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普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员在开展科研工作。 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王海荣 通讯员 周小乐 摄
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王海荣
“我们这项技术突破了特定蛋白分析的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了特定蛋白分析仪和配套试剂产业化和进口替代。”7月14日,深圳普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先成告诉记者。
两个月前,刘先成与公司其他9名研发人员共同申报的“特定蛋白分析仪产业化”项目获得了2020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企业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主体,纵观广东省科技奖榜单,由企业牵头,或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占了相当大比例。以2020年度广东省科技奖为例,在深圳53个获奖项目中,就有43个项目由企业参与或独立完成。
深圳“6个90%”现象
“6个90%”是存在于深圳科技企业中一个有趣现象:
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
深圳科技企业之所以能够扮演创新主体的角色,与其在研发上的主动作为密不可分。
作为一家研发驱动型的医疗器械企业,2008年创立的普门科技专注于治疗与康复解决方案和体外诊断产品线的开发及技术创新,在研发投入上一直保持着大手笔。2016年-2020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3943.81万元、4997.35万元、6667.07万元、7792.2万元、1.03亿元,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22.6%、19.92%、20.61%、18.4%、18.66%。
持续的研发投入,令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目前,普门科技已获授权专利109项,其中发明专利 26 项。该公司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等机构合作申报的项目还曾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997年创立的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长期深耕新能源领域,在3C消费类电池、电动汽车电池、储能系统与能源互联网等领域积极开展技术攻关。
据统计,近三年欣旺达研发人员数量都维持在5000人以上,公司研发支出分别为10.6亿元、15.2亿元、18.1亿元。在2020年度广东省科技奖评选中,欣旺达与广东工业大学等合作开展的“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摘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获奖项目并没有停留在实验室,而是依托成熟的市场机制,快速实现0-1-N的递进,造福于民。
普门科技研发的特定蛋白分析仪早于2015年就实现了产业化,迄今已累计实现销售额7.5亿元。
产业为技术攻关赋能
已成长为全国一面旗帜的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为科研成果产业化提供了重要土壤。据统计,去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7849亿元,由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海洋经济、生物医药等组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0272.7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7.1%,涌现出一大批创新引领者。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的龙头企业,其联合暨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共同完成的“数据中心多维度光互联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在2020年度广东省科技奖评选中获得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在此次评选中,该公司与清华大学、深圳供电局等共同完成的“城市数字电网智能配用电大数据关键技术、装备系统及工程应用”项目,与中国移动、中兴通讯等共同完成的“基于三维仿真的4G/5G无线网络智能规划调度系统研发与应用”项目还获得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展现了其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赋能信息社会建设的领先优势。
新生力量层出不穷
目前,深圳已形成梯次型创新企业集群,科技型企业5万余家。翻阅深圳在广东省科技奖历年的获奖名单可以发现,其中既有华为、腾讯、大族激光、华星光电、迈瑞等龙头科技企业,也不断有新崛起的科技新贵,彰显深圳科技创新军团后劲十足。
2004年成立的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LED上下游企业在微型显示模块高密度集成与控制技术等整体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解决了LED显示高密度高可靠性的技术瓶颈,为LED显示向高密度显示以及可实现4K/8K的超高清显示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2020年度广东省科技奖评选中,洲明科技参与的“高密度高可靠LED显示器件关键技术与集成应用”项目荣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也是该公司继荣膺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之后,技术创新再获认可。
智能避障是飞行安全的核心技术保障之一。2019年度广东省科技奖评选中,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独立完成的“三维环境智能感知系统研发及应用”摘得科技进步奖唯一的特等奖。在去年疫情防控过程中,配备该项技术的大疆无人机也走上一线,参与维持秩序、现场监控、安全警示、远程测温等。
另一家年轻的科技企业——深圳奥比中光科技有限公司则凭借“3D视觉芯片及全平台兼容的高分辨率光学测量系统”,在公司成立6周年时捧回2019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