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经开区调存量促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观察
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成立6年多来,在土地开发强度、环境容量等强约束下,摈弃旧的发展方式,推出产业更新、园区更新等改革措施,以存量调整促动能转换。2021年度江苏省级经济开发区综合排名中,常州经开区从成立之初的全省第60位,跃升到第4位,其中,经济发展指标名列全省第一。
常州经开区新材料产业园。(资料照片)
摊大饼式扩张难以为继
6年前,常州经开区由常州市武进区3个乡镇与戚墅堰区合并后成立,面积为180平方公里。经开区地处常州东大门,与无锡接壤,这里的村镇组织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兴办集体企业,民营经济发达,是苏南模式发祥地。
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冯旭江介绍,经开区面积小,企业多,有工业企业1.4万家,其中不乏行业龙头和隐形冠军,但也有大量从事简单加工的小微企业。经开区几乎每个村都有工业园,这些村级工业园曾红火一时,如今却问题成堆:一是土地资源消耗殆尽。经开区工矿用地47平方公里,大量被村级工业园占据,全区土地总体开发强度达53%,超过了国内许多大城市;二是电镀、化工、印染等污染企业多;三是产出效益低。工业用地亩均年产值仅13万元,亩均税收2万元以下的企业占地2.3万亩。
如何破解资源瓶颈?经开区党政领导数次带队到珠三角调研,并结合自身情况,推出产业更新、园区更新等计划,通过“培优汰劣”“加减乘除”“腾笼换凤”等方式加速推进。
经开区横山桥镇八方工业园建于30年前,曾经带动周边快速发展,可如今园区70多家企业中,有60多家亩均税收不到2万元,且环保问题突出。
2021年6月,八方工业园更新计划一期启动580亩,结合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建设高标准厂房、多层厂房、研发中试楼、企业总部等,打造成为环境优美、集约高效的中小企业集聚区。在八方工业园办企业的谢卫中说:“我在这里扎根20年,见证了园区起伏,一直想增资扩产,苦于没有空间。新园区开工建设后,我们已签订了回购厂房协议,因为相信这里的未来。”
产业更新培优汰劣。冯旭江介绍,经开区近年来对占有工业用地独立运转的5208家工业企业进行了全面“体检”。按照税收、环保、能耗、信访、高新技术等8个指标综合评分,分成ABCD四档。AB类是优良企业,鼓励发展做加法,CD类效益低资源占用大的企业,限制供地做减法。
经开区横林镇地板产业发展已有30年历史,年出口规模在全国地板出口中占很大比重。横林镇人大主席姚鸿介绍,全镇近年以“加减乘除”促产业转型。“加法”是增加高端装备项目,每年新增5000万元以上项目超过20个,全镇已有近200家规上企业;“减法”是整治“散乱污”企业,已关闭超过50家不合规地板企业;“乘法”是大力推动企业上市;“除法”是彻底淘汰低效高耗能企业。
环保治理“腾笼换凤”。常州市生态环境局常州经开区分局局长马旦介绍,经开区近年重拳整治污染问题,到2021年末,累计关停散乱污企业1100多家,其中化工类120多家、印染类19家、电镀类5家。中天钢铁2021年完成销售1800多亿元,但是这家企业地处城市上风口,政府最终下决心启动搬迁,现在已经搬迁60%产能。
强健产业链培育新动能
记者采访获悉,经开区还通过增强金融、科技、人才等服务能力,加速形成产业发展新优势。
据统计,经过6年培育,经开区已形成先进交通装备、功能新材料、绿色家居、智能电机四大特色产业集群,涌现出今创集团、长海股份、常宝钢管、强力新材、凯迪电气等一批在国内A股和港交所上市企业。全区“四大特色产业”现有规上企业354家,2021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548亿元,同比增长24.6%。
经开区持续优化审批流程,2021年全区完成项目备案365个、投资总额为688亿元。股改上市继续推进,2021年完成企业股改5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2家企业成功过会。到“十四五”末,全区力争上市企业超20家,新增优质股改企业超80家。
经开区近年来按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要求,推进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区有省级智能工厂1家、省级示范智能车间21个、市级智能示范车间37个。
姚鸿介绍,横林镇地板产业产值已由2010年的153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47亿元。产品实现多元化,从单一地板加工,发展到几十种家装材料的生产。“‘十三五’全镇财政收入翻一番,企业发展劲头足。我们正通过园区更新建设1150亩绿色家居产业园,现在有很多来参观的外地团队。”
经过5年的整治,经开区减少污染排放取得了突破。PM2.5浓度从83%减少到39%,150公里污水管网增加到350公里,4类水占比75%以上。
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6年的600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1000.33亿元。2021年完成工业销售2380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506亿元、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3亿美元,两项指标增幅列全市第一。经开区以占常州市4%的区域面积,创造了全市11.4%的GDP、10%的财政收入。
提升效能平衡收支 探索区域发展新经验
常州经济开发区成立短短6年不但经济指标实现跃升,在民生投入和社会治理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与经开区在探索政府扁平化运作、财政收支可持续,以及培养干部队伍方面做出的努力密切相关。
一是扁平化运作全面提升行政效能。经开区虽然挂开发区的牌子按开发区模式运作,但是实际承担的职能相当于行政区。经开区的公务员(含公检法)仅有1000多人,而周边同等行政区则有4000多人。由于编制紧缺,经开区以大部制发挥“精兵简政”作用。“扁平化、机构少、人员少,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现在很多工作可以联动,在一个部门内部很容易协调,扯皮的事少了。”经开区党群工作部副部长戴采莲说。
为了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经开区还一步到位进行了行政审批综合执法改革。所有审批整合到行政审批中心,做到“一个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
二是财政收支平衡,政府理性负债保证可持续发展。记者采访获悉,常州经开区政府债务管控较好,政府负债率处于绿色区域,在同类型行政区中少见。合理负债保障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持续投入。
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顾伟国介绍,管控好政府债务首先要少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经开区6年多来不贪大求洋,不搞纯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经开区用了3年时间建设交通基础设施,重点打通辖区内多条断头路,完善交通路网。
其次是科学计算投入产出,不盲目负债。经开区园区更新逐步推进,先引进项目,再分期拆迁,同步建设新园区。另一方面,民生投入也循序渐进,比如老百姓的安置房建设,拆多少建多少,不搞超前投入。
三是培养敢担当有作为的干部队伍。 经开区许多干部和企业人士表示,从区到镇到村,都有一支敢于担当的干部队伍。区领导带着大家干,镇村干部迎着困难上。
横山桥镇党委书记徐海说,转型期社会很多事情在两可之间,在基层工作,有利于发展的事情看中了就要干。这次园区更新与村庄更新他们学习了广东顺德的做法,横山桥镇由镇村集体对所有企业进行收储,收回土地,厂房补偿到位,同时建设高标准厂房。之后让拆迁企业回购,升级设备,租金补贴,让一批手工作坊式家庭企业转变为现代工业企业。(记者 邓华宁 南京报道)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