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健康中国和保障全民健康方面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入实施《职业病防治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法规文件,遏制企业职业健康的严峻形势和非生产性死亡人数大幅上升的局面,2019年10月,全国爱卫办、国家卫健委、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健康企业建设的通知》和《健康企业建设规范(试行)》,至此,健康企业建设在全国正式展开。但到目前为止,此项工作还存在进度不快、不够认真和发展不够平衡等问题。在此,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和协会指导相关企业开展此项工作的实践,谈几点体会和意见。
一、深刻认识开展健康企业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既然开展健康企业建设具有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那么开展健康企业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就是通过开展此项工作,促进并切实落实企业维护员工健康权益、保障员工身心健康的主体责任,培育健康文化、提升健康自觉、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加强健康管理,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奠定坚实基础。就其意义而言,开展健康企业建设,从小处说是保障员工身心健康、促进企业良性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从大处讲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重要发展思想的需要、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二、切实弄清开展健康企业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加强组织领导。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明确提出:健康企业建设坚持党委政府领导、部门统筹协调、企业全面负责、专业机构指导、全员共建共享的指导方针,面向全国各级各类企业开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把健康企业建设纳入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总体部署,确定推进本地健康企业建设的具体工作举措,明确有关部门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应由职业卫生主管部门牵头,建立协调机制、加强联合执法,经常督促检查、发现解决问题,并认真总结经验,搞好工作指导。各级各类企业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将其纳入企业党政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周密可行的建设方案(规划),成立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在“一把手”负总责的前提下,层层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层层落实责任、层层担起责任、层层履行责任,真正做到党政工青齐抓共管。
(二)广泛宣传动员。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职业卫生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加强对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健康中国方面重大决策部署的宣传,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的宣传,加强健康企业建设相关要求、政策内容及职业卫生知识的宣传。在此基础上,要认真培育典型、及时发现典型,对健康企业建设中的一些好典型、好做法、好经验认真进行总结、及时进行推广、广泛进行宣传,以带动促进健康企业建设工作全面深入开展,推动全社会尤其是所有企业员工关心、关注、支持、参与健康企业建设。各级各类企业应广泛发动、层层动员、强化宣传,更加具体、更加深入、更加细致、更加耐心、更加扎实地做好宣传发动、解疑释惑等工作,使全体员工真正形成共识、人人积极参与、个个从我做起,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三)全面调查摸底。企业主要负责人应组织负责职业健康工作的部门在掌握现有相关情况的基础上,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结合企业实际,细化内容、列详项目,发动全体员工自下而上地进行内部全面的排查调查摸底工作,把职业健康工作的现状搞清楚、把所有的隐患查清楚、把所有影响员工身心健康的因素弄清楚、把存在的差距找清楚、把具体的短板摸清楚。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开座谈会、下发问卷、网上征询等方式,广泛征求员工意见,了解员工诉求、倾听员工呼声、掌握员工关切,真正把大家对职业健康工作的聚焦点、关注点、追求点,认知度、需求度、满意度和倾向性等弄明白,然后系统梳理,为制定工作方案、找准关键点、切入点,为全面开展工作做好铺垫。
(四)认真制定方案。要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和国家总体部署及建设规范、标准,制定企业工作方案(规划),把指导原则、方法步骤、重点内容、时间安排、工作分工、责任落实、保障措施等明确具体地确定下来,以此为依据从上到下加以宣贯,认真严肃、一步一步地组织实施。
(五)强化技术支撑。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建立职业卫生专家库,并成立健康企业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充分发挥专业技术机构、智囊机构和专家的支撑作用,为健康企业建设的政策制定、标准研制、师资培训、现场指导、考核评估、经验总结等提供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支撑。各地和各级各类企业应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委托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机构、社会团体或中介机构,承担健康企业建设的技术指导和相关服务工作,并参照《健康企业建设规范(试行)》要求,定期对建设效果进行评估,不断完善健康企业建设的举措。
(六)对标对表治理。各企业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相关文件、规范标准提出的要求和具体指标,认真制定内部标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一条一条、一项一项地精心组织对标对表,查找问题、发现短板、找出差距,然后组织开展全方位、全面化、全过程的系统化、细实化、高精化的职业健康治理。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差什么改什么、空什么填什么”的原则,从软件到硬件、从管理到技术、从环境到装备等等,逐条逐项去建立、健全、增补、矫正、改造、改进、提升。特别要针对一些领导者、管理者站位不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摆位不正的问题以及存在的其他突出问题和主要短板,认认真真、下大气力,彻底解决问题。
(七)认真组织验收。企业要按照《健康企业建设规范(试行)》,根据对标对表达标工作进展,及时进行阶段性、中间段初验。根据初验发现的问题再层层落实责任、时间、资金等,进行补课,直至达到目标要求为止。在此基础上,由企业组织进行全面自检自验,形成自验报告,经企业决策层讨论后,申请有关政府部门进行验收。如上级政府部门验收发现问题,企业要按照提出的整改意见要求,再进行严肃认真整改。整改完成后,再提请政府部门复验,直至合格,发文确认、取得证书或予授牌。
三、统筹把握开展健康企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建设先进健康文化。企业的健康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安全文化一样,十分重要,必须强化建设,进而提高健康软实力,促进实现对职业健康乃至其他健康方面的全员化、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全天候管理。企业健康文化的核心要义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人为本、以员工为中心,并真正使其入心入脑、落地生根,铸就健康之魂。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民健康方面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倡导建设“一”字文化(把职业健康与安全生产同样放在第一的位置、作为第一项任务、担负起第一责任等)、“不”字文化(不降低标准、不放松要求、不违法建设、不违章作业、不容忍危害等)、“无”字文化(制度无缺项、管理无盲区、人员无违章、设施无隐患等)、“严”字文化、“全”字文化、“常”字文化、“长”字文化、“零”字文化等等。要将关爱员工身心健康,构建和谐、平等、信任、宽容、安全的人文环境作为企业长期任务,精耕细作、久久为功,努力实现零危害、零死亡,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企业职业健康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必须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前提下,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依章管理、依章而行,执章必严、违章必罚。各企业应在制定职业健康工作规划、计划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性质、工艺特点、作业内容、劳动者健康需求和健康影响因素等,建立完善与劳动者健康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企业劳动用工管理,使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全部纳入规章制度轨道。
(三)加强基础管理工作。企业职业健康基础薄弱问题是十分普遍的、突出的。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良好扎实的基础工作,难以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在健康企业建设中应从基础工作做起,诸如:搞好宣传教育和培训,抓实职业危害和其他危害及其因素统计分析与评估,做好摸底调查、危害普查、病因探查、员工筛查,坚持常规体检、建档立账、跟踪管理和事故调查、隐患排查、风险管控等。
(四)构建健康治理体系。企业要从上到下、自下而上、纵横双向构建内部职业健康治理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从集团总部到基层班组的职业健康工作组织领导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工作责任体系、规章制度体系、标准规范体系、科技支撑体系、政策措施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应急救助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等。
(五)推进企业内部治理。在推进健康企业建设过程中,企业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规定,按照健康企业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工作方案的安排,对职业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彻底的治理。要做到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尤其是要在构筑完整有效内部治理体系的同时,真正从源头抓起,运用法律的、行政的、政策的、技术的、管理的一切手段进行综合性的系统治理,努力推进岗位治理、车间治理、工厂治理、公司治理、集团治理,党政共治、员工齐治、上下同治、群防群治、标本兼治、长抓常治,并要积极支持、全面参与、大力配合政府治理、行业治理、社会治理,搞好内外结合、上下一同发力,使职业危害得到彻底消除。
(六)建设良好健康环境。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科技进步,改造完善提升企业基础设施、职业卫生设备设施、个体防护设施及用品等,为劳动者提供布局合理、设施完善、整洁卫生、绿色环保、舒适优美和人性化的工作生产环境。积极开展控烟工作,打造无烟环境。落实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制度,做好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及竣工验收、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七)强化健康管理服务。鼓励企业依据有关法规标准要求设立职业病防治院、医务室、救援站等,配备先进齐全的医疗救治和防护设备器械及急救箱等设施,定期对员工进行职业危害检查检测、职业病确诊和医疗咨询服务,尤其要搞好罹患人员的治疗救助工作。建立劳动者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实施人群分类健康管理和指导。制定应急预案,防止传染病等传播流行。制定并实施员工心理援助计划,提供心理咨询等服务。组织开展适合不同工作场所或工作方式特点的健身活动。落实《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依法依规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
(作者系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党委书记、理事长)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