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发挥企业和企业家能动性,营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今年以来,超预期因素叠加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冲击,不少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对复杂局面,各地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态势回升向好。但也要看到,面对不确定因素,企业是否敢干、敢闯、敢投,既有对市场回报与风险的考量,也有对政策和制度环境的评估。全力做优营商环境,是同困难较量的重要助力。
市场主体“敢不敢”,很大程度上要看营商环境“优不优”。以营商环境护航企业决策,不仅要让企业得到“真实惠”,更要让企业看到可把握、可依赖的稳定发展预期,建立起克服短期困难、看重长远发展的“真信心”。在这一抢回时间、夺回损失的重要时刻,优化营商环境的每一项真举措都可能是“临门一脚”,从而帮助企业“敢干敢闯敢投”,坚定迎难而上的决心信心。
我省国企实力强、民企数量多、外资规模大,优化营商环境的措施方案既要“致广大”,又要“尽精微”。从“致广大”的角度来看,企业对营商环境的核心诉求是法治化。法治化是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坚实保障和本质要求。今年以来,疫情冲击导致涉企矛盾有所上升,各地能不能依法平等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能不能对各类所有制、各种规模的市场主体做到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对企业而言都是关乎信心的重要因素。着力打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需要各地设身处地站在企业角度,针对反映集中的问题加强司法服务保障,让各类市场主体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让“干在江苏、闯在江苏、投在江苏”获得更坚定的支撑。同时,法治化意味着政府带头守信践诺,促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的全面建立。一方面,要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见效,如“苏政40条”“苏政办22条”各项政策措施,不仅要落实到位,还要全面评估效果,切实发挥政策效用,让市场主体感受到发展的牵引力。另一方面,要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执行各项政策,给企业长期发展的信心。
“尽精微”,各地要针对不同市场主体的特点,在综合最优的政策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亲商安商的人文环境等方面同步发力,真正让良好的营商环境发挥稳增长、促发展、提信心的作用。例如,科学的容错纠错机制,也是鼓励干事创业的营商环境。还要从企业特点着手,从企业家的思维方式出发,真正把营商环境优化到他们心坎上,鼓励他们为我省经济发展投下信任票。
经济大省“勇挑大梁”,营商环境应是“顶梁柱”之一。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省各级干部要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在敢为善为中体现责任担当。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