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北京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凝聚部市、央地以及全社会力量,以“三城一区”为主平台,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阵地,加快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收入保持年均10%以上的持续增长,贡献了全市GDP的30%以上、全市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八成,以及全国高新区总收入的六分之一。北京市R&D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左右,超过了纽约、柏林等国际知名创新城市,其中,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从2016年的14.2%提升至2020年16%。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奖项占全国30%左右;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实现翻番。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地位显著增强
围绕信息、生命、能源等领域,全力培育打造中关村、昌平、怀柔国家实验室。出台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办法,建设量子、脑科学、人工智能、应用数学等领域全新体制新型研发机构。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布局12个超算中心、46台全球算力500强的超级计算机以及凤凰工程、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19个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汽车、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科研平台。发布三批90项重大应用场景,项目总金额约196亿元。实施科技冬奥专项,200多项新技术在冬奥会应用。
科技创新对北京高质量发展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发布高精尖产业“10+3”政策、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5”系列资金支持政策,推进高新企业发展“三大工程”、科技服务业“双百”工程和创投集聚区建设,重点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双发动机”。初步统计,2021年,人工智能相关产值规模达2070亿元,是2016年的2.3倍;医药健康产业全部企业营业收入为4760.5亿元,同比增长116.7%。设立规模300亿元的科创母基金。打造“三城一区”主平台和“一区十六园”主阵地,“三城一区”以不足6%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市GDP的1/3。2021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收入8.3万亿元,同比增长14.9%,连续五年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
原始创新策源能力持续提升
在创新方面,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原始创新策源能力持续提升。“悟道2.0”模型的参数规模达到1.75万亿,打破了之前由GoogleSwitch Transformer预训练模型创造的1.6万亿参数记录。此外,在前沿技术领域,国际首台具有实用价值的量子直接通信原理样机、全球首款双载体13价肺炎疫苗等重大成果,彰显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生了一批国际领先、实现进口替代或填补国内空白的硬科技成果。
创新型产业集群加速培育
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双发动机”作用凸显,人工智能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球前列,大数据、信息安全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集成电路设计收入约占全国1/3;医药健康产业在新冠疫苗和检测试剂带动下增势强劲,2021年产业规模50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了约一倍。先进制造、现代交通、新材料、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四大重点产业亮点纷呈,先进制造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产业规模约1万亿元。这是在创新型产业集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科技型企业发展领跑全国
创新型领军企业不断增多。10家企业入选财富“2021年世界500强”,32家企业入选福布斯“2021年全球上市企业2000强”。高价值高成长企业持续壮大。截至2021年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拥有独角兽企业102家,其中47家为2021年新晋独角兽企业,4家为估值超100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企业。科技新锐企业持续涌现。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机器人、纳米材料等领域涌现一批技术含量高、资本助力强的优质初创企业,硬科技属性更加彰显。
全球创新创业高地加快推进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拥有200多家创业孵化机构,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3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18个,集聚了近600家联盟协会等社会组织以及上千家法律、会计、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中关村创业大街、智造大街等创业生态圈优化升级,市场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稳步推进,聚集外籍从业人员近万人、海归人才5万多人,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占比首次超六成,占比较2015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和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风险投资高度活跃,集聚股权投资机构约1800家,股权投资案例与金额占全国约1/3。
全球创新网络枢纽地位提升
目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聚集了30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在硅谷、伦敦等地设立了19个海外联络处,上市公司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近千家。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推动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深化跨区域协同创新与产业联动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截至2021年底,示范区企业累计在津冀地区设立分支机构9032家,有142家科技企业在雄安新区设立分支机构,与全国26个省区市77个地区(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了27个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
先行先试改革实现新突破
198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9年,国务院批复要求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2009年,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21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1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贺。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关村是中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论坛是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中国支持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为促进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作出新的贡献。2021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支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的若干措施》。2022年3月,中关村论坛执委会召开全体会议,研究部署2022中关村论坛筹办工作。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也是高校院所、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科技创新主力军努力的成果。北京将以更大力度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努力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进程中当先锋、作表率,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根据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宋洁尘《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展》讲稿摘编整理)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