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关于将特医食品统一收费编码和加强特医食品监管推进特医食品临床应用的建议》的一则答复引发了关注。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一答复释放出三个信号:特医食品产品注册量增加了、监管更严格了、科普宣传力度更大了。
据预测,到2027年全球特医食品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大关。与此同时,我国特医食品市场增长迅速,近年来复合增长率高达30%,已成为大健康领域的产业“蓝海”。围绕特医食品产业的市场、消费以及监管等话题,《经济参考报》从本周起推出“特医食品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简称“特医食品”)是指为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者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调研了解到,我国特医食品产业发展起步晚,但市场需求巨大,产业增长迅速。近年来,随着特医食品法规标准的日渐成熟和行业不断发展,国内企业在进口特医产品销售总额仍占据优势地位的竞争格局下,从探索受众的营养需求、产品配方、口味、质感、形态和品类上发力,从最初的学习模仿逐渐转为主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勇闯全球千亿级产业蓝海。
国内外市场需求巨大
记者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获悉,截至2023年5月5日,共批准48家企业注册115个特医食品。接受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我国特医食品的市场需求远未满足。产品数量与健康需求不匹配、营养治疗率较低等现状将为特医食品行业发展创造出巨大的市场需求。据此前媒体报道,我国至少还有70%的特医食品需求未得到满足。
数据显示,我国特医食品产业正处在上升期,每年市场规模达百亿元。但是,这一市场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在美国,有65%的营养不良患者在使用特医食品,英国有27%,而中国大陆不到5%。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4年至2022年全球特医食品市场规模从583.0亿元上升到896.4亿元;预计2027年将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110.6亿元。
澳优乳业是国内第一批走向世界的国际化乳企之一,聚焦乳制品及营养健康产品领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从事高端乳品及营养食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澳优中国区副总裁刘学聪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特医食品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从市场看,中国特医食品未来必将拥有较大的市场发展机遇和空间。数据显示,从2014年至2020年,全球特医食品市场规模年均增速为5.6%左右。我国特医食品行业规模从2016年的25.9亿元增至2021年的100.1亿元,扩大到约4倍。
另据艾媒咨询预测,疫情后,国内居民对能够提高免疫力的食品和功能性食品需求增大,未来在人口老龄化、下游需求不断增加以及医院营养科建设提升等因素的驱动下,特医食品的市场规模还将持续保持增长。
京东健康是国内特医食品品类最全的线上零售渠道,目前有59款特医食品可以在线购买,包括32款针对1岁以下儿童的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以及27款供1岁以上人群食用的特医食品。数据显示,京东健康2022年特医食品的成交额比上一年增长超过100%。2022年,为孩子购买特医食品的用户占比最高达70%以上。2022年12月第一波新冠感染高峰期过后,消费者对于营养补充、增强抵抗力的需求更为明显。2023年1月,针对成人的特医食品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60%。在刚过去的“6·18年中购物节”,特医食品成交额同比增长172%。
雀巢营养品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总体来说,中国特医食品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增长潜力巨大。具体到0至12月龄婴儿特医食品,目前只占整个婴幼儿配方奶粉销售额的5%至6%左右,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
从学习模仿到主动提升科技创新
据了解,在上述获批注册的115个特医食品中,包括境内35家企业85个产品、境外13家企业30个产品。国外生产企业主要有雀巢、雅培、纽迪希亚、美赞臣、每日乳业等。
截至记者发稿,国内生产企业获批产品数量居前的企业为吉林麦孚营养科技有限公司(9个产品)、苏州恒瑞健康科技有限公司(5个产品);进口生产企业获批产品数量居前的企业为雀巢(12个产品)、雅培(8个产品)、纽迪希亚(6个产品)。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特医食品在国外已经有几十年的使用历史,产品成熟且种类丰富,国内则起步较晚。因此,相较一些跨国公司来说,国内企业可能不占有技术和经验方面的优势。但随着法规标准的成熟和行业不断发展,国内企业从探索受众的营养需求、产品配方、口味、质感、形态和品类上发力,从最初研发的学习模仿阶段开始主动建立研发技术壁垒。
上述负责人还介绍说,在产学研方面,目前包括江南大学、鲁东大学在内的很多高校或科研院所都成立了相关的特殊食品技术创新中心或特医食品研究院,致力于发挥其基础性、应用性的研究优势,形成产学研协同的创新模式,围绕液态制剂、产品配方、检测技术、临床应用等方面的核心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力争打破国外的技术壁垒,促进人才、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聚集融合,全面提升特医食品的科技创新能力。
优胜劣汰将成为市场风向标
我国特医食品市场规模增长迅速。据艾媒网测算,2020年中国特医食品市场规模约77亿元,占全球特医食品市场规模的比重不到5%,但2016年至2020年复合增速高达31%。
市场的潜力引发众多企业布局。据了解,大型食品企业是特医食品行业的主要参与者。近年来,不少药企也开始尝试进入特医食品领域。医药行业知名数字化服务公司赛柏蓝研究发现,制药企业通常通过设立子公司、与大型食品企业合资设立特医食品公司的方式进入特医食品领域。例如,恒瑞医药设立恒瑞健康子公司布局特医食品,此外还有四环药业、海正药业、华氏医药等企业通过类似方式进入特医食品领域。
不过,有专家向记者表示,由于起步晚、社会认知度不高等原因,国产特医食品所占的销售份额与外资特医食品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据相关机构不完全统计,2019年进口特医产品销售总额与国产特医产品销售总额之比约为5∶1。
还有业内人士认为,特医食品企业需要探索出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目前,外资品牌在医院内市场渗透较深,有很强的资源和渠道优势。因此,本土企业可以发力院外市场,创新商业模式。此外,外资品牌主要在做一线市场,因此,未来三四线城市,以及一些县级医院等下沉市场会有不错的发展机会。随着人们对营养日益重视,在院外市场或是下沉市场,会有企业创新出成熟的商业模式,整个特医食品行业也将迎来发展的拐点。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相关负责人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就目前行业情况以及市场分析来看,特医食品作为能够帮助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中营养相关目标的针对特殊人群的产品,未来会在我国取得长足发展,市场也将更加规范和完善。具备强研发能力、强资本以及强渠道支撑的企业将矗立于行业,不合规、想打“擦边球”的企业将会被淘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