化载体80余家,孵化企业4000余家,孵化器总建设面积超55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过4000家。
合肥高新区近年来力推的高企培育三年行动计划,为高成长企业、“深科技”企业培育提供了优质土壤。2016年仅有高新技术企业603家,至2021年总数已近2000家,占全市40%,2021年度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436家。2016年合肥高新区在全省率先发行创新服务券“合创券”,截至目前,全年累计授信额度达到27406.4万元。
“亩均论英雄”提升发展成色 关键一招激活满池春水
合肥高新区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内涵挖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进闲置和低效用地处置工作,提高亩均效益,助力高质量发展。
早在2019年,合肥高新区就委托第三方机构对近500家企业进行低效用地入户调查。2020年通过“卫片筛查+现场航拍”的方式,对供地项目土地空置情况进行调查,梳理27宗共计2802亩低效用地。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制定实施《高新区闲置和低效用地处置工作意见(试行)》(包含处置流程)《高新区闲置和低效用地议事规则》及《高新区闲置和低效用地专项绩效考核办法》,编制《向存量要空间》系列宣传手册,以案示范示警。
着眼制度创新,建立框架协议制度,构建以“三师”(规划师、土地评估师、律师)为引领的专家智库,加强政策联动,搭建平台当好“红娘”,建立拟落地项目土地供需平台,积极促成供需对接,完善四方供给(低效企业、受让企业、原地政府、项目异地落户政府四方)体系,共同化解处置成本,聚焦“招引、供地、监管、退出”四个环节,构建长效机制。在退出领域,启动建设闲置和低效用地动态智慧管理平台,构建低效用地招商信息发布、二次交易转让子平台。截至目前已完成处置26宗约1955.43亩土地。其中,自主升级改造10宗约521亩土地,收回11宗约1088.43亩土地,项目嫁接二级市场转让3宗约93亩土地,起诉受理2宗约253亩土地。
在有效化解低效用地的基础上,园区将提高亩均价值这篇文章做得风生水起。在铭传路与石莲南路交口,一片70亩地块,从此前几无税收到处置后亩均税收超100万元,巨大的反差让合肥高新区“亩均论英雄”的成绩格外引人关注。让最好的项目获得最优的资源要素,摸清工业“家底”是关键。2021年起,园区梳理2011年以来十年间供地项目招商引资协议履约情况,从产值和税收等维度测算亩均产出情况。找准病症,方能开好“处方”,合肥高新区独具特色的“三类打法”,让亩均价值高者真正成为英雄:支持企业“机器换人”和智能化改造,开展“个十百千万亿”企业培育工程,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在“亩均论英雄”杠杆的撬动下,一度被错配、劣配的资源要素,从落后产能里“挤出来”。截至2021年年底,园区拥有1912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亩均效益在全国高新区中位列前茅,成为亩均“高产地”。2021年1月至11月,合肥高新区战新产业产值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两项指标均居全市开发区第一。 (费非 代利红)(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