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博制图
2021年10月26日,对河南来说,是个喜庆的日子。这一天,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开幕。来自河南各地、各条战线的党员代表们,肩负全省广大共产党员的重托和亿万河南人民的期望,为河南的发展同心协力共绘新蓝图。
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到,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要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同一天,河南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建立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产业链“双长制”的通知》,决定建立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产业链群链长制和盟会长制(以下简称“双长制”)。自此,10个重点产业集群都有了群链长、责任单位和盟会长单位。
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产业链总群链长由省长担任,副省长分别担任群链长,这样高规格的配备,在国内极为罕见。由此可见河南全面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决心和信心。
河南新版“双长制”要着力打造哪些重点产业链?与此前“链长制”有哪些不同?省长担任总群链长掌总舵蕴含着哪些深意?解读河南“双长制”,《中国企业报》记者发现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一个传统的工业基础体系正在发生质的提升。
“双长制”营造出良好的区域产业生态系统
10月21日,《河南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方案(2021—2025年)》重磅发布,同时公布了10大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全省发力10大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工作全面展开。
为推动行动方案中目标任务落实,10月26日,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建立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产业链“双长制”的通知》,明确了接下来的工作职责,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产业链总群链长由省长担任。每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产业链设群链长,由副省长担任。每个重点产业链设群链长责任单位1—2个,由省相关职能部门担任;设盟会长单位1—2个,由省内在该产业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联盟、协会或商会担任。
总群链长负责总揽全省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产业链培育工作。群链长负责推动集群提质升级,组织研究产业政策、编制图谱清单、攻坚短板弱项等工作。
“盟会长制”是强化产业链责任的一种制度创新。调动和发挥了企业、协会、商会、联盟的市场优势,组建重点产业链联盟,协助群链长、群链长责任单位开展工作。参与先进制造业集群规划、产业政策、工作方案等拟订工作,提出意见建议,与此同时,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强化产业链企业自律。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0年11月10日发布的一则消息:河南省部分省级领导多了一个新身份:产业链链长;并在《关于建立新兴产业链工作推进机制的通知》中,明确了由省级领导分别兼任10个新兴产业链的链长。可以说,此次河南推出的“双长制”,是此前“链长制”的2.0版本。
此前河南省“链长”肩负的责任,与此次相比也有明显不同。此前省级领导围绕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及网联汽车、新一代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尼龙新材料、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器、5G等10个新兴产业链,按照“一个产业链、一个方案、四个清单、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原则,按照方案“全景图”打好产业发展“创新拳”,每月以工作责任分工召开例会,听取四个清单落实情况汇报,协调解决问题。
此次河南推出的“双长制”中,明确了省长作为总群链长,肩负着更重的责任,即未来5年需要着重发力的10大产业集群和30个重点产业链。与此前“链长制”相比,产业链由10个增至30个,产业集群也比以前丰富很多。
不论此前的“链长制”还是现在的“双长制”,都明确了河南省工业与信息化厅和省发展改革委为责任单位,确定产业链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以期取得突破性进展。
河南多地去年悄然试行“链长制”,为“双长制”奠定基础
据悉,此次河南建立“双长制”的另一番深意是,加速推进全省“三提升一优化”目标驶入快车道。“三提升”是集群能级提升,创新能力提升,链条水平提升;“一优化”是生态环境优化。
为此,河南明确重点培育10个重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万亿级7个、5000亿级3个,力争形成2—3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打造30个左右千亿级现代化产业链,先导布局3—5个未来产业链。
在河南省政府的通知中,也明确了未来5年需要着重发力的10大产业集群和30个重点产业链。其中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链和氢能及储能产业链为拟培育的未来产业链。
10大产业集群分别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型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现代轻纺、绿色建材、汽车制造、生物医药和现代化工,由10位副省长分别担任群链长,责任单位涉及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和省农业农村厅,担任盟会长单位的有许继集团、一拖集团、郑煤机等龙头企业。
追溯产业链“链长制”发展历程,从全国范围来看,“链长制”最早于2018年4月起源于湖南省湘潭市。“链长制”开始大规模受到关注则起于浙江省,随后在疫情这一外部因素影响下,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采用。“链长制”作为产业治理实践手段,已成为了多个省市应对外部冲击、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
《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发现,自2020年复产复工以来,河南以商丘、信阳、许昌等为代表的部分市县在“链长制”实践探索方面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020年6月11日下午,商丘市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推进会召开,时任市委书记王战营、市长张建慧出席会议并讲话,决定在13个产业推进链长制,提出坚持在主导产业延链补链,构建生态链,坚持龙头项目带动,力求在关键项目上突破。
“产业兴则县域兴。要扭住产业发展‘牛鼻子’,大抓产业、大抓园区、大抓项目。”2020年10月10日,在清丰县产业发展和开放招商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县委书记曹拥军一语道破实施产业发展“链长制”的战略思考。自此,他也多了一个新头衔:清丰县产业链第一总链长。
2020年6月5日,加快河南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工作会议在信阳举行。时任省委书记和省长同时出席,围绕信阳产业集聚区“二次创新”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在县域推进链长制,要求全市各县独立打造“专业园区”,由所在县区书记、县(区)长担任全产业链的“链长”,负责相应专业园区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前期探索中,河南多地“链长制”不约而同地实行了政府一把手兼任“链长”的工作机制,为河南推行“双长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清丰县县长赵丹坦言:“企业自由发展像无序行驶的汽车,缺少方向性、秩序性、协同性。实施‘链长制’就是把单打独斗的企业串联成高铁列车,党委政府在前把舵领航,持续出台利好政策,铺设高速轨道,统筹各个部门发挥承接功能、做好连接服务。可以说,‘链长’就是列车长,重要性不言而喻。”
“双长制”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创新链深度耦合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何雄认为,河南省市场空间巨大,人力资源比较丰富,进出口总值位居中部第一,同时也是内陆地区拥有口岸最多的省份。此外,河南全省电源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装机规模占到30%以上。郑州还是国家8个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之一,城镇化水平突破55.4%,位列九大国家中心城市。这些都为河南建设制造强省打下坚实基础。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要做的工作是摸排梳理龙头骨干企业的主要配套企业、关键环节短板、可对接的省内外企业和科研机构等,精准实施一批强链补链、技术攻关项目,支持企业申报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重大技术装备攻关等专项资金。定期组织发布省市重点项目清单,加强产销对接、供需协同,提升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配套水平。对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实施响应快速、程序简单、规则透明的针对性帮扶。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朱鸣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推进新兴产业链方面,河南在加强顶层设计、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快企业智能化改造、实施示范带动战略、完善基础支撑五个方面做文章,积极培育相关产业,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智能终端。未来几年,河南将坚持把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作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主攻方向,提升工业大数据管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重点实施六大行动,推动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产业链加速形成。
河南省5G产业联盟是这次河南省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产业链电子信息行业“双长制”中的盟会长单位。中国移动河南公司作为河南省5G产业联盟主要发起及首任理事长单位,在推进5G产业联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国移动河南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杨剑宇介绍,为助力河南省传统产业升级,河南移动先后落地了中国移动“联创+”河南5G开放实验室、中国移动(郑州)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组建了5G+工业互联网生态联盟,全面推进5G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成功打造了400多个5G创新示范项目,5G+工业互联网、5G+智慧工厂、5G+智慧矿山、5G+智慧医疗、5G+智慧驾驶等一大批5G应用规模投用,形成了良好的标杆示范效应和经济效益。
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师孙麟飞指出,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产业集聚是“链长制”形成的基础,政策法规是“链长制”推进的举措。
河南省政府办公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各级各部门已经形成推进合力,突出“项目为王”,利用现有产业政策、专项扶持资金等,着力支持集群和产业链重点企业、项目、载体平台等。发挥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基金作用,破解集群发展中关键项目资金难题。围绕重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千亿级产业链,制定50亿元重大项目、关键协同配套项目和补短板项目清单,按照“三个一批”(集中签约一批,集中开工一批,集中投产一批)工作要求,强化要素保障,抓好滚动实施,加快聚链成群,提升集群竞争力。
河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的殷殷嘱托,在擦亮传统“农”字标签的同时,正在为自己打造一个“制造强省”的新标签,让新兴工业大省逐渐成为中原大地的鲜明标识。(作者:熊堰秋 李伟 本报记者 梁隽妤)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