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北京肩负起同时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历史重任,全力打造改革开放的“北京样板”。以首善标准推进“两区”建设,不仅需要政策创新的突破,也要有相配套的制度保障护航。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眼下本市正聚焦金融、航空服务、数字经济、专业服务等九个重点领域,推动贸易、投资和人才流动的自由化便利化,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两区”建设各项新政的加速落地创造条件。
服务管家助力外资机构加速落地
“从企业名称核准到正式拿到企业营业执照,只用了三小时!”日本SMC公司把第一个海外地区总部设在了北京亦庄,落地工作进展迅速,公司相关负责人连连称赞。
PayPal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邱寒深有同感:“公司在北京实现快速高效落地,可以节省更多精力专注于自身发展,我们真切感受到北京的开放与包容。”2021年1月,全国首家外资全资控股持牌支付公司——国付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北京,由第三方支付企业PayPal通过旗下公司全资控股。
北京日益成为外资机构进入中国的首选地。2018年以来,50余家外资机构纷纷在北京展业,其中仅2021年1月,就有4家重磅金融机构在京落地。
吸引外资的“强磁场”如何形成?这离不开本市建立的“服务管家”工作机制。在外资金融机构服务工作专班,市金融监管局全员均为“服务管家”,局长霍学文是“首席服务管家”,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行政审批、配套服务等一站式、“一对一”专人服务。据悉,“第一时间响应”,已成为“服务管家”们的座右铭,来华签证、办公用房、人才招聘、商务谈判等外资机构拓展业务时遇到的各种麻烦都可以向“管家”求助。
目前,北京“两区”建设中涉及的102条金融领域政策已落地43项,落地率近半。北京还将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争取一批金融对外开放的突破性试点在京落地实施,吸引更多优质外资金融资源来京发展。
金融法院亮相 司法保障再提升
西城区红莲南路上,一栋灰色高楼焕然一新,鲜红的国徽高高悬起,庄严地向世人宣告北京金融法院的诞生。这是继上海金融法院之后,国内第二家金融法院。3月18日成立当天,北京金融法院就通过网上途径受理了涉及资产纠纷的第一案。
走进庄严的大楼,北京金融法院看起来很是炫酷。诉讼大厅设置了5台功能各异的诉讼服务一体机,可以分别为当事人提供诉讼风险评估、诉状自动生成、自助立案、自助阅卷等诉讼服务。法院还设有大数据中心、电子卷宗生成中心、全国首个5G专业化审判法庭等。在大数据中心的屏幕上,实时显示着被称为“冒烟指数”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信息。
“北京金融法院成立是我国金融法治建设的又一个里程碑。”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邢会强分析,金融民商事纠纷和行政纠纷集中于北京金融法院予以审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金融审判的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提高金融审判质量,更好更及时地化解金融纠纷,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北京注册的法人金融机构已达832家,2020年北京市金融机构资产总量超过150万亿元,占全国一半以上。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安凤德表示,北京金融法院将着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为促进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司法服务和有力司法保障。
“跨省通办”启动 优化营商无止境
资本是聪明的,企业争相落子北京,背后是多番权衡、利弊比较。这其中,营商环境是主要考量因素。
2021年1月,一个液氮罐刚运抵首都机场,就被紧急送至亦庄生物医药园的中关村国际生物试剂物流中心,经过彻底消杀后进入海关特殊物品监管场地进行查验。这里面储存的是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一名淋巴瘤患者加工制备的CAR-T细胞。这是全球首个获批的CAR-T细胞疗法首次在中国落地进行临床试验,也是人体血液细胞首度先出境、再入境进行临床试验。
“先把人体血液细胞送出国加工,再运回国进行临床试验,这在以前还从未有过先例。”中关村国际生物试剂物流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构建生物医药国际合作研发便捷通道,北京海关依托经开区第三方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先行先试”,探索出临床试验出入境人体细胞监管的新模式,率先实现了全球先进疗法的国际合作。
这是本市优化营商取得的重要突破。依托中关村生物医药检验检疫试验区的建设,北京海关在全国海关系统率先开展低风险特殊物品智能审批,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现审批“零等待”,网上审批时限由“人工3至5个工作日”缩短为“计算机秒级”,为生物医药企业缩短研发周期提供了便利。
随着“两区”建设立体化推进,北京营商优化全面发力。在通州区政务服务大厅,京津间的“跨省通办”窗口已经开始试运行,第一批56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京津跨自贸区通办。城市副中心还将探索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蹚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进而实现京津冀政务服务事项、审批事项的标准化。另外,北京经开区也与天津经开区签署相关协议,正式建立了国家级经开区跨省通办工作机制。
以“证照分离”改革为重点,本市着力破解企业“准入不准营”难题,将对全市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清单管理,清单之外不得限制企业进入相关行业或领域,企业取得营业执照即可自主开展一般性经营;简化审批方面,年底前本市取消审批、改为备案或实行告知承诺的事项力争达到100项以上,自由贸易试验区力争达到150项。
专家点评
北京“两区”建设探索开放新模式
“北京市聚焦服务业重点领域,探索出了一条不受区域和对象限制的开放路径。”普华永道中国综合商务咨询主管合伙人于勃认为,“两区”建设是园区开放和产业开放共融共促的自主开放新模式,是北京在新形势下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有益探索,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属于“独一份”。
在他看来,制度创新是“两区”建设的灵魂,以制度创新为引领,统筹政策清单、空间资源清单和目标企业清单管理,对于北京引进具有标志性、引领性和首创性项目落地,以及加速实现首都功能定位、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先行先试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示范效应意义重大。于勃建议,北京可借“两区”建设契机,结合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区域协同开放的特色,以制度创新促改革,推动贸易、投资和要素流动的自由化便利化,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强化对外资的吸引力。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