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李毅中:准确把握、稳步推进、落实“双碳”责任

2021-12-04 19:29 来源:中国企业网 次阅读
 
李毅中:准确把握、稳步推进、落实“双碳”责任

李毅中.png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


  12月4日,以“聚力企业绿色变革,助力产业低碳发展”为主题的第十九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暨2021年度中国企业十大新闻揭晓仪式在北京举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

以下为演讲内容:

  当前碳达峰、碳中和得到了全社会的积极响应,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于“双碳”再次做了表述,我们要进一步加深理解、准确把握,认真地落实、稳步推进。今天我主要讲两个问题:

  第一,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平稳过渡、保障安全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源头、工业是重点。要下功夫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其中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关键。

  1.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

  人类生产消费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化石能源的直接燃烧,或者是作为原料从化学反应中产生出来的,所以减碳减排就要严格控制、逐渐减少化石能源的用量,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当前我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是15.9%,到2025年要达到20%,2030年达到25%,到2060年还有40年的时候要达到80%,这个数字很惊人。

  非化石能源——水能、光能、风能、核能以及一部分的生物能,主要是通过发电这个方式体现它的价值。截止2020年底,我国发电装机总容量22亿千瓦,其中火电占了57%,火电里面天然气发电占4.5%,剩下非化石能源的发电加起来占比43.4%,这是讲的装机容量。因为风能、水能和太阳能一年发电的时间小时数不长,所以它的装机容量比例大,实际发电量占31%。我国水电、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已经在全球第一了,核电装机容量全球第三,今后仍然要积极有序地发展,分门别类地发展,逐步建立起非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不是碳中和的时候,我们化石能源就一点儿也不用了呢?不是这样的,碳中和并不意味着化石能源的绝灭,而是相当长的时间内共存,要平稳过渡,保障能源的安全。

  2.各种发电能力要互补匹配,保障供电安全稳定

  我国发电的电源与用电的市场相距遥远,四个直辖市加上中东部七个大省都要接外输电,因此必须加快高压、超高压输电建设,加大西气东送。据统计,去年全国跨区的输电能力达到了1.56亿千瓦,实际输送了6474亿千瓦时。跨区输的电量占了总发电量的8.5%,有一定比例,但是还是不够大,还要继续加大。

  高比例的非化石能源发电,对电网的稳定运行带来了新挑战,因此要构建智慧电网。2020年我国总发电量7.78万亿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了31.5%。预测到2030年,在全部的发电量里面,非化石能源的电量要占一半还要多一点,这样就要推动“储能+新能源”的模式,平移风电、光电的“间歇性”和光电的“季节性”。目前我国储能的容量并不高,只有3560千瓦,储能不够,需要大力加快建设,新能源必须有储能设施,这样才能保持稳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仍然要保持相对充足的煤电能力,火电仍然起着支撑和兜底的作用。

  3.合理调控油气的用量,原油的用量要同步达峰

  首先看原油,电动汽车、轨道交通以及其他用电设备的快速发展,将逐渐代替成品油。燃油车要进一步提高经济效能,每百公里耗油从8升、7升、6升,降到5升甚至更低一点,这样也减少了对于成品油的消耗;要调整运输结构,“公转铁”,公路运输要转铁路运输,我们国家领土太大,汽车运输从新疆拉到深圳,这个实在不合算,又浪费又出事故,所以公路运输要尽量转到铁路运输上,这样电能就代替了成品油;石化工业调整产业结构,控油增化;燃料变成原料,减少成品油;还有用清洁电源电解水制氢、无碳绿氢。我国原油的表观消费量,现状是“十四五”期间每年增长3.9%,去年受疫情影响,增长不多,其中成品油消费去年还是负增长,当然这也不正常。“十四五”期间预测成品油消费量每年增长1.3%,增速就下来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石油消费“十五五”期间要进入峰值平台期。什么意思呢?就是到第十五个五年计划,2025—2030年,石油的消费进入峰值的平台期,那就意味着在2030年以前要达峰,消费量要下降。其中2025年炼油能力控制在10亿吨之内。

  至于天然气,天然气的含氢量高,它发电不是烧锅炉,而是燃气轮机发电,从效率上看,热电联产综合能效80.5%,煤电的综合能效45%,天然气发电80.5%,并且,天然气的发电跟煤发电比较,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5%,所以天然气虽然是化石能源,但是还是要逐渐增加的。

  目前,原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已经很高了,原油去年73.5%,天然气是43%,今后几年还会增加。油气的安全也存在风险。因此,我们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方面加强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规划管理;同时我们要走出去,发挥我们的技术和工程的优势,和产油国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开发共赢,获得油气权益资源。

  4.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同时关注电煤保底用量

  要大力推动节煤减煤,在十五个五年计划2025—2030年期间,煤炭的用量要逐渐减少。我国现有的能源结构中,煤炭占56.8%,按照碳达峰的要求,2030年非化石能源要到25%,要比现在提高9.1个百分点,只有煤炭降了,非化石能源占比才能提高。从我们的国情出发,这将是一个艰巨但必须完成的任务。

  同时要加强煤炭的清洁高效安全利用,严控煤电的新增量,要继续淘汰落后产能。为了保障用煤的安全,还要保持一定的煤炭产能和产量,特别是在急需的时候保障运力。前些日子出现了拉闸限电的非正常状况,这是不该发生的。我们近来用电增长过快,1-9月份电力增长了10.7%,GDP增长9.8%,这样一算电力的弹性系数是1.1。根据我们国家的国情,电力弹性系数大概0.6,现在变成1.1了,这个弹性系数实在是太高了,从需求侧来看,节能节电不能放松。从供给侧来看,由于过度限制了煤铲产量,电力不足引发煤价飙升,动力煤到厂价高达2000块一吨。而电价的市场化改革不到位,这样导致煤电严重亏损,处理下滑,非化石能源又补不了煤电的缺口,所以发生了这种状况。当时有记者问我,我说这些不该发生,从来没有遇到过。另外也不要惊慌,没什么了不起,因为我们煤矿是富裕的,火电是富裕的,不是需要再建煤矿增加煤炭产量,不是需要再建火电厂增加发电,只是我们没有调控好,我们用不了一个月这个就缓解了。发改委与相关部门采取了增产煤炭、控制煤价、适当放开电价等措施,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煤矿增产复产,10月中旬日产煤1205万吨,最新记录,比1—9月份平均日产增产了12.3%,现在这个紧张状况已经缓解了。这就告诉我们,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这只手,该出手时就要出手,要加强调控。

  第二,实现双碳目标,行行有责、人人有责

  1.梳理碳排放,摸清碳足迹

  碳排放是什么概念呢?是指从化石能源直接燃烧,或者是化石变化直接产生二氧化碳。从直接排放看,电力行业、钢铁、有色、建材、石油、石化、化工,这是所谓的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

  碳足迹的概念则更有实际意义。要查清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地区、各个企业二氧化碳的生成和排放的现状,这样才能全面落实责任。减碳减排绝不只是前面几个行业的责任,而其他行业没关系,不是的。要从碳足迹的角度来落实责任,这就应该包括直接使用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在制造、运输、销售、使用、废气回收全生命过程中用了多少电、多少热、多少水、多少材料、多少物资所包含的二氧化碳,也就是说把直接排放、间接排放以及关联排放的一起来核算,这才能准确评价衡量这个企业、这个行业、这个单位以及我们消费者本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因此,要计算主要产品的碳排放因子,什么意思呢?比如去年,我国发电电力的碳排放因子是发每度电要排放565g二氧化碳,火电加上非化石能源的电加起来平均一度电565g二氧化碳,其中火电是832g,这个数字是电力协会发布的,比较准确。比如平均生产一吨钢要排放二氧化碳1.83吨,平均生产一吨塑料排放二氧化碳2.5吨,如此等等,我们就可以测算出主要产品的碳排放因子,这样对我们查找碳足迹就有了数据依据。

  2.减碳减排不止是燃烧煤、油、气行业的责任,而是行行有责

  举个机械制造业行业的例子,我这里说的机械制造行业包括了汽车制造业,不包括航天航空、造船、轨道交通。机械制造业在制造过程中烧煤烧油烧气很少,但是它大量用电、用材,在加工过程中虽然没有直接产生二氧化碳,但是用碳足迹的概念来核算,据统计,机械行业一年使用的钢约4亿吨,占全国用钢的39%,接近40%。用碳排放因子来算,相当于排放了7.15亿吨的二氧化碳。机械行业总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3.3%,当然它的能耗主要是用电,这样一算的话,用每度电565g二氧化碳乘它的用电量就是3亿吨二氧化碳,这样一加就是10亿吨的二氧化碳。所以机械行业的同仁们跟我说,他们感受到减碳减排任务艰巨,不仅要全力生产高效低耗的用能设备,同时要做好在它生产制造过程中节电节材减耗。如果这样用碳足迹的概念来算的话,所有的行业、所有的企业、所有的机构,都要承担“双碳”责任。

  新兴产业要低排放低能耗。当前,我们搞的这些新兴产业,不一定是低排放,有些还是用电大户。国务院文件里专门指出,要加强新兴基础设施节能减碳,要求统筹谋划、科学配置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现在全国多少数据中心呢?去年年底是7.4万个,现在可能超过了8万个。每年耗多少电呢?一年耗电1300亿吨,占全国总电耗的2%,大于北京市的用电,接近上海市的用电,超过了三峡的发电。数据中心是新兴产业、高科技,但是是高耗能,现在按照碳排放因子计算,数据中心每年相当于排放了0.7亿吨二氧化碳,这是惊人的数字。

  3.重视用能设备器具的报废、回收、利用、再制造

  健全资源循环回收综合利用体系,加强资源的再生产、再制造,比如说余热余量的回收、能量批次利用、污水治理回用、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等等。我举一个汽车工业的例子。动力电池是电动车的关键,动力电池制造过程中的耗能高于同功率的内燃机制造的耗能。动力电池在电动车上不能用了,退役以后仍然有剩余的能量可以在较温和的使用场景梯次利用,最终报废的时候还可以回收锂、钴、镍。对于废旧车辆的回收、拆解或者材料再利用,加强完善汽车的后市场服务,也是减碳减排的重点之一。

  4.民生消费在减碳减排中的份量与日俱增,鼓励消费须坚持“节约为先”

  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用能用电和消费品的用量增长迅速。举几个数据,比如生活用电全国一年用多少呢?1.15万亿度,占全国用电的15%。2020年全国的汽车保有量是2.81亿辆,其中私家车2.44亿辆,私家车占全国汽车保有量的86.8%。全国的电动自行车保有量是多少?4亿辆,这绝大多数是私人的。摩托车8千万辆,绝大多数也是私人的。还有天然气,我们一年用3260亿立方米,其中民用占40%,还有民用取暖散煤约2亿吨。我举这些数字,说明我们生活的用能用电量是越来越大了,人民利益至上,首先要保民生。但是保消费不是保浪费,鼓励消费、刺激消费仍然要倡导绿色、健康、文明消费,倡导简约低碳,遏制铺张奢侈。生活中伴生着碳排放,衣食住行用包含碳足迹,每个消费者都应该担负起减碳减排的责任,所以我们还是要提倡在生活上节约,节约为先,要反对浪费。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我们要准确把握、稳步推进,才能做到平稳过渡、保障安全;“双碳”目标更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的必然选择,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事,每一个企业、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公民,都应当践行责任担当,为国家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本文整理自李毅中出席第十九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暨2021年度中国企业十大新闻揭晓仪式的演讲内容,未经本人审阅)


点赞()
上一条:何辉:物流行业需要加快完善法律和制度以保障行业稳健发展2021-12-04
下一条:石军:管理创新的基本路径2021-12-04

相关稿件

李毅中:准确把握、稳步推进、落实“双碳”责任 2021-12-04
2022年“双碳”路径敲定 多部门陆续亮出“施工图” 2021-12-21
CMF报告:有序稳妥推进和实现“双碳” 兼顾经济发展、结构转型等多重目标 2021-12-24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迈向碳中和下好“先手棋” 2021-11-08
众安探路保险助力“双碳”新路径 保险+科技+服务立体推动低碳行动 2021-12-17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