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德州市经济合作局局长乔方红
德州市发改委副主任市经济合作局局长乔方红
随着经济形势改变的影响已经逐步从宏观步入微观,从中央渐至地方,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已经开始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议题,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中极其重要的招商引资环节,更是迫切地需要一种新的工作思路。在新常态下,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方式理念应该做出哪些调整?这些调整又需要何种具体的措施才能得以落实?正是带着这些问题,《中国企业报》记者专访了德州经济合作局局长、德州发改委副主任乔方红。
《中国企业报》:你认为,在新常态下招商引资在德州经济发展中是否依然是重要环节?
乔方红:从我们目前的判断而言,答案是肯定的。德州2014年1—8月份全市民企纳税百强,前十名有八家是招商企业,纳税过亿元的五家企业全部是招商项目,这个是以往招商引资所取得的成效。而从发展阶段看,德州GDP总量1955.86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1.54亿元,位于全省17个地市的第11位,同全国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加明显,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因此,积极扩大经济总量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德州市的重点发展方向。《中国企业报》:在新常态下,德州的招商引资与以前会有什么不同?
乔方红:最主要的变化集中在招商引资的思路上。以往的招商引资需要一定的政策倾斜,但在新常态下,随着税费、土地政策的变化和土地指标越来越稀缺的现状,传统的以零地价和低地价政策作为廉价资源吸引外来投资的方式将不复存在,拼资源、拼政策的老路已经行不通了。所以,以后的招商引资将主要集中在发挥德州本来就具有的优势。
《中国企业报》:能不能详细解释一下你说的这个“德州本来就具有的优势”?
乔方红:比如说,德州优越的地理交通区位,比如说德州150平方公里,实现了九通一平的生态科技城,比如说陵县撤县划区,实现了中心城区规模和人口成倍扩大,再比如说“京津冀一体化”和“一区一带”等政策带来的优势,这些都是“德州本来就具有的优势”,我们以后的招商工作也将主要围绕这些优势开展。
《中国企业报》:伴随新常态的还有经济结构的调整,德州的招商引资有什么对应的措施吗?
乔方红:经济结构的变化对于德州招商引资的影响是明显的,我们也在努力调整策略以适应这一变化。
这其中的一个重要举措是要推进“链”式招商,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农副产品深加工、装备制造、绿色化工和纺织服装四大传统优势产业招商的层次与质量,做大做强产业链条,这是“强链”工程;要大力发展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新材料和电子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拉长健全产业链条,这是“健链”工程;要针对国家财税政策调整方向,围绕商贸科技金融、文化健康旅游和城市综合体建设,招引生产性服务业项目、现代物流项目,补齐薄弱环节,打造财税增长新亮点,这是“补链”工程。
另外,在我们看来,招商并不仅仅是吸引企业来直接落户,招商引资应该有更为广泛的外延和内涵,我们目前就正在向招才引智、招金引银、招研引学延伸,由单纯引项目向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市场拓展,由直接引进项目向与现有企业嫁接合作、股权转让、技术人才入股等共同引进推动。
《中国企业报》:好的思路是很重要的,但招商引资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你能不能讲一讲在新常态背景下,德州对于招商引资的实施有些什么具体的方法?
乔方红:确实,好的思路也需要有好的执行来实现,特别是对于招商引资而言,好的执行方式尤为重要。
在目前的形势下,单一的招商方式已经很难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我们的规划是建立一个立体的、多层面的招商方式。在这里面,首当其冲的层面是政府招商,由一名市领导带领一个产业办,加上所分管部门组成一个招商团队,建立健全一个横向分工负责、纵向逐级负责、人员岗位负责的常态化招商机制;第二个层面的是企业招商,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奖励机制,引导现有企业积极向行业的上下游企业招商;第三个层面是中介招,有针对性地参与一些大型商会、企业家联合会或企业家俱乐部活动,探索把企业高端发展论坛与德州招商引资对接关联;最终实现的是全民招商,营造一个人人参与招商,人人关注招商,人人是招商环境的浓厚氛围。
《中国企业报》:招商是第一步,而在招商之后,德州有没有相关的措施以提供给企业一个合适的发展环境?
乔方红:招商只是我们服务的第一步,在此之后,更需要打造软环境品牌,使企业快建设、早投产是德州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企业需要一个高效的政府服务,我们就提供“一站式”审批服务,对已认定的项目,从手续办理到开工落地,一直到项目竣工投产,全程服务;企业需要一个舒适的落地环境,我们就真心实意为他们解决土地、资金、技术、人才和研发方面需求,比如目前我们就在探讨建立产业扶持基金、政府引导基金,支持鼓励企业在我市落户,探索拿出部分土地指标市本级统筹,对大项目、好项目给予倾斜扶持激励,同时还要建立孵化器、研发楼,积极引进人才、科技,努力实现全市资源共享。(本报记者 宋笛)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